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人靈魂的底色(1 / 3)

第二章 中國人靈魂的底色

瓷器,是中華民族曆史和文明的珍貴記憶。

在帝國時代,它不僅是“國器”,也是在世世代代景德鎮人智慧與汗水的蒸騰裏所結晶的性靈之器,與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勞作、創作、祭拜、休閑等結合最緊密的實用性器具。它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真正的寧可玉碎,不作瓦全,不絕如縷地傳遞出我們民族的天地觀、人生觀、宗教觀與陰陽五行觀。

4.鑲嵌在帝國皇冠上的鑽石

回望國史,可以說皇帝、總統們建功立業、征戰祭奠、婚喪嫁娶,乃至吃喝拉撒睡等等,都和這方水土息息相關。

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建造豪華的亭台樓閣,詔令這裏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場帝又要這裏造獅象大獸兩座,奉於顯仁宮。

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626年),時名昌南鎮的景德鎮出了兩個名人。其中一個叫陶玉。據誌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裏的鍾秀裏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繕膩,質薄,佳者瑩填如玉”。有史料證明,除去宮廷裏雅致的擺設外,陶玉燒製的瓷器還是武則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

宋代,景德年間(1004-1007年)真宗趙恒派使宣旨景德鎮,為皇家製造禦用瓷器,底書“景德年製”四字,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而五大名窯或因戰亂破壞,或因王朝更迭,或因原料耗盡,或因自身粗製濫造,一個個黯然退去,空留下昨天的回憶。景德鎮卻“水土宜陶”。水自是千百年來多數時候總靜如處子的昌江;土則是附近高嶺山上豐厚的薪土, 日後經近代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命名、享譽世界的“高嶺土”,其白度高、質軟、易分散懸浮於水中,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景德鎮又以海納百川的胸襟,“集各家之長,成一家之法”,後來居上。

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且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畫花、印花為主。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古代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

蒙古族自古尚白、尊白。關於蒙古的起源,一個流行很廣的傳說是,在遠古,一隻受天命而生的蒼狼和一頭白色的鹿,在位於斡難河河源的不兒罕山下結合,生下一個兒子,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巴塔赤罕。故蒙古人又稱自己為蒼狼白鹿的後代,以白色為聖潔、高貴、吉慶的象征,祝福時也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敬意。此外,對於遊牧為生的蒙古人來說,放眼無邊草原上的無邊藍天白雲,趕著如白雲一樣蠕動的羊群,心情是最舒暢的,歌喉是長了翅膀的。藍白兩色可謂是歡樂色。藍白兩色的元青花,或可稱作“宇宙色”。

元青花,無疑藏有蒙古文化的內涵,但它的創製至今仍是陶瓷史學界的一個謎。每個時期的品種,都有一個誕生、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唯獨元青花例外。元朝立國隻有97年(1271-1368年),元青花一看就是非常成熟、完美的品種,不管繪畫、顏料還是器型,紋飾上也是非常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唐代、宋代都不見元青花,唯獨元朝出現了,而且一露頭,便是北國的尚白與南國的尚青的有機交融。

毛澤東說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差矣!其實成吉思汗是很聰明的君主。他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在被征服了的廣裹的歐亞大地上,滾滾鐵蹄踏到哪裏,就把中國的物產賣到哪裏。然後必把當地的工匠抓回來。一方麵以東方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衝擊,讓被征服者不服不行;另一方麵發現對方有好的器物與工匠,也即為自己所用。有學者猜測,早期元青花上的紋飾,就是抓了來自中東的戰俘畫的,他們本來的身份是工匠。

他還有一招,就是將“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緊緊地抓在朝廷手裏。

在浮梁古縣衙內陳列的一塊曆代行政首長的名錄中,我注意到:元代的蒙古人不會超過百萬,麵對一匹匹汗血馬跑斷腿也得跑上近兩個月的遼闊疆域,在97年的曆史裏,浮梁縣連著十二任都由蒙古人親自管轄。他們是:黑的兒、禿滿歹、善撥都利、黑的、愛木都丁、禿不歹、扣相柏、黑的兒、斡羅思、八花帖木兒、捏古柏、朵兒隻加。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又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為皇家燒造瓷器。由於此事是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所管,許多瓷器上標有“樞府”兩字。

明代,明太祖在登基後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欽命在景德鎮的珠山之麓設置禦器廠,專門為皇室燒製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起始有大龍缸窯、青窯等約二十座。大抵每朝早期的皇帝對於百姓和曆史多少都會施予些“正能量”。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設置官窯的這一年,出於節儉的目的,下令將祭拜天地的禮器改為瓷器―此前這些禮器都由金銀和玉製作。後來,明成祖朱棣亦帶頭將吃飯用的玉碗換成瓷碗,又將皇室陪葬時的冥器、對海外貢國的賞賜都給換成了瓷器。由此各朝新帝登基必做兩件大事,一是鑄造錢幣;二是燒造瓷器,在新燒的瓷器上寫上自己的年號,這成為古代中國官窯瓷器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禦器廠挾帝王威勢,彙集全國最好的工匠,投人大量資金,占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稍有瑕疵,便被當場砸碎,就地掩埋。據說出窯100件,常常可能砸去八九十件,乃至百裏挑一,因此製造出許多光彩奪目、精美絕倫的瓷器,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永樂至宣德年間,因采用鄭和從西洋帶回來的外來青料,能燒出濃豔的色彩,它在瓷器表麵燒成獨特的斑點,形成了類似中國水墨畫般的暈染效果。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與茶葉、絲綢一起,作為最受歡迎的中國商品,運往亞、歐、非三大洲,其中不少曆經白雲蒼狗,成為傳世珍品。當今世界曆屆瓷器拍賣中,成交前一百位的,絕大多數是景德鎮生產的皇家用瓷,許多價值連城。這個建立於公元14世紀中葉的禦器廠,以後增至58座,最多時達80座。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明清兩代,曆經27個皇帝,共500餘年。

清代,內務府下設造辦處,掌管宮廷內一切器物的製造,瓷器的生產也由內務府總管直接負責。順治十年(1653年),禦器廠改為禦窯廠。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務府郎中徐廷弼等人駐禦窯廠督造。次年,又派工部郎中減應選駐禦窯廠督造,世稱減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專窯燒製陶瓷,世稱郎窯。雍正四年(1726年),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兼景德鎮禦窯廠總理,世稱年窯。兩年後,加派內務員外郎唐英,駐禦窯廠協理陶務。

“風雲三尺劍,花香一床書。”雖然是滿人,但那燉著牛羊肉的大鍋的底湯裏,都透著《昭明文選》和唐詩宋詞的味兒。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對景德鎮格外青睞。在官製上,派去的督造官均為三、四品,高於浮梁縣衙的五品。雖有督造官在窯火前絲毫不敢懈怠的憧憧剪影,帝王們麵有戚戚,心仍飛去了製瓷的第一線。

康熙曾下令將燒製琺琅彩的小窯,搭建在了養心殿,讓人不禁想起200多年後的中南海裏也曾搭起“大煉鋼鐵”的小高爐。雍正無論軍國大事如何繁忙,總及時批複督造官的奏折。至今在故宮博物院的檔案裏,可以看到他批給年希堯的文字:“不必急,此坯愈幹愈好,還有講究的,坯必待數年人宮方好”,若太匆忙的話,則“可惜工夫物料置於無用”。乾隆六下江南,禦駕南抵杭州、江寧,沒能來偏於一隅的景德鎮,一定是掛他心頭的一筆欠賬。為了填上它,他要唐英編著了《陶冶圖編次》。此書詳細記錄了禦窯廠的生產狀況,將陶瓷工藝分為二十個程序,一一細說;又派宮廷畫家親臨現場,多方描繪。其中或許還有洋人畫家。早在康熙年間,江西巡撫郎廷極在給清廷的奏折中寫有:“奉養心殿傳諭,將西洋人傅聖澤送京,交與養心殿。”圖文並茂成書後,送達乾隆案頭。一座熱氣騰騰的禦窯廠,連同一個活色生香的景德鎮,幾乎就要在他的眼前站起來!

唐英十三歲起在養心殿做雜役,按說這個年紀,“帝力於我何有哉”,他與乾隆應有“發小”之誼。他善畫能詩,辦事幹練,被派駐景德鎮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三年時間裏,他和工匠們同吃同住,苦心研習,由一個外行,變成了一個不但可以動口、也能親力親為的內行。唐英成為正式的督陶官後,二十多年裏,景德鎮所製的陶瓷被後世公認為瓷中絕品,無論在品種的仿古創新上,還是在器物的製作技藝上,都達到了空前未有的水準。即便如此,乾隆仍對“發小”要求甚嚴,提前實行了今天的問責製,屢屢受罰。其中一次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已66歲的唐英接到聖旨:此次唐英進呈瓷器,仍係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結果,這次燒造的467件瓷器,所有費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康熙年間,景德鎮創出了粉彩裝飾及美人醉、郎紅、月因脂紅、瑪瑙紅、天青、冬青、烏金釉、葡萄紫等顏色釉裝飾,創出了獨具一格的五彩裝飾及名貴琺琅彩。雍正年間,創出了茶葉末、爐均花釉、粉青、鈞紅、火焰紅、火焰青、秋葵綠、蜜蠟黃等顏色釉裝飾。乾隆年間,創出了鐵鋼金絲紋片釉、木紋釉等顏色釉裝飾和古銅彩裝飾。明末景德鎮出現的蛋形窯雛形,演變至清雍正時,無論是窯體及內部結構還是燒成製度,都更為合理和趨於成熟,並逐步規範化而被固定下來,成為正式的蛋形窯。

康、雍、乾三代,是中國瓷藝史上最為輝煌的黃金年代。如果說,宋代使景德鎮由一個亦耕亦陶、踩著泥巴與牛糞的小鎮,變成了一座匠心飽滿、匠氣飛揚的工藝城市,那麼,清三代則讓景德鎮實現了第二次轉型,成為一座俊采星馳、人神共驚的工藝美術城市。

盛到極處,便是繁華跌下,絲弦漸啞,一個王朝的頹塌將很快到來。

“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曆時14年,席卷半個中國。由於景德鎮地處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側背,與天京南麵的廣德、偕州相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太平軍與清軍在這一帶廝殺十分慘烈。在戰爭期間,太平軍先後三次攻占景德鎮。浮梁知縣謝方潤在太平軍攻城時來不及逃跑,被太平軍俘虜後砍了頭。駐景德鎮九江分道、饒州分官署、浮梁知縣行館,都被太平軍一把火燒得幹幹淨淨。作為皇帝的禦窯廠也大難臨頭,廠署被太平軍焚毀,窯場被夷為平地,隻剩下一個地基;官員、畫師、工匠殺的殺,逃的逃,禦窯廠荒廢了十餘年,向皇帝進貢的瓷器也斷了檔。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在給皇太後的奏折中稱:‘查景德鎮地方,連遭兵焚,官民窯廠,停歇十有餘年,老匠良工消亡殆盡。”’(《“百代消亡,永瓷為存”―慈禧與景德鎮禦窯廠》, 中國瓷博網,2014年2月18日)

1861年11月,同治帝母親―慈禧聯合鹹豐之弟奕訴,發動政變,誅殺攝政大臣,實行垂簾聽政,成為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她關注景德鎮禦窯廠的重建,著令兩江總督劉坤一迅速派前署監督蔡錦青返回景德鎮,竭盡全力,重建禦窯廠,招募工匠恢複窯廠燒造;又下旨由欽差大臣李鴻章籌銀13萬兩,下撥禦窯廠,作為親兒子同治大婚用瓷燒造經費。此後,宮裏還下發一批紙樣,包括14大類、98種花色,提前五年經費、紙樣全部到位,愛子心切,可見一斑。1866年,即同治五年,離同治大婚還有兩年,禦窯廠舊址重建新房72間,恢複燒造禦瓷。大婚瓷包括婚禮筵席用瓷,盤、碟、碗、勺、杯等,畫麵以喜慶為主體;皇後嫁妝用瓷,妝奮、果盒、花瓶等,製作尤為精巧,色彩絢麗,要求很高。據史料記載,第一批大婚用瓷數量達10072件。慈禧不僅兒子大婚用瓷在景德鎮燒造,而且為其祝壽的萬壽瓷也來自禦窯廠。在慈禧專權的48年裏,祝壽宴共擺了四次。其中光緒十年((1884年),為慈禧五十壽辰燒製賞賜用瓷,耗銀1.5萬兩。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萬壽瓷多達9萬件,按當時朝廷定的標準3兩白銀一件瓷器計算,萬壽瓷耗銀27萬兩。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慈禧七十歲“萬壽慶典”,燒製了一批成套餐具,耗銀3.85萬兩。宣統二年(1910年),官商合營的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成立,為清帝東陵、西陵燒製了一批供器、爵、罐、盤、碗等瓷器。

像是火焰泯滅前的最後騰空一閃。

1911年,清帝國崩盤,禦窯廠隨之解散,江西瓷業公司全盤承接了昔日的皇家瓷廠。瓷業公司當時的400名員工中,有100多人是原來的禦窯廠師傅。雖然帝國不複存在。但為著一個亞洲新興的民主政體的豐L儀需要,民國政府和官員仍然需要大量的瓷器,尤以贈送給外交使節和蒙古王公居多。

1916年,袁世凱登基稱帝,年號“洪憲”。前一年夏天,他已令庶務司巫、實為家臣的郭葆昌,帶著原清宮所藏的精細顏料到景德鎮,又征集各窯好手,燒製了一批準備“禦用”和充當“登基大典”禮品的瓷器。其技法是仿琺琅彩瓷,底款為紅釉篆書“居仁堂製”,耗銀!00萬兩。據清史檔案記載,乾隆時期,景德鎮禦窯每年要給朝廷上交瓷器4萬一5萬件,朝廷撥付的費用才3萬兩銀子。由此,可以估算,這批“居仁堂製”的瓷器,燒製出來多麼不計工本;而袁世凱的“洪憲”之夢,一旦在民國的土地上鋪展,將會有怎樣的驕奢……

景德鎮―千百年來如鑽石一樣鑲嵌在帝國皇冠上的城市,從此與帝都臍帶般的聯係被切斷。

5. 瓷,權力美學的重鎮

瓷,是權力美學的重鎮之一。

在帝國時代,皇權的觸角,伸向了瓷業的各個環節―官窯設置、官員委派、工匠調度、銀兩支付、原料選取等。而且,皇帝的統治意誌、宗教信仰、興趣愛好以及審美經驗,會對同一時期瓷器的器型、紋飾、繪畫,乃至製作方法等太多方麵產生影響。

成吉思汗一代天驕,馬上王朝疆域雄闊。在他的統治下,這片廣裹的疆域處於前所未有的太平年代。相應幹元青花,器型多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胎體厚重的大器。紋飾上富麗雄渾,繪畫層次繁複,最多者有十層左右。尤以代表皇帝權威的龍紋,霸氣、張揚,斂牙瞪眼,龍爪如刀,顯然區別於中國傳統收斂內向的儒家倫理。有學者稱元青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殖民時代”。

明代,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時代,其權力美學的突出代表,便是由燕王起家的明成祖朱棣。這位創造了紫禁城的君王,打小生長於元大內,有著北國的豪放。看看若幹年前地下出土的永樂前期的青花衝耳三足大鼎,上麵滿繪洶湧又寧靜的大海潮水,頗有元青花的神韻。永樂大帝在遷都北京、嘈運開通、鄭和出洋、《永樂大典》等高蹈之舉中所表現出來的豪邁之氣,都在這一時期的瓷品上有所反映。

宣德帝朱瞻基,是永樂帝鍾愛的孫子。與祖父相反,他成長在六朝煙雨中的南京,喜歡南宋宮廷畫,滿溢著江南才子的情懷。宣德瓷便有江南的婉約―青花瓷墨彩煙暈、疏淡空靈,祭紅瓷溫潤如玉、深沉凝重,五彩瓷紅綠對比、瑩亮潤澤。盡管宣德帝頗具才藝,卻有幾分玩物喪誌,最後連朝也不想上了,迷戀上了鬥蟋蟀。此事宮廷不可能記錄。宣德帝駕崩以後,娘娘們把他的蟋蟀罐全給砸了,在北京是找不到蟋蟀罐的。景德鎮卻“記錄”了。多少年後在禦窯廠遺址發現了很多蟋蟀罐的碎片,底款上有宣德皇帝的年號,印證了野史的傳說是對的。

景瓷裏能夠為帝王不端行為佐證的,還有著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傳說,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們的皇帝了。此時的皇帝朱見深,經常和他百般寵愛的萬貴妃在後宮裏尋歡作樂。萬貴妃從小將他帶大,比他大17歲,已經41歲了。她自己沒有孩子,蛾眉妒起,自恃專寵,也讓別的妃子不敢有孩子。她一人獨處時抑鬱寡歡,在成化帝麵前也難強開笑顏。為了博得萬貴妃笑口常開,成化帝命令景德鎮的工匠特製出一批小巧玲瓏的酒杯,給她把玩。圖案上是一隻公雞帶著一隻母雞,還有四隻小雞在一塊嬉戲。若再繪有蝴蝶、蘭花和小草圖案的,則更為珍貴,目前世界上僅存十幾隻。2014年4月8日,被收藏界視為“神品”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再一次通過資本證明了它的傳奇。在這天香港蘇富比的春季拍賣會上,經過八口競價後以2.8124億港元成交,成為迄今為止估價最貴的中國古代瓷器拍品。成化帝後是嘉靖皇帝,崇尚黃老,成天煉丹。禦窯廠製瓷風格在本朝明顯異動,瓷器不僅造型多做成祭器形狀,紋飾亦多具有陰陽、八卦的道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