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這也是一把劍,無劍之劍
大約300年裏,中國瓷器對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審美、科技等各層麵的改變或影響,大約隻有上世紀90年代以來覆蓋全球的互聯網可比擬。與此同時,西方各國對於景德鎮瓷的熱捧、癡迷、仿製乃至超越,無不呈現了一部人類社會追求革新、追求美、追求詩意生活的令人心族搖蕩的曆史。
11. 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漢朝以後,青銅器漸漸退出了帝國的曆史舞台,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漢時期,瓷器在原先陶器的基礎上正式產生。瓷器以低成本而又不失高貴的方式,大規模地取代了金屬器。瓷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當華夏民族將這個新的物種創造出來,並且賦予它以種種實用性與美學性的時候,歐洲人在使用什麼樣的餐具呢?
“從1400年到1700年的300年I司,由於餐具的有限,歐洲社會各階層的人大都用手抓飯吃。如果是吃肉,仆人會負責把肉切割得小一點。餐桌上使用的是木質或金屬盤子,形狀有扁平的,也有中間凹陷的。有時為了圖方便,人們常常把硬硬的扁麵包當做盤子,把菜放在上麵,讓麵包吸收湯汁和油滴。但無論如何,人們進餐隻用手和刀子,難免會把手弄得一團糟。”([美]肯尼思·本迪納著、譚清譯《繪畫中的食物》, 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貴族階層也是如此。路易十四時期,與路易十四一塊兒用餐的人,大多數仍隻用刀子和手。([美]瓊恩·德尚著、顏湘如譯《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雖然對食肉為主的民族來說,用刀子和手或許已成了某種習慣,但餐桌上並不空空蕩蕩。先是有陶器。陶最早是誰發明的現無法考證。大概是原始人在烤肉的時候,發現火坑旁邊的泥土變得板結、結實了,以後就將泥土做成窩窩狀,烤幹後用來盛水,再又做成一個小容器。後來,便有了錫釉、鉛釉、錫製、木製、玻璃等餐具。
13世紀末,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曆了17年,其《馬可·波羅行紀》記述了中國的文明發達程度,使當時經濟和科技落後的歐洲大吃一驚。書裏卻對這個東方古老民族最有特色的瓷、茶、漢字、長城等,要不隻字未提,要不捕風捉影。這個時候,歐洲人還不知道瓷。他們最早知道瓷,應該是在大航海時代。16世紀,是葡萄牙在遠東海洋上稱王稱霸的一個時代,它是第一個闖人中國、也是第一個直接和中國進行瓷器貿易的歐洲國家。
1514年(明正德九年),一個名叫科爾沙利的葡萄牙航海家,抵達廣州的沿海和鄰近廣東省東莞縣的屯門島。一行人返回葡萄牙後,15巧年I月6日,科爾沙利寫信給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朋友說:廣州是他所到過的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堅固雄偉的城牆、寬闊的街道、珠江上來往如梭的無數帆船、繁華的商業市場以及經營瓷器、絲綢的商店,令人目不暇接……盡管他們的船舶不準許靠岸,但是,在廣州度過的幾天美好時光中,他們還出售了貨物,賺到了一筆滿意而歸的金錢。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的商船借口避風,在鄰近廣州的小島停泊,後來強行占領了該島,即日後的澳門。他們在島上舉辦交易會,和中國進行瓷器和絲綢的貿易。16世紀下半葉後,歐洲風味的房屋、街道和洋行,恍若海市屋樓一樣在島上出現。1564年左右的夏秋時節,來到澳門的葡萄牙商船由原來的兩三艘增加到二十多艘。葡萄牙商人來澳門定居的達I萬人左右。
在科爾沙利在廣州度過幾天美妙時光的42年之後,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冬天,葡萄牙傳教士克羅茲訪問了廣州,這次逗留了幾個星期。1569年(明隆慶三年),他在裏斯本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關於中國情況的書,敘述了廣州的城市狀況、百姓的生活;還記載了他在廣州買的一隻小鳥,從1556年底到1557年夏初,它始終伴隨著他唱歌,是他在馬六甲修道院生活的最好伴侶……這是繼《馬可·波羅行紀》後又一本了解中國的有價值的書。書在葡萄牙出版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陸續出版,一時幾乎傳遍了整個歐洲。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隨著這位傳教士的流暢文筆,知道了瓷。此前,由歐洲商船運到裏斯本的中國瓷器讓人們顧盼流連,人們紛紛猜測、議論這些潔白的、半透明的瓷器是用什麼東西製造的。有的人說是牡礪的貝殼。有的人荒謬地認為,中國的瓷器是由石膏、雞蛋白和在地下埋藏達80至100年後的貝殼這三種材料所構成的……
克羅茲在這本書中說:中國人民廣泛地使用瓷器……廣州(市場上)有許多潔白的瓷器。另外,還有一些五彩釉的瓷器,有紅、黃、綠釉,有的還描金。有些非常精美的瓷器是禁止公開出售的,因為要供給地方的行政長官們享用,但它們有時也秘密地(在市場上)出售,數量很少。
中國瓷器是由潔白而柔軟的岩石,或是堅硬的彩土製成的。它們經過連續不斷的捶打和碾磨後,倒在非常清澈的蓄水池中,然後在水中攪拌。停留在最上層的奶油狀的瓷土,用來製作最優良的瓷器;沉下的粗糙渣滓用來製作一般粗劣的產品,那是中國貧困的人民所使用的。工匠們用瓷土製造瓷胎。瓷胎的烘幹則完全依靠老天,是在太陽下曬幹的……(廣州古都學會、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編《論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6世紀,正是發源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場科學與藝術革命的運動,遍及全歐洲的時候。克羅茲無疑受到了這場運動的影響,有了相當的科學理性精神,但他仍不脫天真的想象。他描繪的瓷的誕生,仿佛是中學生在玻璃杯裏做的一個化學實驗。
裏斯本很快地代替了中世紀的意大利的威尼斯,成為歐洲專門銷售東方古董和中國手工藝品的中心。專門經營中國瓷器和手工藝品的商店相繼興起。裏斯本的格爾明(Germain)街,就以銷售中國瓷器著名。當時,該國的一個詩人斯卡爾隆,不禁在詩裏寫道:
請告訴我現在葡萄牙的售貨亭,
至少我們會看到一些新奇的事物,
所有的財富都來自中國,
完美的瓷器是如此值得稱讚和誇耀。
平日裏驕矜的王公貴族,也被這琳琅滿目的中國瓷而攪得心神不寧。根據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的歐洲文獻記載,一件裝飾了葡萄牙王室紋章的中國瓷器,約相當於幾個奴隸的價格。在王後的財產清單中,中國瓷器是重要的一項,連王後和公主的手鐲也是瓷的。為了避免破損,還在瓷手鐲上鑲上金邊。
與葡萄牙人一起探尋新大陸的,還有西班牙人。
1521年3月,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到達了菲律賓,他本人在一場與當地土著人的衝突中被殺,但從此菲律賓成為西班牙與中國進行貿易的中轉站。1571年(明隆慶五年)後,每年約有三四十艘中國大帆船來到馬尼拉港,出售瓷器等貨物。西班牙的商船再把買來的中國瓷器轉運,橫渡太平洋,到達美洲的墨西哥,在此運回歐洲。16世紀末,西班牙作家莫爾加來到菲律賓。他在一本1609年出版的著作中,羅列了當時中國貨物的清單:“中國的大帆船運來了生絲、用金線繡成美麗圖案的天鵝絨、絲綢、織錦、察香、國畫、安息香、台布、輕便馬車和車廂裏的小地毯、珍珠、寶石、水晶、金和銅製成的臉盆、水壺、長袍以及質量優秀的各種規格的陶器、瓷器。”而西班牙供給中國的商品,則有麵粉、各種水果、醃肉、良種小雞、家牛、鵝、馬、騾、栗子、胡桃、編結針、各種家具,甚至還有供雜技演員表演用的會說話和唱歌的小鳥……
大航海時代的後起之秀是荷蘭。這個現在有著風車、鬱金香、木鞋等童話般的國家,視同性婚姻、安樂死、性交易等為合法的全球最為寬容的國家,當年卻有著大洋裏噴起的水柱可以躥上雲天的藍鯨一樣的威猛!
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西班牙關閉了裏斯本港口。此前,許多年裏,西班牙和葡萄牙,幾乎壟斷了全歐洲國家和中國的貿易。荷蘭的商船隻有從裏斯本購進並運載中國的瓷器及其他工藝品,返回阿姆斯特丹出售給本國人及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的商人,從而也使得荷蘭在北歐貿易中也稍稍分到一杯羹。裏斯本港口的關閉,對荷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荷蘭派遣軍艦人侵澳門。幾年後,又派遣由五艘軍艦組成的艦隊,抵達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由此找到了雅加達。荷蘭人用艦隊和銅炮開辟了兩個在遠東進行貿易的基地。
明代的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張燮在《東西洋考》中說:“紅毛番,自稱和蘭國,與佛郎機鄰壤,自古不通中華。其人深目、長鼻,毛發皆赤,故稱紅毛番。”荷蘭人自己也說這是“紅毛的魔鬼”的意思。“紅毛的魔鬼”海上打仗、剪徑何等利索。1603年,荷蘭人在馬六甲海峽打劫了葡萄牙貨船“聖卡特琳娜”號,船上滿載著中國明代晚期的青花瓷、漆器與絲綢。荷蘭人將繳獲的貨物帶回阿姆斯特丹,立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拍賣掉瓷器,在歐羅巴大陸引起很大震動。當時,荷蘭人對葡萄牙遠航東方的貨船稱作“克拉克”,它來自葡萄牙船C二ack的譯音,因而,在歐洲拍賣的這批中國瓷器被稱為“克拉克瓷”。這是大航海時代的一個著名事件。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一說1609年),它應該是17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最早也最為龐大的貿易機構。早在1584年(明萬曆十二年),荷蘭皇宮大約通過葡萄牙或西班牙,向中國訂購了9.6萬件瓷器。有了自己的貿易基地、貿易公司後,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一艘荷蘭商船抵達廣州,運載了瓷器1萬件。1614年(明萬曆四十二年),另一艘荷蘭商船又運載了7萬件瓷器。這僅僅是兩條船。據記載,在康熙八年(1669年),在廣州停泊的荷蘭船舶共有190艘,停留在廣州的荷蘭商人、水手和士兵等有1萬多名。歐洲學者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往的信件統計,估計在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至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這80年中,有!200萬件瓷器被荷蘭商船運載到荷蘭和世界各地,其中日本瓷器有190萬件,占10.7%;而中國瓷器有1010萬件,占89.3%。
“紅毛的魔鬼”,做起生意來也十分老到、老辣:從中國購買瓷器、茶葉、絲織品等,先把瓷器賣給日本,把絲綢等賣給印度,然後又在印度購買棉織品,再賣給中國和日本;最後又從廣州運載瓷器、絲綢等貨物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歐洲其他的商港。這樣錯綜複雜、翻幾個跟頭的生意,來回都是驚濤駭浪的海路,荷蘭人安排得有條不紊,賺得大江大海,這是大航海時代罕有的奇跡。荷蘭東印度公司真是國際倒爺的始作俑者,也是超級跨國公司的先驅。
1635年(明崇禎八年),荷蘭商人第一次將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寬邊午餐碟、水罐、芥末罐、洗臉盆等,做成木製的模型,為的是避免海運途中損壞,帶到廣州,讓中國的瓷器匠師們模仿生產,四年後試製出首批樣品運往荷蘭。耗時如此之長,一定是在景德鎮試製完成的。以後,景德鎮從廣州輾轉接到大量外商的訂單。景德鎮的外銷瓷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外國紋章、圖案以及洋文字母,圖案中有鹿特丹的城市街道建築,有水車和磨坊,甚至還有荷蘭北部漁民在北海中捕捉鯨魚、北極熊的景象……後者無疑是針對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的市場。這些繪畫應出自荷蘭藝術家們的創作。
這些精美的外銷瓷,在景德鎮打好包裝船,過鄙陽湖,溯贛江而上。水路完後翻越江西、廣東交界處大庚嶺上的梅嶺古道,挑夫們在崎嶇的山路上艱辛地跋涉,經南雄後再上水路,順北江而下,到達廣州。為了解決這一運輸的多重瓶頸,以後索性就將素胎由景德鎮運來廣州,在廣州加工完成。雖尚不見史料記載,但我想應該有不少的景德鎮工匠隨之來到嶺南。離廣州不遠的佛山,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陶,宋明兩代尤其鼎盛,但近代以來能成為國內著名的瓷業之城,是否多少與這批吹上了海風、吠上了荔枝的景德鎮工匠有關?
第一批由景德鎮生產的符合歐洲人生活習俗的瓷器,由荷蘭賣去歐洲多國後,市場上供不應求。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又從廣州向荷蘭運送了第二批樣品。167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請求中國瓷器匠師們模仿荷蘭德爾費特城的陶器,做了一批包括盤、碟、水罐、細頸瓶、燭台等。直到1710年之前,歐洲還製作不出真正的瓷器,但在這之前幾十年,在歐洲衣香鬢影、環佩叮當的上流社會,就收藏、使用了瓷器;在一般的平民之家,瓷還是令人垂涎的稀罕之物。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英國商船“馬克利斯菲爾”號被允許進人廣州灣,返航時運載了53箱瓷器和大量的茶葉,並且在廣州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一說在1715年)。自此,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要運輸成千上萬件的中國瓷器到歐洲,其中有許多是成套產品,如湯匙、碟盤、茶杯、茶碟、茶壺、啤酒壺、啤酒杯與大菜碗等(見[英]哈代著、張穀若譯《無名的裘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英]柯玫瑰《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據估計,英國東印度公司約有2500萬到3000萬件中國瓷器被運到倫敦等港口,再轉賣至歐洲各國。至此中國瓷器才漸漸進人歐洲中下層社會的生活。
景德鎮的禦窯製品,真正流傳到西方去,除了極少數贈給外國王室、使節的禮品瓷,這要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燒毀圓明園以後。可以說,在20世紀初期之前,西方人見到的中國瓷,都來自景德鎮民窯生產的外銷瓷。
歐洲人的餐桌上,陶器、錫器、銀器、木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成套的瓷器餐具。美國學者甘雪莉在《中國外銷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一書裏言簡意賅地歸納道:“用慣了粗糙厚重的低溫陶瓷餐具的歐洲人,從未見到如此精致的中國白色瓷器。”瓷器製作成本大大低於銀器,可謂“變土成金”。它不僅外形漂亮,還有防酸、防腐的功能,無一絲的毒性,遠勝陶製、木製、錫製餐具。同時衛生,用後極易清洗,且堅硬、耐用、不朽,能發出悅耳之聲;加之其美如玉―光滑、白淨、晶瑩、半透明,比起粗拙的陶器、木器、錫器來,瓷器尤顯清麗珍貴。用餐時,各人無不慎之惜之,各負其責,一人一個盤子的分餐製,在西方由此誕生。再有,瓷器精致典雅,細膩易碎,潛意識中讓主婦或仆人輕拿輕放,陳列整齊,比起用刀子和手抓食物的路易十四時期,大大有助於形成用餐禮儀:
在中國瓷器未走向世界之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是木製、錫製、陶製、銀製等器具,從餐具文化上說,人類還停留在半文明半原始狀態。中國瓷器傳播世界之後,才漸漸改變了這個現狀。一直到19世紀,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用上了瓷器,替代了原先的餐具。因此,從此意義上說,瓷器的出現,是一場重要變革……中國瓷器傳播世界後,一直沿用至今,世界各國先後使用了將近1000年。世界近代史之前,還很少有一個國家的一樣發明能讓人類持續使用這麼長時間。今天乃至將來,瓷器仍然是人們日常用餐的最重要器具,她提供的理念具有永久的適用性、永久的生命力:衛生、環保、審美,都達到了絕對高度。(程庸著《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不僅僅是餐具,還有茶具、咖啡具。中國茶葉大規模地傳人歐洲,是在17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後。從此喝中國茶,用中國瓷器,成了潮流。小巧玲瓏的景德鎮茶具,顯然不再適合歐洲人昔日“牛飲”的野蠻形象。在情侶或幾個友人間說也罷不說也罷的會心一瞥中,在海浪徐徐拍打沙灘的淺吟低回中,在午後裹著綠蔭的淡淡陽光下,淺淺喝茶,小杯幾口,它體現的是氣氛、情調與品位。
可以說,瓷器―這個在地球另一端的昌江之畔誕生的新物種,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加快了人類文明的變革進程。
關於古代“四大發明”,最早是由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在其重要著作((新工具))裏提出的:“發明的力量、效能和後果,是會充分觀察出來的,這從古人所不知,而且來源不明的儼然是新的三項發明中,表現得再明顯不過了,即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因為這三項發明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麵貌和事物的狀態,第一種發明表現在學術方麵,第二種在戰爭方麵,而第三種在航海方麵。從這裏又引起無數的變化,以致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在人類生活中似乎都不及這些機械發明有力量和有影響。”以後來華的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人造紙術。
對此,國內外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培根指的並不是中國,這裏不予贅述。我想說的是,培根注意到了學術、戰爭、航海的三個方麵,但恰恰是與人類文明進程有著緊密聯係的生活方麵、審美方麵,他給忽略了。這也難怪,培根隻是一位政治家、哲學家,雖然是科學的指路人,卻不是一位科學家,更不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而且,他生於1561年,死於1626年。在他作古的73年之後,英國商船“馬克利斯菲爾”號,才在倫敦港卸下成百箱的中國瓷器。倘若他生活在了1730年,將會看到歐洲上流社會幾乎已經被中國瓷器所包圍,他的結論得改寫,中國瓷一定會被列人人類迄今為止的重大發明之中。
猶如今天的“微軟”“蘋果”和互聯網,景德鎮瓷器堪稱是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猶如今天的“路易·威登”“範思哲”“愛馬仕”,景德鎮瓷器可謂是19世紀以前西方世界裏最具身份象征的奢侈品。
為了一睹她的芳顏,16,17世紀裏,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那個年代,起初在西方人眼裏東方就是印度。其實,各國東印度公司最大宗的生意就是對中國貿易,其中最主要的商品就是景德鎮瓷器、茶與絲綢。
瑞典的一艘“哥德堡I號”商船,三次來到中國,最後一次返程時,在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麵船頭觸礁沉沒。這艘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商品,包括100噸瓷器,366噸茶葉、19箱絲綢和藤器等物品,運到哥德堡市場拍賣的話,估計價值2.5億至2.7億瑞典銀幣,抵得上當時該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曆經六年的海底發掘工作結束時,船員們找到了500件完好的瓷器、將近8噸重的破碎瓷片,還有已經沒用的茶葉、絲綢。但這500件瓷器一上拍賣市場,所得除足夠填補“哥德堡I號”這趟沉沒之旅的全部損失外,竟然還能夠獲利14%。瑞典東印度公司憑此資金很快建成了“哥德堡H號”。
有學者估計,明代後期,僅因各國東印度公司的對中國貿易,使得流人中國的白銀,達到了3.3億兩之多。在對外開放上,天朝的帝王們無一不持有乾隆爺的心態。在他要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三跪九叩的那次近代史上著名的接見中,乾隆垂聽了馬戛爾尼代表英國要求與大清國通商的請求。乾隆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西洋之產,除鍾表一門尚有可取,其他皆遠遜於我中華上國。回去告訴你的喬治國王,要來納貢可以,通商就免了。明代後期的統治者也不脫這一頹預心態,隻有中國產品出去,少有國外產品進來,對外貿易處於嚴重出超。
白銀的大量流人,使得當時中國已以銀計算的物價呈上漲趨勢,明初的金銀比價為1:5,到了隆慶年間為1:8,到了崇禎時金銀比價由1:10升至1:15。大洋另一邊的歐洲,尤其是英國,原先的白銀來源為墨西哥,但在美國獨立之後,白銀的來源被切斷,導致國內白銀數量嚴重僵乏,幾乎動搖到國家的財政穩固,這也是日後引發中英鴉片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羅國新告訴我,在景德鎮發掘瓷片的人,也屢屢在地下發掘到白銀―或是西班牙大洋,或是英國、法國大洋,看起來比鴿子蛋大一點。有人一次就挖到了幾千塊。當年的民窯老板,與客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收到的白銀多了,就埋在窯口地下。景德鎮人以如此“悲摧”的方式,在航海大發現後三百年的全球貿易體係終端,畫上了句號。
在北美大陸,17世紀和18世紀初,使用的中國瓷器是從歐洲進口的。美國剛剛獲得獨立後,有識之士們便急於要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通商。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第一艘從美國到廣州的商船“中國皇後”號從紐約港起航。熱誠擁護革命的紐約金融家摩雷斯,是這次探險遠航的讚助人,他選擇華盛頓總統52歲壽辰的這一天―2月22日,作為這一曆史事件的起航日。
“中國皇後”號,原是在海軍服役的一艘360噸的三桅帆船,改裝後被命名為“中國皇後”號,含有對中國皇室尊重之意。船長格林也是從海軍中挑選出來,國會頒發給他一張“海上通行證”。這張證書寫得很特別,它沒有指定呈給誰,寫的是“致審閱或聆聽宣讀海上通行證的最尊嚴、偉大、聖明、光榮、高貴、尊崇、賢達和謹慎的皇帝、國王、共和國首腦、親王、公爵、伯爵、男爵、貴族、地方首長、議員”等一大串稱呼,它似乎要將迄今為止美國人所知道的一切國家的製度一網打盡。或許是美國人性格的一向幽默,也或許是那時在英文裏要找到能適合大清政治製度、又能滿足天朝皇帝虛榮心的詞彙,還不那麼好找,幹脆一股腦兒寫上。由於其時海盜異常猖撅,為了保證安全,“中國皇後”號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作為戰船時的全部武器。船上成員除格林外,有三十四名水手、一名會計、一名職員、兩名木工、一名箍桶工和幾個船員的孩子,以及由三名政府官員組成的美國貿易代表團。
滿載著人參、皮革、毛衣、胡椒、棉花以及鉛等商品的這艘船,依照歐洲國家的傳統航線,即向東航行,橫越大西洋,到達非洲大陸的最西點―塞內加爾的佛得角,又橫渡印度洋。150天後,該船望到了爪哇島。此島後來便成為對中國貿易的海上航道的“路標”。經過6個多月的航行,8月下旬,“中國皇後”號終於到了當時作為中國海上門戶之一的澳門,在這裏取得一張蓋有清廷官印的“中國通行證”,獲準進人珠江。8月28日,在一名中國引水員的帶領下,經過一天的航行,抵達廣州的黃埔港。進港時,“中國皇後”號鳴禮炮十三響,此意代表當時美國的十三個州。其他停泊於港內的各國商船也均鳴炮回字L。廣州海關的官員們登上此船。已知美國不再是大英帝國的“番邦”,而是一個獨立民主國家的官員,雖然不知“民主”為何物,但還是以大清的大度,送給美方兩頭牛、八袋麵粉和七壇中國美酒。美國人和水手們高興得手舞足蹈。格林船長當晚寫下手記:
“中國皇後”號榮幸地升起了在這海域從未有人升起或看見過的第一麵美國國旗!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
四個月後,“中國皇後”號的貨物全部脫手,並采辦了瓷器962擔,主要是青花瓷器、瓷塑觀音像、瓷器寶塔等。再有紅茶2460擔、綠茶562擔,以及大量絲織品、象牙扇、梳妝盒、手工藝品。船長格林本人,花了5美元買了一套瓷器茶具和六把牙刷。1785年5月11日回到紐約,往返曆時一年又兩個月。“中國皇後”號即將到港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波士頓、費城、塞勒姆、普魯維登斯、巴爾的摩等東部沿海城市。由於英國長期封鎖,美國人很難買到來自海外的貨物,因而早早就有人等在碼頭,求購這批盼望已久的中國貨。華盛頓總統也派人來,買走了302件瓷器及一些精美的象牙扇。這趟買賣清算下來,利潤達3萬多美元,這可是250多年前的3萬多美元!
美國國會發布了對此次航行的通報表彰,各大報紙爭相報道,並發表大篇幅的評論,稱此行是“一次有遠見卓識的、成果豐碩的航行”。在政府推動與巨額利潤的刺激下,美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次“中國熱”。不僅在當時稱得上是“巨輪”的幾百噸的商船揚帆遠航,甚至連一些幾十噸的小船也不畏艱險,載著有限的貨物駛向廣州。一段時間裏,在通往中國的航線上,美國商船綿延不斷,打破了英、法等國長期的封鎖和半封鎖。進人19世紀以後,英國等國家再也無法對美國進行貿易禁運了。美國對華貿易從無到有,其總量迅速超過荷蘭、丹麥、法國等國。
有關注中西陶瓷文化交流的學者注意到:
18世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瓷器裝飾,起初和法國路易十六時期所使用的中國瓷器相似,上麵描繪有飛翔的蝴蝶、花卉、柳樹、亭台樓閣、鳥禽等圖案,底色一般為藍色或白色。後來,顯然“反映了這個新國家的口味,有的圖案設計配合美國的民族主義和獨立情緒”([美]甘雪莉著《中國外銷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在瓷器的邊緣上裝飾金星、藍色甚至是烏賊黑色。18世紀後又多出現美國商船的圖案。其時,美國人所設計、建造的船舶,具有體積小、牢固、航行速度快等優點,其噸位一般在500噸以下,英國商船比它要大兩倍。它們航期短,資金周轉便快,所獲取的利潤也要多過英國一半。美國人以此引為自豪,在進口的中國瓷器上特地畫上美國船舶,既表現了對外貿易的繁榮,又彰顯了海上的強大實力和科技進步。到了18世紀末,美國的紋章―雄鷹,也頻頻出現在進口的中國瓷器上。由於美國商人訂購裝飾雄鷹紋章的瓷器數量相當巨大,這時廣州有專門的工場描繪有雄鷹紋章的景德鎮瓷器……今天美國白宮的瓷器室收藏了曆屆總統使用過的瓷質餐具,其中便有一套是景德鎮瓷餐具。
不知道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那黛藍色團團波湧的下麵,還沉睡著多少“哥德堡I號”“南海一號”。德國學者雷德侯認為,中國青花外銷瓷大量進人歐洲的同時,也繼續進人伊斯蘭世界:“中國瓷器出口西方早在唐朝就已開始了。據考古,中國陶瓷在阿拉伯世界的很多地方被發現,如在巴格達附近薩馬拉(Samarra)的哈裏發宅邸、開羅附近的弗斯塔特(Fustat )。另外,在非洲西海岸出土的中國陶瓷碎片,證實了明朝期間的遠途貿易已至非洲,其時,中國的青花瓷在波斯、敘利亞和土耳其廣為人知,並被加以仿製……”([德]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與規模化生產》, 三聯書店2005年版)
人們從打撈上來的“哥德堡I號”“南海一號”上發現的瓷器上看,還有從散落在歐亞非洲廣衰大陸上的殘瓷碎片上看,景德鎮的瓷都形象,在早年間其實是通過日用瓷的生產與銷售來揚名立萬的。1996年,當時的上海博物館副館長、著名陶瓷鑒賞家汪慶正先生發表了《明末清初景德鎮製瓷業的重大轉折》一文。汪先生認為,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以前,景德鎮瓷業生產一直是官窯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在此之後,民窯因為對歐洲市場出口的劇增和國內市場的擴大,逐漸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主業。《景德鎮陶錄》裏指外銷瓷為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在式樣、圖案上根據洋商要求而定。這些洋瓷通過九江關、粵海關而出口。
12. 金魚變成了螂魚
出自景德鎮民窯的外銷瓷,讓歐洲王室與上流社會所獲得的陶醉、愉悅與尊崇,並不亞於天朝的皇帝們使用景德鎮禦窯製品的感受。關於這方麵的情況,既有許多實證,也有許多難以證實的傳說。
18世紀的瑞典國王弗雷德裏克,為王後修建了一座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宮殿。宮殿中五幢皇宮的外表用玫瑰色裝飾,綠色的屋頂仿造中國寶塔的形式,宮殿內的裝飾采用了中國瓷器、刺繡、漆器的圖案,並陳列著王後購買的大量瓷器。直到今天,這座宮殿還矗立在瑞典。如瑞典國王一樣,以中國瓷裝飾宮殿,或為瓷特設華廳的歐洲君主比比皆是:
在奧地利與匈牙利接壤的Ferted小城,奧匈帝國的皇帝興建了一座宮殿,宮殿裏有“中國廳”,廳裏擺著中國的瓷器、漆器,牆上還畫有“中國風情”。在德國柏林的夏洛騰堡宮殿,有著名的“中國瓷器廳”,這是18世紀初布蘭登堡選帝侯(筆者注:選帝侯,是德國曆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百度百科》解釋為:代指那些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的諸侯。此製度嚴重削弱了皇權,令德意誌的政治分裂更嚴重。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誌帝國所使用)弗裏德裏克三世為其妻索菲亞·夏洛特建造的。瓷器依大小整齊排列,室內有鑲金牆壁、中國風格的繪畫和鏡子,所展示的大多是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8世紀,德國和奧地利的皇室一個比一個奢華。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城堡裏,都至少有一屋子中國瓷器,並用中國瓷器鑲上金銀,改裝成各種豪華裝飾品。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意大利王宮也普遍使用中國瓷器。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法國的亨利二世、英國的瑪麗王後等,都是熱衷收藏中國奢侈品的帝王。至今在上述國家的博物館內,仍藏有大批當時景德鎮的外銷瓷……
傳說中,葡萄牙王後瑪利亞(17081754年)在1742年攝政,其間葡萄牙侵占了巴西,並在經營巴西的黃金和鑽石中獲得了大量的錢財。這位王後是個中國瓷器的癡迷者,她委托商家在中國生產午餐具,贈送給占領了巴西的士兵們,以表彰他們的戰績。餐具的碗上畫著王後的肖像,讓士兵們在用餐時永遠銘記王後的恩典。
奧古斯都二世是薩克森大公國的選帝侯,被稱為東方瓷器最優秀的收藏家之一。他一生中有兩大開支,一是購買中國瓷器,另一個則是發動戰爭。普魯士帝國排特烈·威廉一世知其所愛,在1717年,提出將自己宮廷所藏的許多瓷器,其中包括127件康熙青花瓶,換他一支600人的、全副武裝的薩克森近衛騎兵部隊。奧古斯都二世答應了。誰比誰傻,隻有天知道。這些瓷器的價值相當於2.7萬塔裏爾(德國舊銀幣),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景德鎮來的瓶子因此被稱作“近衛花瓶”,其特點是器型碩大,高約一米,造型特殊,配寶珠鈕蓋,頗有奧古斯都二世“強壯者”的精氣神兒。“一戰”之後,德國投降,因銀子緊缺,“近衛花瓶”為德國承擔危機,其中一些被拍賣用作戰爭賠款。至今還有瓶子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爾宮博物館內……
還得提到兩位法國佳人。
一位是曼德儂夫人,其出身古老的貴族家庭,容貌端莊,舉止高雅。在巴黎上層社會的交際場合之中,她白哲光潔、宛如天鵝一樣頑長的脖頸,連同款款飄拂的裙袂,牽動多少男人女人的目光。1660年―她丈夫逝世以後的第七年,路易十四向曼德儂夫人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愛戀。1686年I月,51歲的曼德儂夫人和比她小3歲的路易十四舉行了秘密婚禮,從而成為路易十四的第二夫人。很長時間裏還在用手和刀子擺弄牛肉的路易十四,一旦見到了中國瓷器,他眼神裏熾熱、急切的光芒,無異於在宮廷舞會上第一次見到曼德儂夫人。為了永久地留下這一刻,酷愛中國瓷器的曼德儂夫人,要丈夫委托商家們在景德鎮定造了他們伉儷的一尊瓷塑作品。這件高22厘米的瓷塑上,路易十四和曼德儂夫人穿著中國絲綢、織錦做成的中國式服裝,路易十四的衣服上還有“壽”字,兩人似乎是在說地老天荒,永結同心”。
中國瓷器潮水一樣湧到巴黎,是在路易十五時期的事情。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法國在廣州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當年3月6日,法國商舶“安菲托裏脫”號,從法國西海岸的拉羅舍爾港解纜起航,途中停靠印度、蘇門答臘等地。“安菲托裏脫”號康熙三十九年初才抵達廣州,用時一年多。返航耗時不到一年,於1700年8月3日回到法國,船上裝滿了以景瓷為主的160箱瓷器。法國東印度公司為這次遠航成功.在報刊上刊登了醒目的廣告,稱這批瓷器有咖啡壺、盛放調味品的盒、花瓶、水罐、各種大小的盤和碟、茶杯、酒杯,以及理發師用的臉盆等“極上等的瓷器”,估計有數萬件之多。17世紀時法國的時尚、建築、音樂及藝術,令全歐洲趨之若鶩。僅僅在兩個月內,這批數量龐大的瓷器被湧到法國的各國客商分割一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安菲托裏脫”號再度遠航,來到廣州,返航時又運載了瓷器140箱。
路易十五晚年有一位寵姬旁帕多夫人,被稱為“絕代佳人”。她出身平民家庭,察賦聰明,冰肌雪貌,巧笑倩兮,被驚為天人;且有百靈鳥般的歌喉,是一位優秀的歌唱家。她和一個富裕的農場主的侄子有過一段婚姻。但在1745年2月的一次宮廷文藝晚會上,旁帕多夫人的表演博得了路易十五的讚賞。國王屈尊走上前去,握起她一隻圓潤的玉手,當眾讚美她是“法國最有魅力的婦女”之後,她就擺脫了婚姻,掉進了路易十五的金絲籠裏。從遙遠東方運來的中國瓷器,是旁帕多夫人的最愛。作為定情之物,路易十五專門從國庫中撥出了一筆巨款,作為她購買、收藏中國瓷器的費用。巴黎經營中國瓷器的商人杜伐克茲,在他的《17481758年的商業銷售日誌》中,給後人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旁帕多夫人在1750年5月25日購買瓷塑,“雄雞”一對,價值240裏佛耳,約折合白銀48兩;1751年12月11日,購買描金瓷罐一對,價值72裏佛耳;1752年2月14日,購買大花瓶一對,價值1520裏佛耳;等等。
有很多時間,旁帕多夫人是在把玩青花瓷中度過的。她運用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將青花瓷紋飾上體驗到的海水雲龍般的輕鬆、自如,纏枝蓮、卷草紋一樣非對稱的隨意性,推廣到了宮廷的室內裝飾和家具造型上,並漸漸流行於社會。這一中西結合的風格,講究清淡的色調、柔和的光澤、纖巧的曲線,洋溢著自然、飄逸、動感,日後被稱之為“洛可可式”,又稱“路易十五式”。旁帕多夫人還被從中國運到歐洲的小金魚給迷住了。其名目繁多,形態各異,居然有一百多種,這在法國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凡是有金魚圖案的中國瓷器,她都統統購買。她還要求在莊嚴的王室紋章上也畫上金魚的圖案。路易十五硬下心來拒絕了情婦的要求,但沒法子拒絕的是―宮廷裏養金魚太多,有些掉進了池塘裏,最後退化成了螂角……從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年)一次國宴上,琳琅滿目的菜肴,與之相配的青花瓷器,均得到了老外們的交口稱讚,宴會散後許多青花瓷器卻不翼而飛,到路易十五的情婦讓本無卿魚的歐洲有了螂魚;從美國畫家惠司勒的代表作《瓷器公主》,畫中一位少女,手拿團扇,背後一隻中國青花瓷瓶,到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所創作的《浴女們》等油畫,女人的肌膚常常泛著瓷器一般的細膩光澤,體型有著梅瓶一樣的豐IIA曲線……可以說,16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到19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彌漫著以景德鎮瓷器為主調的中國風情。
法國詩人、外交家,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聖瓊·佩斯,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到過遠東,就不能說是受過完整的人類文明的熏陶。”
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各國司令官“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北京陷於空前的痛苦之中,這是中國首都數百年來首次為外國占領軍洗劫。德軍司令官瓦德西在給德皇的報告裏稱:“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又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奸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20世紀的呐喊與奮鬥證實,在西方侵略者的利劍與烈火之下,中華民族並沒有被征服。
相反,明清兩代的中國,沒有到西方去放一把火,殺一個人,景德鎮瓷器及其所激發的對於中國的豐沛熱情與旖旎想象,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這也是一把劍,卻是無劍之劍―文化。
13.西方忘記的“不發達”往事
被景瓷激發的,還有一些西方人的凱覷不已:
去找那種瓷器吧,
它那美麗在吸引我,在引誘我,
它來自一個新的世界,
我們不可能看到更美的東西了,
它是多麼迷人,多麼精美,
它是中國的產品。
([英]赫德遜著、李申等譯《歐洲與中國》,中華書局1995年版)
因為白銀的大量消耗,歐洲人感到了恐慌―當時歐洲商人必須用金銀幣償付進口的東方瓷,致使歐洲金銀庫存日漸匾乏。據說路易十四一度下令將王室的所有金銀器熔化,以換取宮廷裏大量的中國瓷器。文藝複興運動後的歐洲,以其探索世界的精神,已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先導。歐洲正以越來越快的步伐、日愈火熱的呼吸,進人18世紀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國王、貴族、科學家、藝術家、起初以為瓷是一種白色金子的煉金術者,還有教會,都像打了雞血針一樣為瓷在歐洲的登場而興奮、雀躍。與此同時,他們也像腳板上長了雞眼似的為此而焦躁不安。歐洲不能沒有自己的瓷器,他們不相信歐洲人分外尊崇的上帝,隻會將這一新的物種賜給東方。否則,教會怎麼去向虔誠的教徒們解釋、交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