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人情懷(5)(2 / 3)

關於作家話題,說也易,做亦難。其心,縈係於人類命運;其身,卻羈束於市井柴米。精神的天使,背時的苦人。說到底,作家亦是一個需要硬著頭皮才可做的行當。做不下去,盡可走人,沒有會跟你過意不去;若做下去,便要做得“純粹”些,硬派一些。同各種手藝人一樣,這是“職業”的自尊。

10.重溫《論持久戰》

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大型史實係列片《中流砥柱》,明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的背景:

在“亡國論”的悲傷氣氛中,中國共產黨促成了聯合抗日的民族革命戰爭的統一戰線,取得了平型關和台兒莊大捷;人們欣喜若狂,“速勝論”騰空而起,於是中國軍隊會戰於徐州,幻想在數月內從根本上扭轉戰爭的格局。詎料大敗,徐州失陷,“亡國論”複又抬頭,舉國頹然。正是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指明了抗日戰爭的戰略方向,堅定了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心。

便重溫(現在已很少用這個詞了)《論持久戰》。讀得很投入,感受著雖曆時日卻仍噴薄欲出的偉人那天才的氣息。

在那麼危急的戰爭背景和那麼惶恐的人心背景下,同樣是“戰爭中人”,處於“當事者迷”境地中的毛澤東,居然能用那麼冷靜的理性分析,透徹地分析出中日戰爭的性質,中日雙方在戰爭中“互為反對”的特點,給戰爭予以一個壓倒一切的定位:中國必勝,但須持久戰。他不僅僅滿足於一個定位,而且還結合戰爭的實際,詳盡地闡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方向和戰術運用的具體細節,使《論持久戰》成為極具操作性的抗日戰爭的聖典。事實證明,抗日戰爭的全過程,沒有超出這部聖典創作的“規範”。可以說,僅一部《論持久戰》,就足以確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指導地位。

《論持久戰》雄辯地證明著,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曆史貢獻。

重溫《論持久戰》,感慨很多,那個民族危急的關頭,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時勢給了共產黨人一個曆史的機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人抓住了這個機遇,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勳。之所以緊緊抓住了這一曆史機遇,取決於他們超拔的人生品格:他們超拔於個人利益之上,襟抱的是對民族和曆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真正做到自我犧牲的卓然的一群。

我們的國家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成功地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製,使民族富強是個重大的曆史課題。而我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均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國家麵臨著發展中的艱難,民族是在艱難中發展。如此,曆史又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個新的機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決心抓住這一機遇,帶領全國人民沿著鄧小平指引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讓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但在這樣偉大的使命麵前,一些人從個人的利益出發,結黨營私,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腐敗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放在曆史的角度看,這些腐敗分子與腐敗現象,是反動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現世代表,是令人作嘔的“小農意識”的現代版,這與共產黨人的革命性與進步性格格不入。雖然這些都是“舊時貨色”,屬泛起的“曆史沉渣”,曆史特有的過濾功能,會遲早將其清除;但其危害是巨大的,而民族的發展是迫切的,來不得持久戰。

偉大與渺小不是抽象的名詞,是鮮明可感的東西。對偉人的景仰,應該使人有所改變:少追逐一些個人利益,多承擔幾分民族發展的曆史責任,你也許成不了偉人,但你對曆史的默默奉獻,會使你麵對偉人那巨大的曆史背景,也感到活得輕鬆。

11.關於讀自己的著作

日前,聽書評家譚宗遠兄講過這麼一段文人軼事——老作家張中行每發表一篇文章,都要悉心剪下來,然後精心地放到專放自己作品剪報的大牛皮信袋裏。這樣的信袋鼓鼓囊囊的有好幾個,每個信袋上,張老都端端正正寫上一行毛筆字:文章還是自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