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糕、葫蘆、鐵山楂(1 / 2)

有朋友春節假期到北京玩,圖天寒地凍最好還下雪。問:「要不要順便給你買些什麼?」

其實好多在香港買得到,沒特別要求。一想:「不如帶些地道小吃吧。」

但地道小吃隻適合原地原汁原味,離了故土就變了,也不好吃了。能經曆時日的,必得經曆炮製,方便攜帶收藏。

「呀,想到了,若到王府井東安市場,可買些山楂糕。」

山楂製品有很多,山楂片、山楂汁、山楂醬、山楂酒、山楂糕……當然首選是冰糖葫蘆。說「葫蘆」,主角是山裏紅,又名紅果子、胭脂果、猴楂子、山梨、海紅、山楂果。分南山楂和北山楂。

南山楂多為野生,果小,味酸澀,以藥用為主;北山楂果實較大,味香,瓤紅,汁甜,可鮮吃也可製食。

冰糖葫蘆雖是一串山楂果蘸上熬熱的糖液,冷卻後外麵薄薄一層脆糖皮,吃來甜中帶酸,脆中帶軟。不過講究的小吃,那山裏紅分三種:生鮮的、煮熟的、夾沙鑲白的(即填入豆沙餡兒抹平,餡兒周圍鑲上一圈瓜子仁,紅黑白分明,外殼還亮晶晶,玲瓏剔透,這「工藝品」貴些)。

冰糖葫蘆根本帶不回,那麼山楂糕較方便,現今切好的糕可以真空包裝,回來冰鎮了,再切丁,可以伴冰淇淋,也可作餐後甜品,紅豔豔的,想起便饞了。除此,我也愛鐵山楂,那是山楂薄片給卷成小子彈般,緊密堅實,故名「鐵山楂」。

北京的市場也賣精致蜜餞:桃、杏、李、葡萄、柑橘、紅綠絲、楊梅、菠蘿、蘋果、梨子、桂圓、櫻桃、白瓜……不過我較愛山楂吧。

做得好的蜜餞,還屬宮廷食品,後妃的心頭好。

提起宮廷食品,人們會想到滿漢全席福肉血腸皮凍餑餑窩窩頭薩其馬鹿肉麅子等等,不過清宮蜜餞,是節日大宴、祭祀供品、帝後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它之所以能占一席位,因此乃滿族人傳統食物。

滿族先祖女真人世代居於長白山區,花果滿山,養蜂產蜜的同時,二者結合起來,水果加工製成果幹,再用蜜糖醃漬成蜜餞,質量水平甚高,美味可口,而且長年生活在嚴寒地方的族人,愛以此甜食增加抵抗力。1644年清室入關後,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生涯,也把這小吃文化帶進宮廷。

清宮後妃一生最重要大業是「保養」、「爭寵」,那麼身體就是本錢。她們愛甜食當然不為暖和,而是對荷爾蒙所起的微妙作用。

在故宮西路當年後妃居住的寢宮裏,條案、桌幾上,都可見食盒,一般分九格,每格盛一種蜜餞和幹果。遊客們隔著迷蒙的玻璃窗內窺,即使都塵封變舊,隨時碎散——但當中擺設,還是如夢如幻,告訴後人她們苦悶寂寥的歲月,倚仗那「一點甜」來支撐著……

各人口味不同,選擺的甜食各異。

光緒這世間最可憐的傀儡,生平也寢食不安,末了還流著黑色的鼻涕遭毒殺,早於慈禧一日殯天,再甜的美食對他毫無意義。一後二妃,則各有所愛:——俏麗的珍妃短命,被扔進井中而死,她生前原來愛吃極甜之物:糖粘子、蜜桔、蜜橄欖,這些原本有點苦澀酸腥,靠蜜掩蓋;那長相厚拙,笨笨的瑾妃,則喜桃脯、杏脯、蘋果脯等,適中而不張揚;失寵孤僻,帶點淪落後之不忿的隆裕皇後,愛吃蜜山楂、蜜杏幹,本身帶酸性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