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1 / 3)

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境內,麵積154平方千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峨眉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有寺廟26座,重要的有8大寺廟,佛事頻繁。

畫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

從前,在峨眉縣城的西門外,有一個西坡寺。有一年,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畫家在寺內留宿,主持主持自幼喜歡書畫,時間一長,就和老畫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天,風和日麗,綠柳低垂,畫家邀請主持同遊樂山烏尤寺。主持笑著推辭說:“這裏離樂山有幾十裏路,來回要一天時間,很不方便。”畫家見主持不去,便獨自去了。不到半天工夫他就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幅烏尤寺的畫送給主持。

主持心裏十分高興,但是同時也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畫家不到半天就遊完烏尤寺回來了?

又過了幾天,畫家來向主持告別,並付給食宿費用。主持堅持不收。畫家見主持不願收錢,猛然想起主持喜歡畫,便拿出筆墨紙硯對主持說:“你不收錢,那我就畫幾張畫送給你。”

主持聽了,滿心歡喜。不一會,畫家就畫好了4幅畫,每一幅畫上都畫的是一個美麗的姑娘。第一幅畫的是一個身穿綠衣綠裙,頭上披一條白色紗中的姑娘;第二幅畫的是一個身穿紅衣紅裙,頭上披一條綠色紗中的姑娘;第三幅畫的是一個身穿藍衣藍裙,頭上披一條黃色紗中的姑娘;第四幅畫的是一個身穿黃衣黃裙,頭上披一條紅色紗中的姑娘。

因為古時候稱美麗的姑娘叫娥眉,所以畫家把4幅畫題名為《娥眉四女圖》。畫家把畫交給主持,並且囑咐他:“你把畫放在箱子裏,等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後再拿出來掛。”

畫家走後,主持想,這樣好的畫放在箱子裏太可惜了,何不掛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呢?於是就把這4幅畫掛在了客堂裏。

一天,主持從外麵回來,忽然看見有4個姑娘正坐在客堂裏說說笑笑。主持看著這幾個姑娘覺得很麵熟、又覺得很奇怪,剛才出去時並沒有見到過這幾個姑娘呀,就問:“你們幾個姑娘是來遊廟還是拜佛呀?”4個姑娘並不答話,隻是嘻嘻地笑著往外跑。

這時,主持忽然發現壁上4幅畫上的美麗姑娘都不見了,原來跑出去的4個姑娘就是畫上的呀!於是,主持就在後麵追。3個姐姐跑得快點,跑到前麵去了,四妹跑得慢,落在後麵。姐姐們回頭一看,見四妹還在後麵,就停下來等她。這時,主持已經追上四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見不得脫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來救我!”

3個姐姐見四妹被主持拖住不放,就生氣地罵:“這主持真不害羞!”

四妹因為隔得遠,隻聽到“不害羞”3個字,以為姐姐們在罵她,羞得滿臉緋紅,無地自容,便立刻變成一座山峰。主持忽然不見了姑娘,麵前卻出現了一座大山,心想,你變成山我也在旁邊守著你,反正不能放走你。3個姐姐見四妹變成了一座山,就也變成3座山等著她。後來,主持死在山旁邊,變成了一個瓷羅漢,仍然守著山。人們在那裏修了一個廟子,就叫“瓷佛寺”。四姐妹變成的4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 後來人們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寫成山字旁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從此,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並肩站在一起,隻有四峨山與它們隔了一段距離。後來,人們就把這4座山峰合稱為峨眉山。

拓展閱讀

從前,峨眉山隻是一塊方圓百餘千米的巨石,顏色灰白,寸草不生。一個聰明能幹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繡花女決心用他們的雙手將巨石打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被他們的決心和努力所感動,就下凡幫助他們把巨石變成了林木蒼翠、飛瀑流泉、飛鳥歡唱、百獸遊走的秀麗山川。因為這座青山像繡花女的眉毛一樣秀美,所以人們就把這座青山叫作峨眉山。

佛、道、武術的交融發展

峨眉山原是道家的仙山,春秋戰國時期,一批又一批道家人物來到峨眉山,他們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與追求。

東漢時,道教的張陵在峨眉山周圍地區設有“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就在峨眉山地區。後來,張陵的孫子張魯於198年增設“八品遊治”,其中的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至漢代,在東漢王朝通過各種途徑與西域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佛教隨之傳到了樂山地區。

晉代,佛教開始傳入峨眉山,這些僧人開始在峨眉山修建寺廟,弘揚佛法,使峨眉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佛道並存的局麵,宮觀交錯其間,僧人、道士競相發展。

中峰寺創建於西晉,原先是道教的乾明觀。至東晉時,觀中開始出現了派別紛爭,高僧慧持、明果禪師等先後到峨眉山修持。

僧人明果受到菩薩的開示來到峨眉山的寶掌峰,偶然聽說觀中有妖孽作怪,並經常殘害愚弄百姓,明果就來到乾明觀,這才弄清人們所說的妖孽其實隻是蟒患。經過整治,乾明觀附近恢複了往日的寧靜。這件事對山民的影響非常大,觀中的道士也對僧人明果十分欽佩。

後來,明果大師剃發遊山,回蜀後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為住持,主持觀中的各項事務。

明果主事之後便改道觀為寺,觀中的一部分道士也隨之皈依佛門,並更新殿宇,逐步擴大寺廟的規模。因寺後的白岩峰居中,故取名為“中峰寺”。

中峰寺是山中道觀改寺的初始,至後來的唐僖宗中和年間,慧通禪師將中峰寺改建後更名為“集雲寺”。北宋仁宗時茂真禪師又擴建寺宇,更名為“中峰禪林”,又叫 “中峰古刹”。

中峰寺坐南朝北,為四合院式布局,進門右側兼有跨院,中軸線對稱,由前殿普賢殿、後殿大雄寶殿及廂房組成,內外施回廊。

普賢殿和大雄寶殿當心間為抬梁式梁架,其餘為穿鬥式,重簷滴水,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麵,殿前有圓月兒台連接上下踏道,素麵台基高4米多,3級平台,前後高差近7米,是峨眉山難得的習靜之地。

東晉時期,陸陸續續有高僧來峨眉山結茅修住,講經布道,對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

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在梁武帝時來到了峨眉山,在寶掌峰結茅住錫,取名為“寶掌庵”。

之後,又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峨眉山遊曆,看到峨眉山山水環合,和西域化城寺的地形極為相似,就決定在此修建道場。因當時山高無瓦,而且瓦也易凍裂,所以就用木皮蓋殿,稱為“木皮殿”。那時,淡然大師也在峨眉山弘傳佛法。

至唐代,一些帝王支持並信奉佛教,帶動了許多官員,鎮蜀的官吏也開始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雙重影響下,四川民間的崇信佛教現象較為普遍,促進了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

這一時期,外地僧人西禪、白水、澄照、正性、靈龕和尚等相繼來到峨眉山結茅建寺,傳教弘法,牛心寺、華嚴寺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

牛心寺位於牛心嶺下,唐僖宗時,江陵慧通禪師將其改為“臥雲寺”。

965年,宋太祖趙匡胤詔開封天壽院的僧人繼業三藏等去往天竺求取舍利以及《貝葉經》,繼業一行從印度帶回大量的經卷和佛骨舍利並敬奉給朝廷,宋太祖令繼業選擇一座名山將這些聖物修持典藏起來。

繼業周遊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之後,選在峨眉山安身,並新修了一座寺院以供養終身,寺院建成後取名前牛心寺。

到了1369年,安徽鳳陽鳳凰山龍興寺的僧人廣濟禪師來到峨眉山。相傳廣濟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稱帝後,廣濟不願接受朱元璋的宣詔,便入峨眉山禪隱於此。

廣濟禪師根據寺周山水懷抱的天然風貌,又見亭、台、樓、閣與流水潺潺和諧相融,就取晉人左思《招隱詩》中的“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兩字,改寺名為“清音閣”。

由於受地形的限製,清音閣隻有一個殿堂,堂內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堂前建有“接王亭”。

根據《峨眉伽藍記》記載:

閣下舊有接王亭,王者孰謂,謂禦前頭等侍衛海清伍格也。

意思是說,當年,海清伍格親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為了迎接他,就拆掉舊亭,重建新亭,取名為接王亭。

清音閣是上山朝拜的必經之地,寺廟雖小,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氣勢逼人,山環水繞,景色優美。整體布局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被稱為我國佛寺園林建築的典範。

後來,慧通禪師發現山相屬火,於是改華嚴寺為“歸雲閣”,改中峰寺為“集雲寺”,改牛心寺為“臥雲寺”,改普賢寺為“白水寺”,改華藏寺為“黑水寺”,以三雲二水壓抑火星。通過慧通禪師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經營,為佛教名山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相傳,唐代著名的道士和醫學家孫思邈曾來峨眉山采藥煉丹,牛心寺後藥王洞就是他的煉丹之地。根據《峨眉縣誌》載,被稱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曾到二峨山的豬肝洞隱居,那裏的“八仙洞”就是八仙的聚會之所。

唐詩中也有許多是以道觀和道士為題材的,如鮑容的《贈峨眉山楊煉士》就是其一,他在詩中寫道:

道士夜誦蕊珠經,白鶴下繞香煙聽。

夜移經盡人上鶴,仙風吹入秋冥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