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倔強薔薇——孤獨的綻放(2 / 3)

奢華的大觀園,如水的女子,如玉的男子,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是美的,東園的吵鬧,西苑的歡喜都是陌生的,也是好玩的,十幾歲的孩子就像進入了一個萬花筒,看到百齊花怒放,眼花繚亂,看到的一切都騷動著年少那顆好奇的心。

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三毛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紅樓夢》,也就是這本書影響了她的一生。她以前看書的時候完全就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隻要有故事就繼續讀下去,懂或不懂就那樣的讀完了。

《紅樓夢》這本書,讓三毛看的欲罷不能,在課上也偷偷地讀,知道了這一章,不看下一回,就總是心癢癢的,幹什麼都沒心思,腦海裏還一直在回放經過的情景,還不停地想著如果是自己又會如何。

上課的時候,把書藏在裙子下麵,老師轉身寫板書, 她便掀起裙子讀書,正讀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隱詳說大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

“當我初念到寶玉失蹤,賈政泊舟在客地,當時,天下著茫茫的大雪, 賈政寫家書,正想到寶玉,突然見到岸邊雪地上一個披猩猩大紅氅、光著頭、赤著腳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賈政連忙站起來要回禮,再一看,那人雙手 台十,麵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寶玉嗎,這時候突然上來了一僧一道,挾著寶玉高歌而去‘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濛太空;誰與我逝兮,吾 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看完這一段,三毛神遊太虛,不知今夕是何年了。抬起頭來,愣愣地看著前麵同時的背,明明什麼內容都沒有,卻吸引力那麼深,看著,看著,就看到了含玉而生的俊美少年,白茫茫的土地,那小小的一塊布上,卻延伸出那麼廣闊的空間。

心裏的感觸,已不是流淚和感動可以形容。忽然間有了一種頓悟,卻又不明白悟的到底是什麼。

白蒼茫的天地,一對父子隔著風雪遙拜,一個遁入空門,一個異域他鄉,本是不可能相見,沒來的驚喜,卻要永遠的分離,一個看破了塵緣,一個還是人世中掙紮,天地萬物,最終還是要歸於塵土,撒下一片荒蕪。

隻是那樣癡癡地坐著,老師在很遠的地方叫著名字,縹緲的聲音,好像來陣風就會消散,三毛沒有回應。她的思緒已經飄遠,

老師居然也沒有生氣,上來摸摸三毛的前額,問:“是不是不舒服?”

三毛默默地搖頭,看著她,恍惚地對她一笑。那一刹那間,頓然領悟,那一刻的頓悟,一刹那的芳華,那就是“境界”。

求而不得,靠的是機緣,還有努力,頓悟是一種經曆的積累,是思考的疊加,然後再最後一刻點明。

“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當年三毛十一歲半,接受了《紅樓夢》的啟蒙。從此,文學就真的在三毛的心理紮根了。

六年的小學教育終成為過去,許多同學唱歌痛哭,三毛卻沒有,她想,她終於自由了。

要升學參加聯考的同學,在當時是集體報名的,老師將誌願單發給同學們,讓每個人拿回家去仔細的填寫。

發到三毛的時候:“我不用,因為我決定不再進中學了。”

老師幾乎是驚怒起來,她說:“你有希望考上,為什麼氣餒呢?”

三毛心想的哪裏的信心的問題,她隻是對這種教育無趣,已經很是深深的厭煩了。

“叫你媽媽明天到學校來。”老師仍然將誌願單留在三毛的桌上,轉身走了。留下了一個充滿了無奈與挫敗的三毛,愣了好一會,把誌願單胡亂的塞進書包裏,就回家了。

那天老師意外的沒有留什麼太重的家庭作業,三毛早早地睡下了,仰躺在被裏,眼淚流出來,塞滿了兩個耳朵。還要努力地睡著。

三毛最終也沒有請媽媽去學校,因為那天晚上,父親母親在燈下細細地讀表,由父親一筆一畫地親手填下了三毛的將來。

做小孩子,有時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麼過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問都不問就來為孩子做決定。這個大人們的決定,卻需要小孩子來付諸行動。

小孩子隻想長大,青年人恨不得趕快長胡子,中年人染頭發,高年人最不肯記得年紀。

這種事不能說是誰對誰的不對,大人總是認為孩子的能力不足以承擔決定未來,大人們總是告訴孩子,孩子們是多麼多麼的弱小,隻能依靠大人的力量,孩子們就要在這樣的暗示裏接受這個事實。

大人總是說: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

大人有時也會說:都這麼大了,怎麼什麼都不懂都不會!

他們也是自私的,對孩子的愛包含著自己的自私,他們不會記得之所以這樣,是他們給的選擇,而選項也不是多項的,在特定的情況下,總有一種選擇是錯了的。

上中學前的那個暑假,對三毛來說是尤其漫長的。她一點也不去想發榜的事情,甚至是已經忘了還有這回事。

對於無能為力的事,遺忘是最好的辦法,不會時時記得,每刻的煩惱,明知不能解決,卻還要費盡心思,去設立一些不可能會發生的命題。

為了得到一本厚厚的《大戲考》欣喜若狂,沒日沒夜的看,那一陣眼睛沒有看瞎,也真是奇跡。看完書並不算浪費時間,可怕的是,看過之後,要發呆好多天才能清醒過來。

對於凡事都不關心,那樣的生活像極了隱士高人,遺憾的是,卻沒有高人的高能力。整日為伴的就是一些被人稱為“閑書”的東西,那是一個跟生活脫了節的十一歲的小孩,沒有什麼童年的朋友,也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去玩。

那段日子,最最愉快的時光,就是搬個小椅子,遠遠的離開家人,在院中牆角的大樹下,讓書帶著去另一個世界,它們真的有這種魔力。

三毛還有一個很奇怪的嗜好,那就是拾荒,三毛的家並不貧困,也算得上是溫室養的花朵了。偏就是喜歡拾荒,真是匪夷所思。她撿過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回家,不管是有用,還是廢物的不能再廢了,三毛不管它們的用途,隻是喜歡、合品味,就帶回家去。

三毛自小走路就喜歡東張西望的,那樣溫順的一個孩子,卻做出了讓人如此注目的事情。

在三毛的小學時代,最優秀的課就是作文和美術。全科老師是一個教學十分認真而又嚴厲的女人她都很少給下課,自己也不回辦公室去,就坐在一群孩子中,午飯的時間都不舍得離開,她在馴服,讓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直溫順的小羊。

上課是如此煎熬,也隻是在國文課上,三毛才輕鬆一點。一天,在課堂上,國文老師布置作業,題目是小學老師們慣用的:寫自己將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三毛的作文寫的是很好的,幾乎每一次老師都會拿來當範文,在全班同學麵前朗誦,然後再嘉許一番。

這一次,才寫完,老師就要三毛朗誦,換來的不是老師的誇獎,而是一個掛滿粉筆灰的黑板擦。

三毛大聲讀道: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 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小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麵工作,一麵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 以利用的好東西當做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

三毛還沒讀完,老師就氣的聽不下去,順手拿起黑板擦,就對三毛迎麵劈來。老師怒氣衝衝:“如果將來拾破爛,還要到學校讀書幹什麼?”

三毛愣愣地看著老師,她心中有種碎裂的痛感。那是她最真誠的夢想和渴望,在老師的嚴厲竟然是一文不值。她滿心期許得來的卻是嗬斥。她忽然間覺得這個世界並不似她曾想象的那般美好,她忽然有種迷惘。

自然這篇作文是不成功的,老師命令三毛重寫。三毛收回了這篇拾荒宣言,改了理想要做一個醫生,每一個字對三毛來說,都是如此沉重。最後老師滿意地點頭。三毛卻重重地垂下了頭。

寫作如此擅長的三毛,在那時,絲毫沒有想過成為一個作家,或者是一名畫家。杜撰敷衍的時候,也是一個毫不相幹的醫生。她隻是單純地想做一個快樂而自由的孩子,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

三毛的拾荒嗜好,沒有因為老師的一黑板擦而被砸掉。她雖然是個膽小的女孩子,但心裏竟是固執的可怕。自由是三毛的靈魂之火,凡是三毛認定了的事情,別人怎樣說,如何幹涉,她都不會改變。

這是三毛一生的雅趣,和荷西結婚之後,也還拉著荷西一起拾荒。

別人是慧眼識英雄,三毛專門練就了一雙慧眼在垃圾堆中尋寶貝,拾荒經驗越來越多,三毛對寶貝也就更加精益求精。她從中體會到莫大的快樂和滿足感。三毛的快樂從來無須他人認同,她不會活在他人眼風之中,所有的苦樂,她隻要自己懂得就足夠。

十三歲那樣,三毛偏愛一切木製的東西,撿破爛也更喜歡拾那木頭做的產品。

有一次,三毛發現家中女工坐的木頭墩,是一件美麗絕倫的寶物。寶物蒙塵,完全像複活島上那些人臉石像。於是三毛找來一塊空心鑽給女工,小心翼翼地把那木頭墩抱回臥室,供了起來,弄的那女工很是莫名其妙。

還有一次三毛走在街上,正好看見幾個壯漢在那裏大汗淋漓的鋸樹,最後他們把大樹悠悠的抬走了,留下一個美麗的大樹根。

三毛圍繞著樹根,打量了好幾圈,越看越漂亮,最後決定把它拿回家。小小的女孩,把大大的的樹根一步一步地抱回了家。她寶貝似的把它安放在自己的房間裏,一心一意地愛著它。

拾荒讓三毛如此陶醉,嫵媚的花園是三毛最愛的地方,雖然那在別人的眼裏隻是垃圾場。而在她的眼中,那卻是一處美妙的藏寶地。不同的眼光,自然而然也會挖掘出不同常人的快樂。

再後來,三毛留學在外,雖然被放風了自由,斷了線的風箏可以自由的翱翔,卻缺了那份安全感和少了一份依賴,拾荒是在快樂的時候做的,三毛一切那樣憂傷、孤獨,也就失去了收集寶物的美好心情。

1972年,三毛再赴西班牙,做了一名小學教師,工資不高,但卻是很自由,一周隻有幾天的課。她抱著書,在學校中自由穿梭,享受著那片寧靜的校園時光。

三毛是一隻美麗的花蝴蝶,在這個城市翩翩起舞。有了充足的物質條件,精神就需要被滋養。

逐漸,三毛的拾荒夢又死灰複燃。“我同住的朋友丟掉的舊衣服、毛線,甚而雜誌,我都收攏了,夜間談天說地的時候,這些廢物,在我的改裝下,變成了布娃娃、圍裙、比基尼遊泳衣……”

拾荒夢不僅讓三毛的心裏得到了滿足,它還為三毛的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出入沙漠的一對小夫妻,貧窮的隻是租了一個破漏的房子,但是後來被三毛打造成了美麗的藝術宮殿。

三毛家對麵是一片大垃圾場,這種不幸的風景,卻成了真主安拉對三毛的恩賜。三毛頗為慶幸,那美麗的公園,閑暇得時候,三毛總是要去逛好幾趟的。

三毛像發現了阿拉伯人的寶庫一般,在這座垃圾場裏發掘出了許多的室物。

一塊腐爛的羊皮,撿回來煮煮洗洗,幾天之後,變成了一個舒適的坐墊。幾個玻璃瓶子,三毛洗洗,刷上了塗料,插上一束怒放的野地荊棘,強烈怒放的詩意。

最讓三毛自豪的就是,她用廢棄的輪胎改裝成的圓椅墊,“我放上一卷錄音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充滿了房間。我,走到輪胎做的圓椅墊,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個君王。”

丈夫荷西,是她的拾荒知己。三毛在垃圾場巡視,荷西就是一最忠誠的小兵,緊緊地跟著三毛的眼睛。

荷西大學專業學的是機械,三毛帶回原材料,他便加工成實用的產品。一雙巧手,一雙慧眼,打造溫馨的家。

自行車上的舊零件,由他的手擺弄一番,就成了一副絕佳的項鏈。三毛從棺材店撿來一些木板,三毛花了幾個休息日,就做成了一張桌子。

都是無本萬利的生意,荷西和三毛也是樂此不疲。

三毛愛拾荒,荷西卻更愛三毛。結婚的禮物,荷西送的是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這對於三毛來說,不亞於最華美的鳳冠。在討好妻子這一方麵,荷西一直都做得很好。

陳嗣慶夫婦也投女兒所好。周末,到海邊散心,這對老人彎著腰,在海灘上尋尋覓覓好幾個鍾頭,為她撿來了兩枚彩石。三毛看了很激動,把彩石 取名為“癡心石”。一個極為浪漫的名字,因為那一顆浪漫而自由的心。

小小的彩石,藏著父母一生一世的愛,父母對於三毛,從來都是放縱大於約束的。

在加納利群島,三毛有一個最值得高興的朋友,那就是瑞士人希伯爾,一名拾荒愛好者。

希伯爾原是一位小學教師,一次,他發現學生們可憐極了,一個個像被馴服的羔羊,在這個學校裏被驅趕著走停。

希伯爾很難過,辭職了,然後專門拾荒,收倒也是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不少於小學教師的薪水。

希伯爾的拾荒是專業的,而三毛這個雖從小出家的,本領還是要差了很多。

倆人一起到島上的垃圾場淘寶,三毛還在兩眼迷茫的時候,他已經抬出了一麵雕花木門送給三毛。

經濟漸漸豐裕,三毛的拾荒也不隻限於是拾的了,買了一件別人眼裏的廉價物,三毛還在沾沾自喜於淘到寶物了。

每一件拾荒物都有一個或悲或喜的故事,投過故事再看這美麗的藝術品,是三毛很喜歡做的事情。

1987年,三毛出版了一本書《我的寶貝》,詳細介紹自己一部分收藏品,娓娓敘述了每個寶貝裏藏著的故事,並附有精美照片。

書中介紹的藏品真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有首飾,別針、項鏈、十字架、鎖、 手鐲等;有日用品,五更燈、煲、茶壺、碗、盤子、酒袋等;有紡織品,衣裙、掛毯、刺繡、彩布……

這些都是三毛的珍藏,深厚的民族氣息,印第安的風格,拿出來哪一件三毛都喜歡極了。當然,這其中有一件三毛永遠的最愛:一副駱駝頭骨,荷西送的結婚禮物。

那代表著永恒的愛情,一方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他的情還在濃烈的燃燒。

父母送的癡心石,三毛小心翼翼的保存,親情、愛情,那是她生活的全部。

三毛的這些寶貝,反映了三毛獨特的審美,奇怪的癖好。拾荒與收藏,是三毛生命中一道豔麗的風景,她深深的愛著它。

三毛說:“我深深地愛著它們。也許,這份愛來自美的欣賞,又也許,它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更可能,因為這一些與那一些我所謂的收藏,豐富了家居的悅目與舒適。”

三毛相信緣分,也極其信賴緣分,與每一件寶物的結緣,都是生命的支線,她愛著每一段塵緣。

三毛用讀書來緩解孤獨,拾荒來忘記煩憂,她也會玩耍,也像大多數的女人膽小。她,懦懦的讓人憐惜。

那是個綠豆糕般的童年,把一麻袋綠豆做成過去,埋在砂糖裏,麵團圓圓,合成綿綿,小時候的感覺總是很甜。青色在蔓延,鬆濤遊弋炊煙,有個女孩在翻詩篇。

3.下一首歌

春去秋來,跳動的音符流轉的光陰,一曲終要末,等待下一首的繼續。青澀的少女,青色的蔓延,披散的頭發也換成了麻花辮。

一直跟著小說轉的三毛升入了初中,即將開始人生另一樣的生活,即使沒有順利的完結。

進了中學,十二的三毛意外地考入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學,那時看書的嗜好意外地停了下來。

那是三毛初次坐公車進城上學,看著陌生的環境,看著周圍陌生的一張張臉,不再像小學一般親切熟悉。她心中生出一種陌生的孤單。

新環境的驚愕,使三毛除了努力做乖孩子,不給旁人比下來之外,竟顧不了自己心懷的意念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