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醞釀一個可能(2 / 3)

11世紀末期到12世紀初,由於戰爭頻繁,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製瓷技藝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原本在五大名窯前隻是個素麵朝天、粗針大線的村姑,一下變成儀態萬方、傾國傾城的美女,從而成為“業陶都會”。

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誕,處處窯火”的盛況。據《江西通誌》載,宋真宗趙恒命鎮燒造禦器,器底為“景德年製”款。因製品光致茂美,四方則效,天下都稱之為景德鎮瓷器。從此,原係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的這方水土,又易名景德鎮。

據說這鎮名獲改過程中,還有個“一瓷退萬兵”的故事。

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蕭太後率軍二十萬大舉南侵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擅州(又名擅淵,今河南淮陽),威逼沛京(今開封)。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禦駕親征,親臨擅淵城。宋軍士氣大振,挽回了敗局。但真宗無心抵抗到底,仍有求和之意,他盼望大宋有個不必枕戈待旦的外部環境。在滿足對方大量金、銀、絹帛等財物後,他要求遼軍退兵。豈料遼邦蕭太後又提出新的條件。蕭太後自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酷愛古玩。早年征伐中原時曾得青白瓷貫耳杯,甚是喜愛,視為珍寶。怎奈軍旅顛簸,一次意外不慎將其打破了。這次她提出的最終條件是,如能在三個月之內燒製出20萬件剔透晶瑩的瓷器進獻,便回師北去,不占大宋一寸土地,保遼宋百年無事;若燒製不出,已掠之地仍歸遼邦。

真宗聞聽,又驚又急,忙問眾卿如何應對。群臣中有好古之人對真宗察奏說,此等器物定是江南新平所產。真宗即派使者帶著禦旨,急速趕往新平鎮。

使者到了新平,隻見窯爐遍地,瓷器美不勝收,光鮮可人,其中蕭太後所說的貫耳杯隨處可見。使者宣旨督造,工匠們沒日沒夜,兩個月生產出了各式青瓷器30萬件。樣品很快運到遼軍大營,蕭太後一見欣喜不已。“擅淵之盟”因此達成,遼軍北去,大宋重得所失之地,契丹上下因此與宋朝百年交好。班師回朝,宋真宗歡喜之餘,賜年號封鎮。景德鎮因此聞名天下,成為宋代四大名鎮之首(其餘為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曆史上由皇帝將其年號賜給一個地方做地名,一個是江西景德,一個是浙江紹興,景德比紹興受賜早130年。又一回撞大運是在1949年。

此前,1934年至1937年,著名的愛國實業家、卓越的民主戰士杜重遠先生,應當時的江西省府之邀,先後三次來到景德鎮考察。“車近鎮邊,已見其衰落景象,蓋煙囪百餘座,出煙者不過十之一二耳,道途汙穢,民多菜色”。坊間民謠唱道:“坯坊佬坯坊佬,掏泥做坯雙手攪,彎腰駝背受折磨,死了不如一根草。”滿目瘡咦、一落千丈的瓷都,讓他疾首痛心。他試圖“用科學方法改良國瓷”,重振景德鎮瓷業,可惜不得天時,終半途而廢。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全鎮隻剩下百來個處於停業狀態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實際上處於失業狀態的工人,景德鎮的瓷業已是奄奄一息。

在景德鎮解放後的第七天,即1949年5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景德鎮從浮梁縣屬下分出,單獨設立景德鎮市。1950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給當時的政務院打了一個報告。行文兩個內容,第一將景德鎮升級為直轄市,第二將景德鎮市更名為景德市。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接到報告後在上麵簽字:第一,同意將景德鎮升級為景德鎮市,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批準的第一個省轄直轄市;第二,不讚成將景德鎮市改為景德市,因為“景德鎮”三個字已經名揚天下。隔日,毛主席用毛筆一圈:同意恩來同誌意見。

從此,景德鎮的瓷業由手工業作坊方式,逐步進人到專業化的工業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上世紀60年代後,其產量占據全國同行業的20%,有“為八億人民造飯碗、茶杯”之說。而且,“景德鎮”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中國瓷器”的同義詞。

在新的一次大運來臨前,我來到景德鎮。

這座城市不像今日邯鄲,昔日的風雲際會,隻剩下美妙的傳說,‘“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在漢語詞典裏留下一長串成語。對應漫長的帝國時代、民國時代及新中國的計劃經濟時期,景德鎮是一座大體保存下來的城市。這主要是從軟件上來說。硬件上,她早不是全須全尾了。倘若不是全城上百座高高矮矮的煙筒幾十年裏陸陸續續在一片片長歎息的塵霧裏消失,景德鎮現在堪稱世界上一座罕見的憑吊工業時代的煙筒博物館。

發源自安徽祁門縣大洪嶺深處的昌江, 自北向南,蜿蜒而下,在景德鎮穿城而過。先人們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產生的動力,在許多支流上安裝了水輪和水雄,帶起臼柞,粉碎瓷石或釉石。據史料記載,最盛時,水雄超過6000處。每當春夏水發,急流奔湧,水雄起揚,雄聲隆隆,可謂“重重水雄夾江開,未雨殷傳數裏雷”。粉碎石子離不了水,來自周邊山林的窯柴運到此地離不了水,無數精美的瓷器經年累月地走向世界亦然,故有“茅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的曆史記載。

因為沿河置窯,沿窯成市,景德鎮街市的走向,與昌江的流向一致,由北向南,呈一字長蛇陣。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江西統計月刊》載:舊時景德鎮十裏長街,鱗次櫛比的店鋪有1221家,有“延裹十三裏許,煙火逾十萬家”的盛況。新中國成立以前,其主要街道以禦窯廠為中心外擴,外圓不過三圈。房屋的密集擁擠,猶如蟻侄蜂巢。這不僅有文字的記載,也有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為證。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大拆遷沙塵暴一樣漫延於國中,景德鎮也難獨善其身。據2005年的統計,有外立麵保存較好的民國前建築尚有400餘棟。在僥幸保存下來的一些老街裏弄,瓷器街、龍缸弄、薛家塢、新羅漢肚、老羅漢肚、蓮社弄、祥集弄、鬥富弄、再勝弄、富強弄……還保留古代遺留下來的某些功能和特征:窯房常處於作坊與民居中間,一些百姓住宅還兼具作坊、包裝、倉儲、彩繪加工之用。巷道鬥折蛇行,但弄堂裏麵的轉角不是直線而是圓的,為的是方便當年推大板車和挑坯的人。試想想,瓷坯都置放在上下幾塊細長的窄僅四寸的木板條上,這一架可架20多塊,重達200餘斤,挑夫們兩肩擔起來,在人馬雜遝的大街小巷晃晃悠悠、從容不迫地走著,其極富個性的裝束,高超的平衡技巧―身、腰和手的擺動,形成全身合拍而和諧的動作,宛如一場精彩絕倫的民俗表演。這一“街舞”,直至上世紀70年代還能看到,並成為許多景德鎮人童年的溫馨記憶。

康熙年間,在饒州待了7年的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在給教會的一封信中稱:當時景德鎮從事瓷業加上配套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00萬。若按1949年解放軍進城後統計隻有5萬百姓來看,拋掉太平天國等內亂因素,這法國人說的數字太大了。但自明代起,景德鎮便有“千豬萬米碼頭”之稱,即一天消耗1000頭豬、1萬石米。乾隆《浮梁縣誌》在卷首便描述,在這贛東北山區彈丸之地,“其人居之稠密,商賈之喧聞,市井之錯綜,物類之薈萃,幾與通都大邑”。

景德鎮,被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它還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深圳 ”。

原是本地人半農半瓷,瓷業與農業漸漸分離後,民窯從郊區向鎮區集聚,外地人“四方遠近,挾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趨之如鶩”。再加官窯的設置,天下能工巧匠或被朝廷發送,或自動遞上投名狀,到了元代已有“鴻占鵲巢”之勢。難有準確的時間劃分,大約先後三百年的光景,到了明清,麵對手藝更精、也更能吃苦的外地人,大部分本地人紛紛清點銀錠,卷起包袱,離開了這座城市,也從此舍棄了瓷業。

據《景德鎮陶錄》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鎮區有徽州、南昌、蘇湖、饒州、都昌、臨江六所會館。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增建了祁門、豐城兩會館。據新中國成立之初調查,民國末期鎮區有會館、公所二十餘所。公所為行業幫會,製定業內各項規矩,裁決業內大小杯葛。會館的宗旨則一般是為了防範異鄉人和行外人的欺淩,為其內部的利益服務。會館有的以縣為單位,如都昌會館;有的以府為單位,如徽州會館;有的由毗鄰地區合建,如由徑縣、太平、寧國等縣合建的寧國會館,由蘇州和湖州合建的蘇湖會館;還有以省為單位的,如湖南、湖北、山西、福建等省的會館。因為來自三江五湖,鄉音不同,習俗有異,彼此間難免衝突。於是,在城裏很難聽到原汁原味的景德鎮話,地道的本土話都在附近的幾個縣裏飄蕩。為著有效轄理這個人口、經濟總量都大大超過浮梁縣城的“深圳”,在郡縣製的帝國時代,很多五品官到浮梁做過知縣。清代明確規定浮梁知縣“欽加同知銜”,為五品官,高出一般縣衙的七品。

在經曆了許多代的磨合、互動之後,這個城市的百姓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質。

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城幾乎無人不與瓷發生聯係。縱向看,以瓷為鏈的陶瓷世家暗香浮動,這是景德鎮的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僅全市知名的就有王錫良世家、王隆夫世家、張鬆茂世家、王恩懷世家、曾山東世家、王懷俊世家、徐亞鳳世家等二十餘戶。

尚有曆史更為悠久、不太為人所知的現“居和堂”堂主李勝世家。明朝時候,其先祖由古“絲綢之路”上的甘肅隴西縣來到江南,落腳在今江西都昌的多寶鄉。到清乾隆時期,其先祖來到景德鎮從事瓷業,至同治年間是李勝的曾太公。此時家族蔚為鼎盛,有作坊名為“務本堂”,擁有十多口柴窯外,還在都昌老家建了大宅子。宅子現為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僅宅子簷下和門窗的雕花就花了三年工夫。祖屋外立有牌坊,上寫“隴西迎祥”,表示不忘祖宗;祠堂上寫“會泉流芳”,意指老宅前麵是三條小溪流的彙合處。祖屋中堂則掛著一塊匾額“官政初榮”。送匾的人是當時的浮梁縣令汪世澤,也是曾太公的女婿,為老泰山五十大壽而送。一個手藝人哪怕再知名、再風光,本也無涉於“官政”,原來李勝的曾太公捐過一個閑差“奉直大夫”。民國時代,李家逐漸衰落,到了李勝父親輩,隻剩下一口窯,掛在了李勝伯父的名下,1949年解放之初賣掉了。倘若還有窯在,又掛在了李勝父親的名下,父親的命運便很難有以後的“光明”―在光明瓷廠十了大半輩子,先後做過車間支部書記、廠辦公室主任、工程師等多個職務, 自1963年起的25年裏一直負責該廠的改造工程。此前生產的瓷器隻能供國內銷售,此後製作的瓷器遠銷海外,光明瓷廠成為景德鎮當時最先進的窯廠。而李勝本人,打小喜歡美術,高專畢業後從幫人打工一直做到自己開作坊。現在有著100多工人的“居和堂”,產品在仿古瓷的基礎上延伸到茶具、文具、香具、瓷板畫、雕塑瓷等六大類型,涵蓋陶瓷四大品種一一顏色釉、青花、粉彩、玲瓏。如這般世家史頁溢出的縷縷暗香,深藏有多少歲月的流風回雪,多少性靈的波濤起伏,一代代命運的變幻或吊詭。遺憾的是,在中國的銀幕與視屏上,我們至今未見有景德鎮版的《闖關東》《喬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