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奇山——安徽黃山2(2 / 3)

除此之外,黃山的洗杯泉和鳴弦泉石刻,相傳也是李白吟風聽野泉時手書上去的。

在唐代,除了詩仙李白,還有許多詩人來到黃山,寫下了諸多描寫黃山美景的詩歌。

芙蓉嶺在芙蓉峰下,芙蓉峰海拔高度1365米,宛如初放芙蓉。唐代詩人程傑曾在詩中寫道:

誰把芙蓉往外栽?亭亭秀妍四時開。

清宵潔月峰頭掛,宛似佳人對鏡台。

芙蓉嶺為黃山北麵入山的必經之地。嶺上有芙蓉洞,在洞中舉目南眺,群峰聳立,溪水如帶,飛龍峰昂首舞爪,躍躍欲飛。

芙蓉峰像一支初放的芙蓉那樣豔麗,雨後滿山流泉飛掛更加動人。穿過芙蓉洞而下是芙蓉居,隔溪高聳的是盤磨峰,右邊入雲的是芙蓉峰。下嶺後為一片穀地,左側古有芙蓉庵,後來在其舊址建有“芙蓉居”。

由芙蓉居沿小道前行百米,溪間有一名潭。後海諸溪之水均彙聚此潭,水綠如藍,深不見底,猶如“虎穴龍潭”,故名“老龍潭”,亦名“汪波潭”。潭上漂礫巨石,留有曆代題刻。

沿溪旁小徑繞芙蓉峰麓前行1000米,有一溪流長期衝涮而成的水池。池長15米,寬8米,深10米。環池皆石,兩側為夾岸山岩,上下為兩方巨石。

溪水直注池中,幽靜的水池更有動態之美,碧波蕩漾,山形樹影,反射陽光,閃爍耀金,絢麗多姿,魅力迷人。這就是黃山的著名水景翡翠池。

在翡翠池側巨岩,鐫有一個字徑3米的“佛”字,岩壁還刻有“壽”字。下方,有“福”字和“南無阿彌陀佛”摩崖石刻。另側岩壁,則有恰到好處的鐫刻題詞:“綠蔭深處”。

前行不遠,在鬆穀溪中,有五塊巨石形似巨龍,頭伸入潭,尾展溪岸,其狀如五龍吸水,故總名“五龍潭”。潭呈正方形,因潭水過深,水色綠中乏黑。又因潭之上下溪赤龍潭、青龍潭、白龍潭、老龍潭和烏龍潭。

後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這樣描述:“青龍潭,一泓深碧,更會兩溪,比白龍潭勢既雄壯,而大石磊落,奔騰亂注,遠近群峰環拱,亦佳境也。”

烏龍潭上方的巨石上,古建有亭,後來被山洪衝毀,存留下來的是後來重建的,名烏龍亭,又名鬆雲寺。亭柱上有一聯:“四麵雲山繞二水;一潭星月照孤亭”。

山岩刻有巨大的“龍”、“虎”二字,蒼勁有力。亭中設有石桌石凳,俯攬風景尤佳。過了烏龍潭有巨石如虎,石壁上刻有“臥虎”二字。

在唐代,黃山的美景不僅被人所熟知,而且黃山的溫泉,也被人們開發了出來。自唐代開發以來,享譽千年。黃山溫泉的水質透明,潔淨澄碧,其味甘美,可飲可浴。

黃山有泉15處,其中被稱為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又名朱砂泉,有兩個出入口。溫泉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無硫。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詩中寫道:“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唐代詩人賈島在《紀溫泉》長詩中有“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馬返骨髓,發白令人黟”的名句。黃山溫泉的源頭,相傳來自朱砂峰。峰下有洞,洞中產朱砂。因此,人們也就把黃山溫泉稱為“朱砂泉”了。又傳說黃山溫泉每隔300多年要流一次朱砂紅水。

到了宋代,宋代詩人朱彥,在他《遊黃山》詩中高度評價說:“三十六峰高插天,瑤台瓊宇貯神仙。嵩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

另外,據宋代黃山誌《黃山圖經》記載,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沐浴,皺折消除,返老還童,溫泉因此名聲大振,被稱為“靈泉”。

後來在清朝王洪度所著《黃山領要錄》中記載:“天下泉不借硫而溫者有三:驪山以礬石,安寧以碧玉,黃山以朱砂。”

拓展閱讀

在1948年,黃山溫泉又發過一次朱砂水。據當時的看池人員說:“有一天,溫泉底下忽然發出悶雷般的轟鳴聲,接著泉水突然一下變紅了。”看池的人以為是這個溫泉壞了,慌忙中放掉紅水,紅水染紅了逍遙溪水,山下農民一見溪水變赤,知道朱砂發了,便紛紛拿著毛巾上山來洗朱砂泉水澡。洗過之後,人們都覺得神清氣爽。這次發朱砂水,看池人員保存了一瓶紅水化驗,化驗結果,證明確實是朱砂。

宋代的黃山景物和傳說

在疊障峰下為鬆穀庵,鬆穀庵原名鬆穀草堂,始建於宋代,創建人為鬆穀道人張尹甫,後因年久失修毀廢了。

存留下來的是後來明代重建的,並且改觀為寺,名“鬆穀庵”。寧國知府羅汝芬題額“東土雲山”4字。這裏環境幽雅,景點甚多,石刻遍布。

過鬆穀庵,向北海清涼台進發,沿途要經過3個亭,稱一道亭、二道亭、三道亭,海拔高度均在千米以上。

從鬆穀庵登山的第一亭位於轎頂峰,海拔1032米。山道逐步升高,視野隨之開闊。當人攀上陡峭的懸崖,北望南天,其景又迥異於由南望北,隻見那疊嶂峰巒,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絕妙的山水畫,奇景天成。

其中有一幅像航海的觀音,名為觀音峰,有人又名其為美女峰。寶塔峻峭矗於雲海之中,極似海域的燈塔。

再往前走便是二道亭。從二道亭向前仰視寶塔峰,可見峰下有一高聳的怪石,形狀像是一個頭戴古冠、身著道袍的仙人。

隔澗飛龍峰有一長方形石壁,懸掛峰頭,似有字跡,人稱“天榜”。仙人仰視“天榜”,若有所思,此即“仙人觀榜”,其附近還有老人、八仙等。

過二道亭500米,磴道沿寶塔峰盤旋上升,陡峭險峻。傳說此處原為懸崖,無法鑿路,幸遇神仙降臨,劈下半壁山峰。

於是寶塔峰現於雲端,崩岩填於險穀。人們依勢過路,才形成了今天的磴道,故名“仙人鋪路”。再繼續向上攀登即達書箱峰畔的三道亭。

在三道亭小憩仰望,可見一石峰狀如引頸欲啼的雄雞,名雞公峰,海拔1520米。與此峰隔穀相峙的另一奇峰,峰壁呈方格形,似古人用的書箱,再細看其皴裂,猶如一冊書籍,人稱此峰為“書箱峰”,海拔1386米。

再回首望寶塔峰,峰上有3塊巨石並列,如同3尊大佛像,非常壯觀。而雞公峰畔有兩石相疊,形如羊、虎,名“老虎馱羊”。還有一塊怪石像鵝,其下有許多圓形卵石,人稱“小天鵝孵蛋”。

南邊的上升峰腰有二怪石直立如人,上下相峙。上者石頂生奇鬆狀若盔纓,形同氣宇軒昂的武將。下者儼然是神色慌張、冠服不整的文官,由此,人們聯想起《三國演義》中“關羽華容道擋曹操”的情節,名之為“關公擋曹”。這兩塊奇石形神俱備,非常有趣。

在三道彎附近賞景後繼續登山,磴道在陡峭的峰壁上盤曲而上,道路更加陡峭,“之”字形盤道螺旋上升,這就是十八道彎。走完這段險道,就到了北海的清涼台。

從芙蓉嶺進山,沿北路至北海,有石階6500多級,相對高度1100米。一路上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巧石名潭,尤為佳妙。特別是山高林密,空氣清新,確是名副其實的“清涼世界”。

在宋代,黃山還曾是一位丞相的讀書處。在羅漢峰和香爐峰之間,拔高度僅890米的地方,是一處地勢較低、略顯開闊的穀地。宋代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處讀書,故名“丞相源”。

後來的明代文士傅嚴漫遊至此,應擲缽禪僧之求,手書“雲穀”兩字,此後禪院改名“雲穀寺”,久而久之,雲穀寺就成了今天的地名了。這裏的主要景物有雲穀山莊、古樹、怪石、九龍瀑還有百丈泉等。雲穀山莊坐落在蒼鬆翠竹叢中,四周群山相抱,溪水同流,環境幽靜。既是一座賓館,又是一處頗具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式建築群體,樓宇錯落有致,小青瓦、馬頭牆。山莊上側百米處是登山石道,上可至北海,下可至九龍瀑和苦竹溪。

九龍瀑和百丈泉,連同溫泉區的人字瀑,被稱為黃山的三大瀑布。九龍瀑位於雲穀西路下山處,瀑水源於天都、玉屏、煉丹諸峰,彙為雲穀溪,然後在香爐、羅漢兩峰之間的懸崖上奔流而下,長達300米,整條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龍潭”,古詩這樣描寫了九龍瀑:“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百丈泉位於雲穀西路下山處,每當雨季,巨大的懸崖上,瀑水奔流,直瀉百米,猶如白絹長垂,疑是銀河落地,氣勢不同凡響。觀瀑亭是觀賞此瀑布的最佳處。

雲穀的名貴古樹有3棵,其中華東黃杉有500多年樹齡,南方鐵杉有800多年樹齡。這兩棵樹均為常年綠葉喬木,樹形雄偉壯觀,氣宇軒昂。

這兩棵樹同有一種奇特現象,即同一棵樹上長有兩種枝幹和兩樣葉子,既有針葉又有闊葉,一體兩物,珠聯璧合,別具雅趣。

還有一棵是高大的銀杏,樹齡1000多年,高大茂盛,令人注目。

雲穀的怪石有獅子搶球、琴石台和千古石等,在巨大的岩石上有多處石刻,如漸入佳境,妙從此始,醉吟通幽等。

獅子搶球在丞相源後溪中,是一巨石如雄獅,有石級可登獅背,其西有一大圓石,仿佛一個繡球。獅子虎視著前麵的石球,似欲伸爪推動石球玩耍,故名。有詩道:“雄獅睡醒豁雙眸,勢欲登天誌未酬。昂首常觀峰上月,搶來一石恰如球”。

獅石上麵刻有“已移我情”,下麵刻有“王鬆入韻”。

在宋代,黃山還流傳著很多的傳說。在黃山天海的平天矼,有一塊大石頭,名為飛來石,為什麼叫“飛來石”呢?傳說這塊石頭是宋代的時候,從天外飛來的。

相傳,宋代有個叫單福的石匠,一生給人家造成了不少橋,心想也在自己家鄉門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卻沒有幫手。他膝下隻有一女叫小姣,生得聰明美麗。

小姣知道父親的心思,便要求參加幫忙幹活。但那深山采石,百裏運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麼受得了,所以單福就是不答應。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單福沒奈何,才含淚點頭。

單福把3個徒弟找來幫忙,不久就幹起來了。由於開山運石的苦和累實在難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後悄悄地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