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時,有圓證禪師居住臥雲庵。此時山上的名僧並不多,九華山的佛教出現了衰微的跡象。
兩宋時期,九華山的佛教略有發展。除先後修複唐代建造的佛寺庵院外,新建了淨居寺、聖泉寺等6座,使九華山的寺廟增至25座。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日漸增多,香火日趨興旺。
愛慕九華山風光的文人雅士、達官顯貴也接踵而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遊覽九華山時,曾寄宿在主刹化城寺內,並題《宿化城寺》詩:
白雲如驅羊,滿穀不可量。
散作兜羅錦,中藏寶月光。
山窗夜閑靜,時聞葉鳴廊。
僧房杳清寐,佛爐篆餘香。
南宋名臣、學者周必大,遍遊九華山之後也撰寫了《九華山錄》。他遊化城寺,稱讚殿宇寬敞。登神光嶺謁地藏塔,徐步階前,至塔後遠眺大江,並和守塔和尚品茗論茶,盛讚九華山茶色味俱佳,品得皇室所賜的名茶。
文人吳夢祈,在“春樹連村,早鶯喚人,綠水浮雲,紫煙繞穀”的景色中,尋訪李白的遊蹤。他和遊伴在太白書堂前,橫琴花間,吟詩作歌,又舉杯暢飲。酒醉後到溪邊俯視清流,枕石而臥,說自己坐與李白同石,臥與李白同夢。傍晚,涼風起天,落日照耀雲海,群峰如海上島嶼。山雲薄暮,江色映秋。他們又“酌白酒,顧影起舞,浩歌以待明月”。
後來,宋代朝廷給佛教以適當的保護,以加強國內的統治力量。宋南遷後,由於江南地區的佛教基礎比較雄厚,朝廷財政又有利於度牒征費及免除稅役等收入以作為補充,因而佛教還能保持一定的盛況,這個情況一直持續至宋代末年。
由於地處江南的九華山區處於宋代的保護措施之下,故九華山地區的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統計,宋代九華山的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至40多座。
其中前山和後山新建著名寺院有淨居寺、聖泉寺、廣勝寺、廣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龍安院、五台院、永福寺、興教寺等,先後被朝廷賜額的有12座。以化城寺為中心開始出現“寶塔香燈諸洞見,石樓鍾磬半天聞”的興盛局麵。
天台高處也陸續建成一批寺院,一些在當時很有影響的禪師來山傳法,如臨濟宗楊歧派高僧宗杲,曾來山傳臨濟宗法。宗杲圓寂後,九華山僧徒尊其為“定光佛”。
此外,宋代九華山僧人中有影響者還有玉田、寂祖、雲澤等人。在元朝建立之後的短短90年間,由於元世祖忽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曾拜西藏的喇嘛為帝師,除在京城內外有較多的喇嘛寺外,其他漢民族居住地的佛教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而九華山的佛教則依舊是“慶雲生處梵王宮,躡蹬攀蘿一徑通。金殿忽開青嶂裏,天人疑在白雲中”,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時的狀況。同時還新建了一批寺廟,如西峰堂、成德堂等。當時比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
至元代末時,有真觀和尚以臨濟禪師的身份來九華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稱“無象禪師”。
拓展閱讀
據說諸葛節拿出自己的家產為金地藏建造寺廟的時候,特意從南海請來了一個木匠和一個畫師。畫師是木匠的女兒,長得異常嫵媚,手藝也極精。後來有個財主看上了她,多次派人來說媒不成便欲搶親。寺廟造好了,父女倆知道這財主會來搶人,就用木頭雕了一個和女孩一樣的木頭人,手腳都會動。女兒將木頭人繪上色彩,和自己打扮得一模一樣。他們將這個木頭人立在住房中的窗戶邊,第二天天不亮,就動身回南海去了。這天中午,財主領著一幫人來到寺前,從窗外一看,見“畫師”立在窗前,便一擁而上搶了回去,直到晚上洞房花燭才發現是個木頭人。
明清兩代佛教的鼎盛時期
明代之後,鑒於元代崇奉喇嘛教,朝廷開始轉而支持漢地佛教,使其得到恢複和發展。因而喇嘛教在漢族地區漸衰,而禪、淨、律、天台、賢首諸宗都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從16世紀至17世紀,明皇室對九華山的佛教進行了多方位的扶持。1391年,明朝廷特賜金重修化城寺,並建立叢林製度,使得九華山的主刹化城寺逐漸發展為擁有東西兩序72座寮房的大叢林。
1422年,明成祖棣封妙峰寺妙廣和尚為“護國瑜伽上師”,並賜金斕衣,敕封淨居寺住持圓慧為“大度禪師”。1427年和1583又屢次賜金修葺主刹化城寺和肉身寶殿,並先後頒賜了兩部《藏經》,同時還賜予了量遠和尚紫衣,優寵備至。
1457年,化城寺的主持道泰和尚歿於寺內,因道泰和尚生前曾奉旨進京,在紫禁城外的萬壽寺任戒壇宗師,所以景宗朱祁鈺特派遣使者持他的“諭文”專程上山致祭,可謂哀榮已極。
明王朝的重視,促使九華山的影響越來越大,常住山上的僧眾也日益增多,朝拜九華山的佛教徒歲無虛日,香火越加興盛。
至此,九華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為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於天下”。
祇園寺位於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原名為“祗樹庵”。
清代嘉慶年間祇園寺缺少住持,一度出現了衰頹的跡象,於是諸山的長老們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20多年的隆山和尚來山住持。
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祇園寺聚眾說法,開壇受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於是改名為“祇園寺”。
同治年間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後來,又在住持僧寬揚的帶領下募建了大雄寶殿,成為當時九華山的四大叢林之首。
祇園寺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齊殿、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築組成,建築麵積5175平方米,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築外,其他殿堂都是民居式建築。祇園寺全寺殿宇層層疊疊,回旋曲折,結構精巧,氣勢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靈官宮殿,它是我國佛、道融合的一個文化象征,從寺院構造上就已表現出來。
祇園寺第一進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靈官殿。龕內站立靈官,周身金黃鎧甲,赤麵紅須,圓睜怒目,大張嘴巴,額頭上還有一隻小眼睛,據說是“三眼能觀天下事”。
靈官右手高舉鋼鞭,左手攥拳,作械門姿勢,形象十分威猛。神龕左右為哼哈二將,均是怒目圓睜的赳赳武夫,如臨大敵。
靈官塑像出現在佛士殿堂,大約是金元以後的事。
金元時,全真的創立者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近,三教從來一祖風。”又說:“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道教的神給佛教看門,原因即在於此。
祇園寺有一條浮雕蓮花甬道,由100多塊長方形石條鋪砌而成。每塊石條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圖案3個,左右金錢古幣滾圓,縱看似兩串金錢。中間一路方形圖案,像一條鬥方畫圖,三步一朵盛開的荷花。其他畫麵,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戲蓮葉,有青蛙伏於蓮莖下,生動有趣。
佛寺建築以蓮花雕飾甚多,那是因為僧人對“七寶蓮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錢鋪路,為一般寺院少見。這種特例出典於佛經的一段故事。
相傳當年釋迦在摩揭陀國說法時,舍衙城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門,長者準備請釋迦到家鄉說法,於是選園林建造精舍。
當時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園林最佳,但要以黃金鋪地為優,給孤獨不惜重金買下。後來祗陀皈依佛門,自動將園林獻出,請釋迦到此說法。
於是這座園林的名字便冠有他們人名氏,合稱“祗陀樹給孤獨園”。祇園寺甬道刻滿金錢,是為了象征釋迦聖跡。
祇園寺寺門門樓寬5間,高3間。門頭三層廊簷,覆蓋金黃色琉璃瓦,飛簷高挑,簷角龍頭伸頭吐舌,有行雲之勢。梁棟雕飾彩繪,精致異常,有玄奘取經、水漫金山、渭水垂釣等神話故事。門額牆壁上,鑲嵌著白底青花圖案組成的“祇園禪寺”寺名瓷匾。
東崖禪寺位於九華山東峰頂,坐落於巨岩之上。在此可眺望長江,俯視九華鎮,仰觀天台頂,環顧九華群景。佛國風光,一覽無餘。
明代正德年間,有僧人周經在化城寺旁結茅,並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
心學大師王守仁曾兩次來這裏與周經談經論道,相契甚深,並互有題贈。萬曆年間釋普通因石崖位於化城寺之東,所以把晏坐堂改名為“東崖精舍”。明代末期,擴建了大雄寶殿和天籟軒。
清代,住持定慧重修了大雄寶殿,並建造了萬佛樓、地藏殿和禪堂。後來,釋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為“走馬通樓”,高達5層,可容數百人,安單接眾,遂成十方叢林。
清末,月霞禪師應聘任東崖禪寺方丈。禪師領眾參禪,設壇講經,四方僧眾慕名而來,常住多達數百人。同時又於翠峰寺創辦華嚴道場,推行僧伽教育,修學並重。繼月霞禪師之後,心堅法師住持東崖禪寺。
在此期間,心堅法師創建了東崖下院和法華寺,大力開展弘法活動,數次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理事長和安徽省佛教協會的理事長。
東崖禪寺的石崖東有古洞穴,深數米,寬3米。洞口堆雲如雪,故取名“堆雲洞”,是金地藏初至九華山時棲身之所。洞上之東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於石上誦經觀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石崖之西、南兩側有摩崖石刻。南側之“飛身處”傳為金地藏出入東崖之處。西側的“雲深處”、“雲舫”、“贈周經和尚偈”為王陽明手書。當雲湧之時,遠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雲舫”之譽。“東崖雲舫”為九華山十景之一。
東崖的西北有一水泉,當年金地藏於洞中被毒蟲咬傷,當時有一女子來到跟前說:“少兒無知,願出泉補過。”然後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而去。金地藏揭石見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傷,即刻痊愈。後知為龍女所助,“龍女泉”由此得名。
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百歲宮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無瑕禪師肉身。
據寺前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號“無瑕禪師”,由五台山遊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便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布道,起名“摘星庵”。
無瑕禪師在此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煙火熟食,並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
無瑕圓寂於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逝前囑弟子3年後啟缸,弟子將其遺體跏趺缸中。
過3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與無瑕弟子啟缸視之,見無瑕結跏趺坐,肉身不腐,顏麵與生時無異,弟子遂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