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染世
青春吹起了長發,張揚著年華,肆起的夢,紅色的心,藍藍的天空,白雲的那端生命已開始。在那柳絮紛飛的季節,被迷住的眼,你的笑如此溫柔。即使歲月已蒼老,你還是一如年少。
世上的歡樂幸福,總結起來隻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那打不開的淚結,隻有交給時間去解。
三毛的讀書生涯算是痛苦難挨的,最終也是沒有讀完。在那裏,大多時候都是壓抑的,無趣的學習,枯燥的氣氛,體罰的教師。
在入學的時候,三毛已經認識很多字了。由於入學前有了閱讀基礎,入學後,拚拚注音,三毛就可以自己讀書了。
她鮮少有不認識字的記憶,在小學裏念念拚音,看看國語日報就能開始看故事了,當時她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個月《學友》和《東方少年》這兩本雜誌出來的時候,當時不懂的字就讓姐姐教她,年少時就和書籍做了朋友。
小學的課本也實在簡單,日子非常容易打發。新書一發下來三毛就拿回家讓母親包上書皮,第一天大聲誦讀一遍,第二天就不再新鮮了。
她甚至跑去和老師說:“編書的人怎麼不編深一些,把我們孩子當傻瓜嗎?”。為這句話還挨了老師的一頓罵呢!
《學友》和《東方少年》不夠看,那時也隻是一月才出一板,書不夠看,三毛就去翻大堂哥的書看。
在她堂哥的書中發現了一些沒聽過的名字,魯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鬱達夫,冰心……
那時候,三毛才幾歲,聽過的作家反而是些外國人《學友》上介紹來的。
讀書的另一個空間被開啟了,就這樣她進入了星空,在裏麵轉啊轉,繞啊繞,摘過滿天星,看過雲和月,看過許多人也不曾見的風景,最後也沒有出來過。
有一日大堂哥說:“這些書禁了,不能看了,要燒掉。”
什麼叫做禁了,三毛也不知道,就去問母親,母親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說。最後便說:“有毒。”
當時嚇了一大跳,看見哥哥們蹲在柚子樹下燒書,還狠狠地籲了口氣,這才放下心來。人在兒時,總是那麼純真的傻得可愛,從來不相信這世上還有很多虛假,還有很多謊言,很多無奈。
許多年後,三毛還記得,當初讀魯迅的《風箏》的時候,那種感動。其他的有的也是不懂的,但也是看完了。三毛就這樣的進入了書中,出不來了,也想一直沉溺其中。那時候報刊不夠看,一看就看完了,所以什麼書她拿到手總是要“吞”下去。
那時候,家中還是比較拮據的。小孩子怎麼會懂得,再說癡迷到已經顧不得其他了。總是纏著母親要零花錢,得到一角錢,也要迫不及待的去書店花掉,恐怕即使出來,小小的孩子也要舔舔嘴角,就是吃了什麼美味,還在意猶未盡。
後來,又過了不知多久,三毛住的地方有了公交,叫做朱厝侖的,開始有了公共汽車,通車的第一天,全家人還由大伯父領著去坐了一次車,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有了公交以後她所在的地方就熱鬧起來了,也有了那個三毛最愛的商店——建國書店。
那時候,三毛的大伯父及父親千辛萬苦帶了一大家人遷來台灣,所有的一些金飾都去換了金元券,大人也並沒有馬上開業做律師,那也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辦成的。
兩房八個孩子都要穿衣、吃飯、念書,有的還要生病。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情形一定是相當困難的,隻是我們做孩子的並不知覺而已。
一向聽話的三毛,就成了一個不講理的孩子,無休止得的纏著母親要零花錢,母親偶爾會給他錢,她就去“建國書店”借書看。有時候母親不在的時候也會偷偷去翻她的針線盒,舊皮包,外套口袋,隻要翻出一毛錢就去租書看!
在書店裏,老板介紹給她看一些本人認為很好的兒童書,比如:《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農夫的孩子》,《銀河之濱》,《黃金時代》等等。
慢慢的,看完了那些孩子的童年書,三毛又開始看向其他書籍發起了“攻擊”,迷上了大人的武俠世界,先是《紅花俠》,後是《三劍客》。
三毛六年級,畢業考試最緊張的時候,忙裏偷閑,又愛上了金庸,喜歡上了那個射雕英雄,《射雕英雄傳》。之後便迷了金庸一生。
無論後來寫作有多麼緊張,病得是多麼糟糕,金庸的新書她每卷必讀、不肯放過,細細品味其中的俠膽與柔情,正義與邪惡。
大多的故事,都逃不開正義與邪惡對決的套子裏,金庸的小說也是,三毛就深處在那江湖之中,一個受迫害需要被解脫的人,期待最後世界的和諧與美滿。
她是一個弱者,需要來一個英雄解救她。這也是她的自閉所造成的,對世界充滿了不安與彷徨。
1983年,三毛寫了一篇讀金庸作品的隨筆,父親陳嗣慶看了不懂,在飯桌上表示不滿,一向孝順的三毛竟也一反常態,與慈父頂撞起來,晚飯鬧了個不歡而散。
因為那是她心底的秘密,寫出來,卻不被理解,就好像是一個自卑的女孩被否決了她的才能,溫馴的貓也會炸毛的。
三毛愛金庸作品很深,其中人物個性,她能侃侃道來,如數家珍。她認為,金庸早期的作品蒼蒼涼涼,很有詩意,比後期作品更有文學魅力。
三毛的讀書是極廣泛的,看完了中國武俠的射雕英雄,又去看外國的英勇騎士,《唐吉訶德》。看完仁義看恩怨,《基督山恩仇記》。後來又看上了《飄》、《簡愛》、《虎魄》、《傲慢與偏見》、《咆哮山》,《雷綺表姐》等。
這些還顯得過於深奧的西方名著,一股腦兒闖進了 她的世界,在懵懂中開始接受西方文學。
一書一世界,一人一生活,三毛感受的豈止是三維空間,錯亂的花絮,縈繞在腦中,造就了如此性格。
父母從來不阻止她看書,隻是父親擔心她那種看法會對眼睛不好,有一本書就要鑽進去,一直要看完才會出來,她把她的人生分成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書,一個充斥著人。
值得稱奇的是三毛是先看外國譯本然後才看中國文學的,先感受的是異域風光,才來回味本土文化,她看的第一本中國長篇故事是《鳳蕭蕭》,作者徐訏,二十年後成了三毛的幹爸。
三毛上小學的時候,才六歲,在班級中算是年齡很小的了。學習雖然不太費力,但單調枯燥的學校生活,使這位整日與書為伍,從書中知曉的世界的千奇百怪的三毛很是煎熬,感受不到同齡人的那種快樂。
三毛屬於那種貪玩的女孩子,還很會玩,凡是她那個年紀玩的花樣,她都樂此不疲。
含著一枚槐樹葉,扁起嘴來,打一聲長長的呼哨,唱著孩童的歡鬧;用鵝毛管、破毛筆管,吹飛一隻隻五彩繽紛的肥皂泡,載著不能說的秘密;還有下五石子棋,跳粉筆畫的房子,手帕一圍 唱布袋木偶戲……
有一回,她為了收集更多的橡皮筋、畫片和玻璃糖紙等小玩意,還戰戰兢兢地偷過母親的五元錢。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太受煎熬,熬不過第二天清晨,她又偷偷地送回了那張豔麗紅票子。那年,她三年級,九歲。
學校就是一羊圈,一群溫順的小羊在裏麵接受馴養,按時飼喂。孩子們身穿著清一色的學生製服,腦袋後頸,一律被剃成西瓜皮發型,沒有色彩,沒有歡樂,那靛青似的童年。
到了高年級,考試競爭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稍不留神,就要領教老師的鞭子和各種體罰,三毛的懼怕。
在三毛的回憶裏,當年台灣小學校裏的體罰,就如同中世紀歐洲黑暗的教廷,老師就是那紅衣主教,手拿皮鞭或手杖,準備隨時賞賜那些卑微的猶太人。
三毛很多年後還記得,那個男孩,在老師的鞭打下,血肉模糊,無法站立,隻好在全班的注視下,爬回座位。
三毛是一個乖順膽小的女孩子,對那樣的懲罰是在心理發怵的,索性,沒有挨過幾回重打。
多年後,成了作家的三毛,痛切地寫下了小學生活的苦楚:“一群幾近半盲的瞎子,伸著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些並不知名的東西。”
那時的教育和這是還是很不同的,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換,對於那些教育家是陌生的,也是未知因素,他們要最大的成效,就要拿起手中的鞭子,鞭打無辜角色的少年少女。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海藻,海藻影響水域。生物鏈是連接的,每一級都是受害者,可是底層那個是受害最大的,所以,其他人的損失就可以忽略過去了。
學校就像被困在濃濃的迷霧裏,聽不到海港的哨聲,看不見叫賣的人群,她幾乎剝奪了三毛的所有快樂。
三毛就隻有在書中尋找她的共鳴,和書中的朋友對話,汲取溫暖。柔弱的蝸牛,需要把它的身體寄居在殼裏來保護自己,敏感的三毛,需要書的安慰來度過無趣的歲月
學校雖然嚴肅的古板,但並不是真的中世紀教廷,還是有活潑的時候。
三毛最喜歡的,是每年十月中旬,“雙十”節前,軍隊來校借住的時候。
很平常的早晨,卻出了一件很荒唐的事,三毛雖相信命理,但也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竟然被一頭瘋牛追了很久。
可能是一場膽戰心驚,換來一個最真誠善良的朋友罷,很值得。四年級那年的秋天,軍隊駐校的時候,三毛結識了一位大朋友——啞巴炊兵。啞巴不會說話,聰明的三毛懂他的啞語。
那天早晨,三毛像往常一樣上學。她沒有穿紅衣服,也不是鬥牛士,身上有的隻是小女孩的青澀味道,不知怎樣就吸引了它。
那頭瘋牛卻隻盯著三毛,不傷別人,像認識她似的。三毛動,它就動。像是被一根線牽著,一方有動作總是會牽連著另一方的。
隻是那瘋牛跑得太快,那根線越來越短,三毛魂飛魄散,撒丫子便跑。瘋牛見狀,也在後麵狂追不舍。
三毛衝進了學校,一頭鑽進了教室。各個教室的孩子們,都把門死死的頂住,瘋牛在窗外走衝右突,很是瘋狂,引牛入校的小三毛,大聲喘氣,驚魂不定,躲在角落裏瑟瑟發抖。
偏偏禍不單行,那天正好是三毛值日。可憐的三毛被那個頤指氣使的風紀股長,指令三毛出去打水。
小孩子不是善良,也不是邪惡的,做事情隻是憑自己喜好,在那時候為了顯示他的權利,竟然把弱小的三毛推了出去。
三毛是一個乖女孩,總是膽小的,懦懦的樣子。也隻能拿著水壺,戰戰兢兢的鑽出門,硬著頭皮往廚房走。
跟蹤了目標的瘋牛更加瘋狂了,鮮紅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把整個人都吸進去。
三毛小心翼翼地提著水壺向回走的時候,三毛完全被怒吼聲嚇垮了,放下水壺,像是一隻受傷的兔子,紅著眼睛,軟軟懦懦的模樣,小聲的哭泣起來。
美女遇難,總是有英雄相救的,雖然三毛那個時候還隻是一個小孩子,但也沒能脫俗於和啞巴士兵的相遇。
無關美醜,無關其他,像神一樣的人,來把三毛拉離苦難。他提起了水壺,攙扶受驚的女孩子,把她送到了教室。
瘋牛終於被出操回來的駐兵們趕跑了,三毛也和啞巴士兵成了朋友。
啞巴不識字,三毛便拿根樹枝教他在地上寫。有時候,三毛會把手工課的勞績送給他,或者是一顆話梅。
啞巴會幫她提水,給三毛一個芭蕉葉做的墊子。放學了,溫柔的夕陽鋪灑了整個校園,啞巴帶三毛玩蹺蹺板。啞巴不會說話, 但他很愛笑,小三毛被高高地彈到半空中時,啞巴的臉上就會“嘩”的一下開出好大一朵花來。
啞巴參軍不是他的意願,他以前隻是一個四川的鄉下農民,有一天,媳婦要生小孩了,他便來城裏買藥。誰知啞巴去了,再也沒有回來過。
國民黨兵到處在抓壯丁,啞巴就這樣離開了家。一路擔著東西,來到了台灣。
啞巴回不了四川,見不到老娘,也看不見媳婦,那個與三毛年齡相似的孩子一眼還未曾見到。善良的啞巴,把一腔父愛,傾注到三毛的身上,一大一小,友誼卻很深厚。
每天清晨,啞巴都會在校門口呆呆地等著,直到看見三毛,就露出孩子式的笑容。
一天,啞巴招呼三毛過去,他很難過的告訴小三毛,再過幾天,軍隊就要走了,而他也要離開了。說完,濕著眼睛,送給她一枚貴重的金戒指。
這一大一小的友誼,遭到了老師嚴烈的製止。在老師的威嚇下,三毛被迫與啞巴疏遠,三毛總是可以看見,啞巴偷偷地站在牆角,向教室哀哀的張望,但懦弱膽小的三毛隻是強硬的轉過頭,當作無動於衷。
駐軍要走,軍人們站著整齊的隊列,準備開拔,這一別就是可能是永遠了。三毛再也忍不住,衝出教室和他道別,啞巴送給了三毛兩樣東西,一包牛肉幹,一張地址。啞巴笑笑地轉身走了,很樸實很純淨的笑容。
三毛沒有給他寫過信,因為他不知道,在他轉身的時候,肉幹被老師扔去喂狗了,而地址也被沒收了。
雖然以後再沒有沒有見過,但他仍是三毛一輩子的朋友,成名之後的三毛,寫了一篇散文《炊兵》。在文中她寫道:“那是今生第一次負人的開始,而這件傷心的事情,積壓在內心一生,每每想起,總是難以釋然,深責自己當時的懦弱,而且悲不自禁。”
啞巴不識字,可能他永遠也看不到這篇文章。三十多年過去,物是人非,誰知道又在或不在了呢。
年少的三毛錯了這個朋友,留下了終生的遺憾,為了得到總是需要付出,懦弱的三毛渴望朋友,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勇氣。
有的人錯過了,便是永別,有的事,過去了,就再沒有重來的機會。
2.雲之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遊都是很自然的,隻因為它是一朵雲。
三毛就是這樣,擁有一顆雲之心,用她如雲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雲展雲舒,亦是那麼淡然灑脫。
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淒,她都無意矯飾,行間字裏,處處是無聲的歌吟,我們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
被文明捆綁著的人,多慣於世俗的繁瑣,迷失而不自知。
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裏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三毛真正決定與文學相擁一生還是在她小學五年級時,因為那一刹那的光華,眼前繁花綻放。
當年三毛十一歲半,接受了《紅樓夢》的啟蒙。從此,她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事實上,《紅樓夢》給予三毛的影響,不僅有文學上的,還有哲 學上的。雜糅在那部偉大名著中的中國傳統的佛道思想,對三毛世界觀的塑 造,起了極重要的作用。
隻是在某段話、某個詞前停住,呆愣了片刻,才繼續讀下去。
那時是不懂的,後來,長大了才明白,那是一種“動容”,感受不屬於自己的情感。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三毛喜歡看別人的故事,喜歡看著別人的經曆,暢想自己的未來。一個蹣跚的小孩,牙牙學語,上學讀書,長大成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嫁自己喜歡的人,最後一起到老,兩個老人互相挾持,帶著笑容,一起走向最後的墳墓。
那時的高小課程是不難的,可是算數加重了,雞兔同籠問題也出現了,老師十分緊張生怕考試出現什麼意外,老師都是這樣緊張的,在某種考試或測試上,所以一再的要求三毛和她的同學們演算再演算,放學的時間自然也晚了。
而且那時的作業很多,可以利用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了,日複一日。三毛的看書時間被殘忍剝奪了並且是不容申訴的,被書撓得癢癢的心,始終不能安靜下來,沒有辦法了,真的是中毒太深了,她開始在課堂上看小說。
三毛本來不喜歡在課堂上看小說的,可是被繁多的作業迫的沒有辦法了,要不就真的中毒了走火入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