江西龍虎山的丹霞絕景(2 / 2)

這裏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峰橫臥碧波,景色美不勝收,有“小漓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岩石景觀,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龍虎山的仙水岩地區,岩洞密布,向陽、避風、幹燥、險要,為崖墓葬的形成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龍虎山的崖墓數以百計,大都鑲嵌在距水麵35米至50米的懸崖峭壁之上,遠遠看去高低不等,大小不一,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整個崖墓群如同一幅巨大的畫卷,形成了奇特的景觀。

崖墓群“懸棺”的棺木大都使用巨大整段的楠木刳製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巨大的可容葬十餘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圓筒獨木的“獨舟棺”,也有“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

龍虎山崖墓群是我國最早的崖墓群,是我國崖墓的發源地,被譽為“天然考古博物館”,堪稱世界一絕。除分布最集中的仙水岩外,馬祖岩、金龍峰及周圍地區也有零星的分布。

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發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曆代王朝多次賜銀,進行了多次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麵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

據記載,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共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

龍虎山的應天山象山書院還是我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派的發祥地,金龍峰馬祖岩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的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濃厚的道教文化氛圍無疑又為龍虎山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龍虎山丹霞包含了我國亞熱帶濕潤區丹霞單體與群體的重要形態類型。幾乎涵蓋了亞熱帶濕潤區的所有種類,包括丹霞崖壁、石寨、石牆、石峰、石柱和丹霞洞穴、丹霞溝穀及奇絕罕見的象形丹霞等,其形成過程和階段的證據保存良好。

龍虎山的丹霞群體形態類型以侵蝕殘餘的平頂型和圓頂型峰叢、峰林與孤峰殘丘並存為特色,是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其中,龍虎山瀘溪河近岸帶和龜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為特點,排衙峰以峰叢型丹霞地貌為標誌,馬祖岩、南岩以孤峰型和丘陵型丹霞地貌為特色。

拓展閱讀

龍虎山有202座崖墓群,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曆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相關專家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已經有近3000年的曆史了,是古越人所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