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福和女兒、三徒弟為修橋鐵了心,繼續風裏雨裏苦幹著。但好幾年過去了,運到江邊的石頭隻有一小堆,這樣累死苦死,橋也建不起來。小姣一咬牙,請人寫了“捐身修橋”4個大字,插了個草標,坐到江邊石堆旁。
一連3天,來看的人無數,但望望滔滔江水,就都走了。這天,忽然來了個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標,問小姣願不願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說:“什麼時候把大山裏的開采的石頭全運到江邊,就什麼時候跟你走。”
這瘸子原來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擠出人群,騰雲駕霧,很快來到百裏外的大山,從背上拿下扇子,對著單福和三徒弟開出的石頭就扇。石頭竟都飛了起來,又紛紛都落在江邊。
單福和三徒弟也被從山上扇到造橋工地。鐵拐李還怕不夠,又對身下立著的一塊巨石扇了3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飛到江邊。隻見底下盡人,未敢讓巨石落下。又聽單福大聲說:“石頭夠了!”鐵拐李便駕起雲頭,飄遊起來,遊到黃山,見黃山風景秀麗,便將石頭落下。從此,這飛來石就給黃山增添了絕妙的一景。
拓展閱讀
苦竹溪在羅漢峰西側。溪水出自洗藥源。洗藥源位缽盂峰下,又名“擲缽源”,源深1.5千米,傳說有丞相隱居於此,俗名“丞相源”。相傳,苦竹溪原名“古跡溪”,溪邊住著一位姑娘,愛上了一位小夥子。後來當地一財主看中這姑娘,便設下毒計將小夥子殺死,霸占姑娘為妾。姑娘悲痛欲絕,逃進竹林,在小夥子墳上哭得死去活來,心酸的淚水浸透墳土,滋潤竹林,流進溪中。從此,這裏的竹子、溪水都含有苦味,於是,古跡溪就被改名為“苦竹溪”。
明清時期名聲日益高漲
到了明代,黃山的名聲逐漸擴大,吸引了很多遊者,除了眾多詩人、文學家外,黃山還吸引明末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散文家徐霞客先後遊覽過兩次,相傳“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就是徐霞客遊黃山後寫下的妙語。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別號霞客。他以畢生的精力,考察祖國山川,曆五嶽,涉雲貴,出入邊疆,隻身曆險,長途跋涉,周詳觀察,寫成篇幅宏大、體裁新穎的《徐霞客遊記》,影響巨大。
徐霞客第一次遊黃山時為1616年,徐霞客直上前山,遊慈光寺。慈光寺,舊時是茅庵,位於朱砂峰下,名為朱砂庵,明神宗賜額慈光寺。途中觀望蓮花,雲門諸峰。
徐霞客當晚至北海,宿獅子庵。逗留3日,遊石筍矼、仙人榜、獅子峰等地,數次入鬆穀庵。然後原路下前山,乃至湯泉。徐霞客把遊覽過的山、寺、庵,均寫下詳實的日記,但由於天下雨雪,未能盡性,也未觀賞文殊院等名勝。
1618年,時年32歲的徐霞客再次來黃山。他已遊曆名山大川10年有餘,雖然見多識廣,仍然眷念黃山諸勝。故地重遊,直至文殊院,昔年欲登未登,此次以償如願。
在文殊院瞭望,“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峰,兩峰秀色,俱乎可攬,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徐霞客不禁讚歎:“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在天都峰頂,徐霞客見唐代島雲和尚在絕壁上鐫詩一首,喜出望外,用日記本抄下《登天都峰》詩,詩道:“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迥入天都裏,回頭鳥道低。他山青點點,遠水白淒淒。欲下前峰瞑,若間宿錦雞”。
徐霞客一路攀草牽棘至天都峰頂,見巨石突起數十丈,登其上,感歎道:“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之抗耳。”欣逢雲霧鋪海,感歎道:“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角。眺再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
直至日暮,方下天都,宿於文殊院。文殊院早已荒廢了,不過這裏勝景之多,為黃山之冠。據相關記載:“光明頂之曠,桃花源之幽,石筍矼之奇,各擅其異,唯文殊院兼收之。”
徐霞客采集到諺語:“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麵”等。
次日清晨,徐霞客再登蓮花峰。蓮花峰高1864米,乃黃山最高峰,列華東三峰之一。徐霞客日記中寫道:“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從其迭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上樓閣中。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稱臣矣!在峰頂瞭望,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
徐霞客第二次遊黃山,逗留了5日,得以補償夙願,但所見依然很有限,許多名勝尚未遊賞。歎黃山為生平奇覽。
據明代大書法家閔麟嗣編《黃山誌》記載,當時人問徐霞客:“你遊曆了四海,何處最奇呢?”
徐回答道:“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的美麗景色吸引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黃山中所產的茶葉,更是得到了皇帝的讚賞。黃山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一天,明朝江南黟縣新任知縣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衝泡下去,隻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衝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
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衝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
皇帝傳令讓他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隻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
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衝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熊知縣在皇帝麵前再次衝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
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3日後就上任去吧!”
熊知縣心中感慨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
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穀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誌。如今在蒼鬆入雲、修竹夾道的雲穀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誌和尚的墳墓。
在明末清初時期,黃山的名氣更是日益高漲,這也歸功於黃山的繪畫藝術。
黃山在我國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我國傳統山水畫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每當人們提起我國山水畫,就會油然想起黃山,稱它是我國山水畫的搖籃。黃山享有如此盛譽,功在明末清初創建的黃山畫派的藝術大師們。
黃山畫派是指明末清朝初所紮根黃山的。當時的繪畫大師們潛心體味黃山真景,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仙境名勝,在山水畫史上獨辟蹊徑,組成了一個不同籍貫的山水畫家群。
黃山畫派的繪畫大師們在當時舟車閉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仙境繪成紙上丹青,傳播民間,對當時的畫壇和後來的山水畫都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在這個明代和清代交接的時期,繪畫藝術講究抒寫性靈,提倡氣韻超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黃山畫派的誕生,也得力於一批明末遺民的大力開拓。他們不求聞達,淡薄功名,隱於書畫。
明末清初形成的黃山畫派以黃山為背景作畫,駐足於黃山,潛心體味黃山真景,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風景名勝。其中代表人物梅清、石濤、漸江更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
在清代,黃山的茶也更加出名了。關於黃山的茶,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相傳,一個風和日麗、春意盎然的日子,乾隆微服私訪來到了黃山,到山腳下的時候已到了中午。忽然狂風驟起、雲濤滾滾,大雨來臨,乾隆急忙避到附近一座農舍旁的毛柵內。
正巧老婦開門出來,見一位神姿飄灑、容態超逸的客官在毛柵內避雨,便客氣地把客官讓進屋裏,乾隆忙問:“晴天白日,怎麼下起大雨來,這雨何時能停?”
老婦答道:“黃山的天氣就是這樣,雲散雨停,要不到半個時辰,說不定太陽又要出來,看來客官有急事,我去為客官弄點吃的好趕路。”
乾隆帝見村婦舉止有禮,連連拱手,說有勞大娘辛勞了。老婦轉身進了廚房,忙到竹簍裏尋找雞蛋,一個也沒有。忽然想起,前幾天把10個雞蛋給家養母雞孵雛了。急忙從雞窩中取出6個,想了一會,還不如一齊取出煮熟給客官充饑。
不一會,老婦笑容滿麵地端來雞蛋邊說:“山裏人沒啥好招待,這些雞蛋還請客官包涵了。”
大娘又去開湯衝泡一杯香茶,乾隆帝品茗著連聲稱讚:“好茶!好茶!大娘,是何名茶,如此香甜爽口?”
大娘說:“雲霧茶!我家有片茶園在高山頂上,茶樹終年在雲飛霧裹中生長,黃芽鮮嫩,屋後常年不斷的泉水,開湯衝泡,別外香甜,它能提神、明目。”
乾隆帝隨口而出:“禦苑芬芳千萬種,不及山中一縷清。”便舉手告別大娘的盛情厚意走出屋外,果真雲散雨停,太陽又露臉了。乾隆帝帶著極好的心情暢遊黃山,回到京城,常跟大臣們談起黃山賢惠大娘與雲霧茶,從此以後在京城傳為佳話。
拓展閱讀
石濤、梅清、漸江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他們不受古法束縛,雖同屬一流派,卻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藝術風格。梅清與石濤本是畫友,他們經常活動在黃山和敬亭山一帶。石濤和梅清的繪畫都受到黃山奇景的啟發和感染,於是石濤和梅清後來又多次登臨黃山。梅清筆下的黃山,以黃山的真景作依據,更將自然的黃山升華為藝術的黃山。由於梅清和石濤的介入,新安畫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黃山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