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慈禧太後,老太婆最擾攘了,每到之處,尾隨著幾十人的長隊伍,有端盂的、搬墊的、抬椅的、捧衣服水煙筒巾帕的,還有拿食盒的,盛滿幹鮮果品糖果小吃,特別是蜜餞,她認為吃蜜就像梳妝——我想,慈禧的意思指,多吃蜜,營養足,夠滋補。一把年紀了,還麵容怡人,肌膚細膩,白裏透紅,這種美容養顏價值,以及醫療調解功能,平日無所事事的宮中後妃們,梳妝之餘,豈會不知道?
慈禧愛吃的是什麼?
——金糕。
也就是我托朋友給捎回來的山楂糕。
香港賀年糕點也有喚「金糕」的,像充滿椰香的東南亞食品黃金糕,還有馬蹄糕、豌豆年糕,都因色澤金黃而名。但山楂糕怎麼被稱為金糕?
不能說以訛傳訛,實在是「指紅為金」拍馬屁誤導。
百多年前,北京有兩店。一家「泰興號」,一家「富川齋」,兩家的山楂糕都很拿手,又都性張,故齊名。不過泰興號的山楂糕加了白礬,糕色如胭脂,豔麗可喜,卻不能儲存過夏。富川齋家傳秘方,做出來的山楂糕不加白礬,色澤偏黃,優勝處是可以長期儲存。
一年夏天慈禧想吃山楂糕,偏偏宮裏宮外都弄不到,富川齋趕緊上市了,宮人如獲至寶,立即買了一大塊,隻擔心這糕顏色不如泰興號的好看,不知能否討得太後歡心?誰知她吃過大為讚賞,更喜歡那偏黃的色澤,於是指定此號為她送貨,自此,富川齋就經常派人抬著宮廷特製的精美食盒為慈禧送糕來。一名負責接收的太監頭目一見,便大聲吆喝:「金糕來了!」
隻隨口喊出的「金糕」名堂傳到慈禧耳中,她大為欣賞,自此宮裏宮外管山楂糕叫「金糕」——即使它的顏色是橙黃,而其他鮮紅、深紅、淺紅的山楂糕,亦因大內品題,地位提升了,一律改喚「金糕」。
沿用至今,北京仍稱「金糕」而少喚「山楂糕」。我覺得它不「金」,我們非色盲,又不必順應統治者瞎稱,所以愛用舊名,怎麼著!
忽然想起,廣東俗語中也有此物,當我們揶揄別人「食咗山楂麥芽」時,是指他「咁開胃」(即胃口太大了)。
這山楂當指南山楂,就是個子小,多是整個或壓成小餅入藥。麥芽為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幹燥而成。
山楂麥芽煎服,是消積導滯、促進消化、降血脂、助纖體的「消導藥」,一些減肥茶也用上了山楂。
好處真不少,我的推介不錯吧。祝開胃消滯,甜蜜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