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給世界聽的中國故事
在人文日新的曆史長河中,人傑地靈的江西是中華文化版圖中的一方特出之地。景德鎮,當之無愧稱得上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秉承水土宜陶的天然優勢,更有賴於無數人士開物成務的求索與創造,以1004年宋真宗趙恒因感於該地所產貢瓷色質如玉而以年號“景德”賜鎮為轉折點,這座“窯火通明兩岸紅”的南方小鎮,創造出了天下稱頌的傳奇。曆經千年來奔流昌江、熊熊窯火的水火淬礪,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瓷器揚名四海,憑著代有超越、蒸蒸日上的製瓷業,成就其“千年瓷都”的巍然地位。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景德鎮及景瓷更以其玉質金聲、高品潔性,升華為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徽章與符碼。和柔軟光潔的絲綢一樣,玉骨冰胎的景瓷渾身散發出的典雅氣質、精美神韻,折射出中華文化獨有的人文內涵。不同的是,絲綢易朽而瓷器恒存。即使在曆史的滄桑劫波中被重創成碎片,景瓷仍然頑強地閃爍著文明之光。"China”與“china”這一眾所周知的稱謂疊合,昭示著西方歐美世界長期通過景瓷這一內斂而高貴的器物來感受中國人文質地的曆史。風靡世界的景瓷,為國人贏得多少驕傲與榮光!
令人尷尬的是,隨著現代工業的轉型、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全球化潮流的席卷,在農耕文明時代推陳出新而登峰造極、在新中國成立後順應時代創獲工藝新局的景德鎮製瓷業,此後一直麵臨著國內其他新興產地乃至域外的挑戰,悲壯地陷人低穀。記得有誌於重振景瓷的現代名人杜重遠當年曾說,景德鎮乃我國第一產瓷名區,亦世界瓷業之發源地,其景況之隆替,非特關乎民生之枯榮,抑且關於文化之興衰,國人對此當甚關心。以昔鑒今,深謂前賢言語之沉痛。今天屢說“逝去的輝煌”的局麵,著實讓景德鎮人坐立不安,也讓他們困知勉行,努力尋找新的突圍機遇以重振瓷都雄風。
老樹著花,馥鬱彌香。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景德鎮逐漸呈現出可喜可賀的活力生機。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個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5A級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傳統手工製瓷技藝,而且還成功複原、複燒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等景德鎮曆代典型瓷窯。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懷著朝聖的心情,追隨前賢的舊蹤,來到景德鎮尋找藝術之夢與文化發展機遇。他們以特有的曆史感受與藝術實驗精神,融會繪畫與瓷畫,開創多種多樣的瓷藝新形式,與時俱進地探索出文化產業化新途徑。這種業態的新變與人員的彙集,形成全國矚目的“景漂”現象,印證著在當下大麵積都市化這一大背景下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的恢宏底氣與氮氯地氣。它不僅意味著“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一曆史盛景的重現,意味著計劃經濟時代景德鎮傳統工藝衰敗後的新生,更意味著一種在陶瓷工業與旅遊產業、經濟與文化產業、曆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等方麵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伴隨著現代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的文化產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宏觀環境與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在拉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增加就業、提高國家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麵,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這一時代大背景來看,景德鎮可以說麵臨著自宋代建鎮、新中國升級為省轄直轄市以來的第三次利好的曆史轉折點。如何全麵保護曆史文化遺址遺產,完善陶瓷產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及旅遊業的支撐服務體係、公共技術服務體係,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產業創新,推動景德鎮由工藝美術之城轉型為藝術之都,提升其全球陶瓷聖地的影響力,成為擺在景德鎮、江西省麵前的一道大考題。景德鎮規模龐大、完整複雜的古瓷業體係及其所蘊涵的“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蘊這一得天獨厚的曆史資源,正期待我們今天去賦予她新的生命。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闡發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會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而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一個典型個案,一次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