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年窯火下的卓絕突圍(2 / 3)

餘立鋒年齡不大,30歲出頭。景德鎮製瓷界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餘立鋒從業十多年,在設計領域中獲得幾十次國內外獎項,其中有兩次德國紅點獎(被設計界譽為設計中的奧斯卡獎)和四次IF產品設計獎,以及英國金鉛筆獎。他無疑是一位已經走出了國界的優秀設計師,曾在一家大公司做到了設計總監的位置。他卻在這個拿著同輩人不可仰及的高薪的位置上心猿意馬,難以快樂。他的快樂得迸發於青春的飛馳,做一個遊走於現代與傳統設計之間的創意玩家。2007年餘立鋒下海,建立了自己的創意工廠。他先花了大半年時間想盡辦法向多位老師傅去討教景瓷的製造工藝,次年“品墨”開始銷售兼具傳統工藝與現代風格的陶瓷,即不再注重現代工業設計形態的抽象語言,而更多地融進輕鬆自在的現實主義具象表達方式;不再使用機械化模具製造的結構方式,希望通過手工製造來喚醒人們更多地去珍惜地球資源。2009年,“品墨”製造的青花瓷茶具,即獲得“英國設計100%”和“中國紅星獎”。同年裏的一個電話,曾擾亂餘立鋒的心跡。他屢屢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這次是意大利的一家眼鏡公司,給出年薪80萬歐元,並配備住房和翻譯,聘請他做主持設計師,協議的要求是必須要在意大利工作滿五年。說他沒動心肯定是假的,但在天平的另一頭壓上了景德鎮無可限量的未來之後,原本豐肥碩壯的這一頭,便如吃了快速減肥藥的麗人一樣輕薄了下去。2011年7月,“品墨善雅”茶具進人精細得幾乎蚊子都能分個雌雄的日本市場,又正式在北京開始銷售,並被典藏於故宮……

幾千個茶具作坊、企業裏一定是藏龍臥虎,星繁如沸,本書無法一一涉獵,但從上麵說到的幾位來看,許多堂主在懷有強烈的創業、創新意識的熊彼特精神之外,都視精品為企業生命之要穴,為瓷藝人最高之尊嚴。他們無一不將自身產“品定位於日用品之上的藝術品,市場目標為中高端消費者,即王誌剛所言的:要做就做“豐田”“別克”“沃爾沃”。

在李勝的“居和堂”,小杯子起步價300元,300元以下不做,最高達到一兩萬元一隻,銷售價是出廠價的兩至三倍。在“小雅”,筆者在淘寶網上看到,去年3月間其售出《平沙落雁》壺6件,每件3.8萬元;售出《教子梨》壺6件,每件13800元;售出《雅珍玩款》羅漢壺6件,每件1.2萬元。在“誠德軒”,一套繪有《清明上河圖))的茶具,第一套賣1.8萬,此後賣一套漲1萬。現在賣到了25套,再有錢堆上門也不賣了,隻陳設在展廳裏。這套儼然代表當今全球茶具巔峰的作品,標價28.8萬……想想前些年景瓷在許多城市裏大白菜一樣甩賣的景象,真是恍若隔世,天上人間!如今不說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但確實是一改昔日的窮酸與被動,在市場上不是產品受製於客戶,而是客戶得追逐產品,如蘇元陽所說:“我們的客戶以我們的產品為榮。”

“居和堂”在全國有40多家經銷商,銷售價是出廠價的兩至三倍,超過這個幅度一旦發現以後不供貨了。能夠照此辦理的,十幾年下來買賣都做成了好朋友。在景德鎮,若是想買“九段燒”“春風祥玉”“小雅”茶具,你乘興而來,十有八九會沮喪而去,你得事前預約。一個朋友為買“九段燒”一套一萬多元的茶具,等了近一個月。最後電話打過來,催他近日去提貨,否則後麵有人等著要。“誠德軒”在全國金口玉牙統一價,經銷商必須先付保證金。一次蘇元陽突然去某個代理商的店麵,他指著一套茶具說,這個打折嗎?店員立馬告訴他:不好意思,我們是全國統一價,不打折。蘇接著問,那我要10套呢?店員說,那也不能打折。最後蘇元陽說那我要50套,給個95折吧?店員說,不好意思,我們真的不打折,而且我這邊沒有50套。“誠德軒”營銷一直保持半饑餓狀態,即產品都是限量版,一把壺慢慢做,就做50把,一個月隻做一兩把……而且每年以1呱的價格提升。

如今在國內許多城市的超市裏,很難見到包括茶具在內的景德鎮瓷器,多的是德化、潮州的日用瓷。不明就裏的人據此以為景瓷沒落了,已然明日黃花。殊不知在茶具幾十元一套、碗碟幾元錢一隻的超市,早已背負不起有著巨高銷售要求與成本的景德鎮茶具,它們隻在品牌店、專櫃等適合的場所麵對合適的人。倘若不是這一年多來反腐風暴不再雲裏霧裏吼著,而是結結實實砸下來,總會以為這“合適”的人群裏以公款消費為主、以送禮為主。終於水落石出的景象是,據李申盛先生在“了了亭網”發布的《反腐風暴下的景德鎮陶瓷業》一文披露,已成“茅台”“五糧液”等名酒企業難兄難弟的景德鎮酒瓶業,2013年的銷售額隻有往年的10%一20%。多少年裏吹吹打打、煙視媚行的藝術瓷市場,在2013年也發生逆轉。過去有著30%一50%,甚至可達到80%的政府買單與“雅賄”消費的“大師”“準大師”們,在2014年本來往年為流金歲月的元旦、春節,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寒意。他們百般寂寞、不無痛苦地調整起心態,以適應一個此後藝術不能靠攀附政界來繁榮、不能用百姓的血汗來滋養的常態。與此同時,對於景德鎮眾多上了檔次與規模的茶具生產作坊、企業來說,卻是日麗風和、滿天紙鶯的日子,不但沒有壓縮生產之虞,而且訂單飽滿得可延至2015年。在全國各地選擇新一批經銷商、開設新一輪品牌店、專櫃的計劃,不是塵埃落定了,就是興致匆匆地走在路上。由此可見,中國社會在今日確實擁有了一個兼具高中端財力與藝術鑒賞力的消費群體。在景德鎮寫作的日子裏,我前後買了十套亦稱‘“神級”的“玉柏”手繪茶具,寄給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的朋友及在美國的老同學。他們收到後,無不眼睛鑽石般一亮,連歎精美可人,宛若天物,個個表示要先在櫥窗裏供上個一兩年後再用……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不少堂主早已脫殼於思維、做派都陷在烏龜殼裏的傳統作坊主,而有著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經營規模。2010年年底前,“品墨善雅”就已經有了配套齊全的工廠、設計團隊、銷售服務團隊、品牌運作團隊。實行區域保護政策,即每一區域隻設一個代理經銷商。近年還有包括微博、微信廣告精準投放在內的豐富的網絡支持。“居和堂”一個月的人工開資達40多萬元,有一百多位員工。企業管理異常嚴格,即便對跟著李勝已經17年的總經理覃女士也無情麵。她負責釉上彩繪,平時性格如水,總是笑嘻嘻的,卻幾次為了紋飾毫厘之差,即上下一毫米都不到,遭到李勝批評。一次,李勝勃然翻臉比翻書還快。兔子急了也咬人,個人資產已經過千萬的她也甩臉子了:這輩子夠吃夠喝了,我馬上走!李勝的臉又翻回到椰風習習:幹瓷器這一行,不僅僅是個賺錢的營生,還是生命價值所係。你是個母親,母親的價值在於孩子。我們得像愛孩子一樣,一刀一式,一撇一捺,都要對瓷器有愛的投人……

論賺錢,蘇元陽過去比現在賺得多。“誠德軒”早前沒有公司化管理,賺一元是一元,不像現在一年發工資得幾百萬。公司集科研、生產、銷售於一體,管理層開會一到就是幾十號人。公司共有員工200餘人,其中專業技師和畫師近百名,僅設計部10個人,每月得出10種新器型、50個新畫麵。5000平方米的車間按三星級酒店標準管理,一塵不染,每天有三個阿姨專事保潔。員工食堂免費供應三餐,三葷一素一湯。平均年收人5萬一6萬元,高的可達十幾萬、幾十萬。“車奴”在此可以消失,“房奴”在此得到解放。蘇元陽挑員工是“百裏挑一”,他咚咚響拍胸脯,承諾讓員工“安居樂業”。父母兄弟早過上了好日子,連他在內的四兄弟都在“誠德軒”,有能力的能做什麼做什麼,沒能力的就幹保安。他女兒眼下也在成型車間學習做事。他本人懷揣做百年老店的勃勃雄心,卻不想做事必躬親。他隻管兩件事:一是為企業提供方向性的決策。二是這裏摸摸,那裏轉轉。若摸到有灰塵,或發現殘陳的邊料,他就嚴重不爽。他大量的時間是去外麵跑,喜歡與朋友聊天,激發思考,獲取資訊;再有就是沉浸於自己會所的梵音裏默默地品茗。

梵音裏,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具備了佛性,禪就在當下,有無限的機會與繽紛的靈感:我來自哪裏,將去向何方……

蘇元陽想起了北宋的“三蘇”。他是他們的後裔、蘇詢第三十四代世孫。蘇詢公屢試不中仍能奮發,蘇軾公雖處貶謗仍能造福一方百姓,蘇轍公謹言慎行有大智慧之精神。蘇門三公皆以詩文耀世,被後人列人“唐宋八大家”。且三公喝茶、愛茶、對茶情有獨鍾,“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尤其是蘇軾的詩、詞、文中有很多寫茶的名篇佳句。陸羽《茶經》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蘇軾之文則是詩文之嘉木:“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人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鬆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汲江煎茶》)……而自古茶與瓷聯姻,瓷與文人結緣,何不以蘇氏的人文精神為內涵,以瓷文化為載體,二者合而為一為“蘇公窯”?其產品為蘇東坡之藝術風格,或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雄闊境界,或夢驚鬆雪、紅焙新火的悠遠禪意。出窯之日,蘇元陽邀了諸多文人好友共襄盛舉:青花茶盞―《君樂陶陶》,粉彩單杯―《十二生肖》,五頭墨彩茶具―《富春山居圖》,五頭微畫套組墨彩―《江南春曉》,五頭青花―《清明上河圖》……大家無不叫好稱絕。現在,“蘇公窯”已成“誠德軒”最頂尖的品牌,文人、儒商、收藏家爭相預汀,其產品限量一年全球不過千套。

不僅僅是“誠德軒”,在“九段燒”“居和堂”“小雅”“春風祥玉”“品墨善雅”……我都能在其產品上或多或少地靜聽到一份文化的匠心。匠心之上,有的如飛雪中的紅梅黃梅已經盛開,有的如在春雨裏靜靜待發的桃李花粵。做文化,必然要比做產品付出更多,要求更多。但是有文化附著力的產品才有生命力,做文化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長遠。有撲鼻文化之香的企業,乃是做企業的最高境界。

以生產絲巾和領帶而聞名於世的“愛馬仕”就是這樣的企業。

19世紀在法國巴黎,大部分居民的交通還靠馬匹。1837年,蒂埃利·愛馬仕(Thierry Hermes)開設了第一間馬具作坊和專營店,為馬車製作各種精致的配件。當時巴黎城裏最漂亮的四輪馬車上,都可以看到“愛馬仕”馬具的蹤影。1879年,其兒子查理將家族企業擴大,總店搬往巴黎最繁華的福寶大道24號,“愛馬仕”的高級馬具已深受歐洲貴族們的喜愛。其後經過兩代傳人,20世紀20年代,產品拓展至手提袋、旅行袋、手套、皮帶、珠寶、筆記本以及手表、煙灰缸、絲巾等產品。法國濃鬱獨特的文化氛圍,浪漫雅致的藝術格調,日益與其藝術設計融為一體。1956年,當時的摩納哥王妃、好萊塢著名女星格蕾絲·凱利正身懷六甲。某次出現在公共場合時,麵對記者的鏡頭她不由自主地將“愛馬仕”皮包擋在身前,以遮掩因懷孕而隆起的小腹。美國著名的《生活》雜誌用其作為封麵。一時之間,隨著這個鏡頭成為曆史性的經典畫麵,以“愛馬仕”服飾象征身份之風不脛而走。大西洋兩岸―摩納哥的凱莉皇妃、溫莎公爵伉儷以及影星英格麗·褒曼、羅密·施奈德、凱瑟琳·德納芙……乃至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及其夫人,可謂哪裏名流雲集,哪裏便有“愛馬仕”流光溢彩。

1991年,“愛馬仕”借“遠方之旅”的主題向亞洲致敬,在香港舉行“愛馬仕絲巾展覽”及“一方絲巾的誕生”展,見證了“愛馬仕”製絲工藝及中國作為絲綢之鄉之間的密切關係。如今,這個以馬具製造起家的集團王國,在曆經五代傳承和百餘年輝煌之後,其產品分布於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家專賣店裏,始終在精品消費王國裏屹立不倒。一個顯著的例子是,要訂製一款“愛馬仕”的“凱利包”,需要等上幾年時間。它的每一塊皮革,都要經過多重繁複的步驟來處理;而且此包有製造匠師的標記,不論維修或保養,都由同一匠師負責。如此嚴謹的製作,正是它金貴的原因……

我不知道景德鎮茶具業裏的高人們是否在,自裏盯住了“愛馬仕”,但從他們的精益求精、半饑餓營銷、限量銷售、向文化靠攏等做法上,嗅到了“愛馬仕”的幾分氣息。可能不止是氣息了,“愛馬仕”的一位高層人士來過景德鎮。據他介紹,“愛馬仕”由一間做馬鞍的小作坊,花10年做到了500萬的產值,用30年將產品打造成了世界頂級品牌。景德鎮茶具業裏,10年內做到500萬或以上的應該不算少了。現在的問題是―高人們的手中,能否在30年裏也出現幾個世界頂級品牌,讓全球再度為千年窯火的古城而傾倒?

我將這一想象空間寫在這裏,景德鎮的人們應該為這想象空間而激動……

22.景德鎮也有“熊”出沒

倘若對世界陶藝曆史有些了解,你是否想過——

在景德鎮打造一個、幾個世界頂級品牌之外,能否利用景德鎮獨有的曆史與資源,將“景德鎮”自身也延伸為一個舉世公認、再難撼動的品牌?

王錫良、張鬆茂、劉遠長等大家作品因跨越實用價值、純粹進人審美空間而為藝術殿堂所垂青;作為中國禦窯文化傳承經典的“元華堂”,其作品為國家豐L品或被企業、民間收藏者所鍾愛;“誠德軒”“九段燒”“居和堂”等實用性與藝術性融為一體的“神級”產品走向海外與國內中高端消費群體。與此同時,有沒有可能讓景瓷及其相關的瓷藝以一個放低了的身段,一種雲水般隨心舒展的姿態,走向廣泛的社會、更接地氣的民間,乃至可以成為一個不是運動的“運動”?

1955年,一個生於美國的希臘移民家庭,做過鐵器廠學徒、“二戰”時期又是美國海軍空戰隊軍人的彼得·沃克思,如許多退役軍人一樣,在政府資助下獲碩士學位後,受聘任教於洛杉磯的奧蒂斯美術學院。這一年,受到日本民間陶瓷藝術的啟發,及當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為畫派的影響,沃克思提出一種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創作主張,即他反對陶瓷創作中拘謹、匠氣、過分強調工藝性的作風,主張返璞歸真、即興發揮的創作風格,主張陶瓷創作中不規則、不對稱,甚至瑕疵、開裂等都是可以接受的美學觀。以前的傳統陶藝更多地講究工藝、講究實用,或者說是畫工多麼多麼的精湛,或者說燒的溫度多麼多麼的高,成品多麼多麼的白,器型多麼多麼的雅致。而在沃克思眼中,陶藝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表達,不在乎形式,隻是強調內心,隻要有想法並且將情感融入作品中就行。具體做成什麼樣子不重要,能不能使用也無所謂。

這個主張提出之後,整個世界的陶藝界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被藝術史家稱之為“奧蒂斯革命”。陶藝界的作品形式變得異常豐富,昔日一些有想法卻沒有多少能力的人紛紛參與到陶藝的創造之中。許多家庭建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不少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而所謂的陶藝家,在美國80%是退休人員和家庭主婦。前者將做陶如養花邏狗一樣列為延年益壽之一種;後者忙完家務之餘,就在家進行陶藝創作。與此相適應的是,陶瓷材料公司和專門商店逐漸遍布全美各地。大多數美術用品商店也兼有陶瓷工具、材料出售。至70年代末期,全美已有約五百所高等學府可以提供陶瓷專業的學士或碩士學位。如今,從小學到大學,從業餘學校到專業陶瓷工作室,現代陶瓷藝術教育已成為一種十分普及的美術教育形式。此外,全美還有許多地區性陶瓷藝術協會,各種組織、學校、畫廊或美術館舉辦的國際性、全美或地區性的陶藝展覽或競賽等活動,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這個自拓荒時代起便有著一股勇往直前、敢於探索精神的年輕國家,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陶藝運動的策源地。此後美、日作為東西半球的代表性國家,對世界陶藝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英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等,都是極重要和不容忽視的。現代陶瓷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使陶藝超越了狹窄的“工藝美術”範疇,使之與繪畫、雕塑等主流美術創作觀念相結合,從而豐富了傳統的陶瓷藝術史。對於陶藝家來說,他們的身份也非“工藝家”所能概括。他們已經拿起一種具有永恒性質的材料―陶瓷加人到主流美術創作中,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展現與價值批判,擺脫了“容器”對自身的束縛。

在國內,應試教育惡棍一般綁架了校園和孩子們的童年。已經很多年,在堂而皇之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下,大約從可以識幾個漢字開始,所有與課本無關的知識,或者說對考試、對排名沒有幫助的東西,幾乎全被大人們視如草芥,“堅壁清野”。孩子們的興趣、情操,更有快樂,被統統打包為童年的奢侈品。最值得崇拜的是成績,尤其是高考成績。但有一項調查,追蹤了1977年到2008年共32年間千餘名‘.高考狀元”的成長,發現其中沒有人後來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或者說很多“狀元”們的表現,大大低於了當初家長、學校‘.直上青雲”的預期……

晚反思,總比不反思好。亡羊補牢,總比尾生抱柱要好。

近些年,教育部部長的位置不好坐,有關素質教育的呼聲頻頻震動朝野。素質教育的首選目標無疑是人文素養與藝術能力,而陶藝正是讓孩子走進自然,感受生命的意義、泥土的芳香,鍛煉動手能力,體驗創造的成功快感、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新的教學內容。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九年製義務全日製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修訂版)》指出:“有條件的學校可增加陶藝的教學內容。”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提出:“各類學校藝術教師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造性組織教學,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拓展藝術教育空間。”此後,許多地方政府要求“一校一品”,即每所學校的藝術教育都要有自身的特色。在眾多的“特色”中,許多學校選擇了陶藝。與美術是個平麵的作品比起來,陶藝是一個立體的東西,可以提高孩子的三維立體思維。而且對於童年來說,大概最天然、也最寶貴的玩具,就是泥土和水了。泥土和水,象征著大地和大海。可以說,大地和大海有多廣闊,陶藝事業就會有多廣闊。

與此同時,社會上的陶藝活動亦處於發展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如雨後森林裏的蘑菇,各地陶吧悄然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在景德鎮,一些家長是孩子讀不好書,就去畫瓷器,從事陶藝不過是提早賺錢的一個有效手段;與此截然相反,在沿海的一些城市,越來越多的70後、80後父母,伴著孩子在陶泥的旋舞與清水的滋潤中度過休假日。在他們的眼裏,如彈鋼琴、撥古箏,玩陶藝也是一個藝術的範兒,能打小培養孩子一種從容、高貴的氣質……

再有,你是否感覺到世界在變,天已經變了―

中國的許多行業正在發生巨大深刻的變化。今天你還習慣了說“MadeinChina”,明天你得改口,因為那個時代已經翻篇了,以後叫“Madeinlnternet”,所有的零部件、采購都在互聯網上完成。“沃爾瑪”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富豪,麵臨醒過來之後如何轉身,正在全球陸續關閉它的諸多超市;“國美”醒來的速度太慢,等它睜開眼睛,倉庫裏一地雞零狗碎,總部裏遍地的悲傷;“蘇寧”在雪崩之前抽出了腳,趕著在做線上線下的互動;“蘋果”“小米”“華為”等手機運營商,可以將手機幾乎白白奉送,但要的是你連續不斷地購買他們的服務……體驗互動與服務性消費,對沒有涵蓋互動體驗、售後服務的行業衝擊是非常大的,傳統的製造業、營銷業、服務業、廣告業、醫療衛生等,都可能被逐一擊破。一旦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來不及變革的企業,必定遭遇前所未有的劫數!

眼下,創新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從一個領域進人另一個領域,其眼花繚亂可能使“肯德基”將變成青少年學習交流中心,銀行等待的區域將出現眾多的書吧、咖啡座,甚至連飛機機艙也成為國際化的社交平台……你不敢跨界,就有人跨過來“打劫”。未來十年,將是一個‘’海盜”嘉年華,各種橫空而出的馬雲、馬化騰,將會像北海道的熊一樣出沒於各個領域。

大約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不是老眼勝似老眼昏花,看不見。第二,扯著白森森的牙花子,看不起。第三,霧裏看花―看不懂。第四,迫在眉睫了―卻來不及。

欣喜的是,在景德鎮有人注意到了這一切,我也發現了有“熊”出沒。

也許這頭“熊”還沒有嗬氣成雲的勢頭,而且路徑並不始自珠山腳下、昌江之濱,本可以放在關於“景漂一族”的下一章裏去寫。但竊以為,因其對於這座城市顯著帶有早春微風之意、林中響箭之聲,我不能不提前說了。此人叫謝衛峰,36歲,景德鎮華萃陶瓷文化傳播公司老總―

我老家是武漢郊區的一個地方,離主城區大概四五十公裏。在我早期的記憶裏,有關讀書的部分就是“借讀費”。家裏同時有三個小孩在一個學校讀書,借讀費並不多,可能就是二三十塊錢,但是家裏收入很少。母親沒有正式工作。有過一二十年軍旅生活的父親老實巴交,在一家小印刷廠做廠長,廠裏效益不好,一個月也就幾十塊錢的收入。家裏幾個小孩同時交學費都很困難。一到開學,我們就像老鷹的陰影下鳥窩裏的雛鳥一樣驚恐不安,害怕老師一點名就是說誰誰借讀費還沒交……

上麵三個姐姐,我老小。二姐中考時,中專分數線比高中的要高。為了讓她早點出來有份工作,家裏把一間老房子給賣了,花3000塊錢給姐姐買了一個中專指標。輪到我中考,考重點高中差了一分。我選擇了武漢衛生學校,學的是醫學影像專業。雖然學校還算不錯,是全國重點的中專,後來被並入江漢大學裏,專業聽起來也非常不錯,但中專三年內心很仿徨、煎熬。一是我屬於早戀的一類學生,嗬嗬。當時的女朋友考入了重點高中,我去讀了中專,在中專又沒有學到多少東西。那時候全民向錢看,連斯文的北京大學都放下矜持,破牆開門店了,中專的學習氛圍已經日趨稀薄。當時我就有做生意的想法。畢業之後,我有個叔叔賣了情麵把我弄進新洲區的一家中醫院。本來進這家醫院要交5萬元讚助費,我有一個校友就花了這麼多錢,但我沒交。

1997年,上了七個多月的班,父親發現了肺癌,才56歲就速然過世了。我當時隻有19歲,老媽給我的感覺就是她日後沒有依靠了,抱著我大哭了一場……原本就想辭職下海。在醫院每一天看到同事們都重複著一樣的生活,上午還忙一點;到了下午,醫生、護士們就坐在一起瞎聊,不是社會八卦,就是家長裏短。我像油一樣摻不進水裏,盼望有一些改變,於是跟家裏說停薪留職。父親死不同意,姐姐們都說我有叛逆之心,將叔叔的老臉當成了一用就丟的擦腳布。父親去世之後,她們說什麼也沒有用了.我就去醫院辦了停薪留職。

領了最後一個月500塊的工資,騎輛自行車就出來了。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就是兩餐稀飯就榨菜,在武漢一家叫“百文”的公司找到一個做酒水銷售的崗位。雖公司經過層層選拔,但我此前一張白紙,沒有任何銷售經驗,人也很靦腆。去酒店送貨,服務員跟我開個玩笑,都會刷啦一下臉紅。因為家裏也不支持,我搬出來住。每個月50塊的房租,雖便宜,但連張床都沒有,得每晚打地鋪。住處往上班的地方騎車要兩個小時,當時還不知道什麼叫霧霆重重,隻飽嚐風吹日曬,雪潑雨澆。每天來回經過長江二橋,望著江麵上那些忙碌的大船小舟,我總勉勵自己:再苦再累也得堅持下去,隻要走下去,我一定能夠找到人生入海口!

賣酒賣了幾個月,覺得應該做層次更高一點的事,我直接去發展經銷商。老板覺得我太年輕,不合適。我一直找他談。當時我業績水平可以排到公司數一數二,後來他同意了,但要求我利用周末的休息時間去談經銷商業務。在黃岡找了一個經銷商,他做其他酒的代理很好。但給他做完經銷活動,卻不結賬給我。其實他有錢,每一天的營業額有二三十萬元,但老是今天拖明天。從他早上開門坐到晚上關門,我在他所在批發市場等了三天,天氣太熱都不敢挪窩去洗澡。旁邊的人看不過去了,都說他,才把錢給了我。印象非常深,那天晚上一直守到9點多鍾,拿到第一批款共12萬元現金,用一個黑顏色的袋子包好。坐了一輛販蔬菜的車,我連夜趕回武漢,到武漢都淩晨三四點了……我是公司裏第一個發展了外地經銷商的業務員。人生的第一站走得還比較順,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和眼界都獲得提升,收入也還行,每月有三四千元。但當時自我認識不足,急著想自己做老板,兩年後就自己創業。

當時流行一種珍珠果米酒,我去湖北孝感找到廠家,拿到了江西代理。 自己有幾萬,借了七八萬,一共投了十幾萬塊錢,等於把前兩年賺的錢全部投了進去。做了不到一年,錢就賠得差不多了,後來靠收尾款過日子。這半年裏我什麼事情都不幹,就是自我反省,每天讀書。後來又回到武漢找工作,進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產品是一種白蛋白多膚,屬於德國的高科技產品。在上海做了九個月的經銷商,再駐連雲港、珠海。前後做了兩年,做到華東區的總代理,感覺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又不安分了。再換一家公司,也是做保健品。見我在江西創過業,公司把我派到江西做省區的銷售經理。南昌福州路上有一個很大的“開心人”藥房,我當時就是它最重要的供貨商,提供好幾十個品種。隨後景德鎮也開了一家平價藥店“百草堂”。作為供貨商,我從此和景德鎮結緣。太太當時待字閨中,是《瓷都晚報》的記者。她要采訪“百草堂”總經理,我和後者的關係不錯,拉我一起去。采訪完了,我就和她聊,聊得比較投機,就打主意要把她追到手。此後,事業的重心就開始往景德鎮轉移了……

(謝太太:當時我的條件很不錯,家裏和閨蜜都認為我找個公務員如甕中捉鱉。我卻一直沒有看上眼的,直到無意中遇到了他。那次采訪隻用了半個小時。總經理走了,我們兩個留在那裏聊了小半天。這一聊,這一生就被他給纏住了。事後有朋友和我爸爸說:你女兒找了個男朋友,是個湖北賣藥的。爸爸馬上就說:完了,完了,這肯定是個江湖騙子!在我眼裏,謝衛鋒是個工作生活都很有激情的人,不墨守成規,思維火苗一樣跳躍。約會時他騎自行車來接我,我注意到,如果路中間有個橘子,他就會壓過去;如果有一隻老鼠倏忽而過,他一定會騎車去追老鼠。一旦成功,他會抬頭和你相視一笑,眼神純真得像個孩子。如果身處一個戰爭年代,以他的性格絕對會去打仗。作為他的老婆,應該讓他去打一仗,哪怕他“壯烈”了都沒關係,否則他一輩子後悔和遺憾,一輩子和你不得結……我想,這就是我要找的人,一個有野心、有激情、有夢想,立誌要做成事的男人。)

在景德鎮,我開起自己的店,做蜂蜜產品,生意不錯,最多的時候開了5家。我二姐學醫之後在一個鄉村衛生院工作了好多年,待遇非常差。不像現在,以前一點福利都沒有。她早幾年回到武漢,開了一個私人診所,我投了一點股份,可謂門庭若市。2006年3月、溫家寶在一次講話裏說到要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我在景德鎮轉了一圈,發現這邊還沒有街道一級的醫院,這是一個空缺.就起意要辦一家醫院。

(筆者:現在社會情緒普遍焦慮、焦灼,其中之一,便是沒錢的急於找錢,有錢的茫然於不知道錢投去哪裏安全。誰都想找短平快的,恨不得早上挖坑動工,下午就能蓋起房子,晚上大家呼杯換盞、酒桌上大把分錢。投資醫院卻肯定是個比較長線的項目,而且,不會是幾十萬元就能解決得了的。從賣蜂蜜產品,又快速轉身到開醫院,除了謝太太,大概謝衛鋒的此種跳躍,一般人承受起來大概得要長三副膽子……)

考慮辦家醫院,從市場角度來講,當時景德鎮的醫院的條件設施都一般,醫生水平相對來說也不高,外麵的私人診所更差,收費與軟硬件不成比例。再就是早年有一個情結:我自己是醫院出來的,如果經營得好,我就是院長啊。是吧!我認為我有這份才,當年就不甘願在一個小小的醫院裏做一個小小的放射科醫生。三位合夥人共投資,我出了好幾十萬。我的設計是,場地寬敞有序,裝修素雅明亮,到處幹幹淨淨,冬夏有空調。 門診等候和躺在輸液椅上還能看電視。藥也便宜,與平價藥房一樣。當時輸液費才收6塊,醫院裏都要12塊。再一個考慮就是建立社區的健康檔案,現在的社區醫療都在搞健康檔案管理。 當時我就在這裏麵發現衍生的價值。有健康信息在手,就可以給社區居民提供靠譜的體檢機構,提供相關醫生、專家的門診、會診,提供掛號預約、手術預約、車子接送等各種服務。現在用流行的詞來說,這也叫大數據。

當時請了二十多個醫生,其中最有名望的一對夫妻已經退休在上海定居。他們都是上海人,其子女都在上海。不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住在哪棟哪號,我就去他們住的小區門口等。見到他們之後,我花了半個小時,跟他們說我打算做成一家什麼樣子的醫院,竭誠希望他們,還有他們以前的老同事一起到我醫院來工作。 當時給他們的待遇是5000塊錢一個月,並不高,但隻上上午班。醫生落實了,一一建起內科、外科、婦科,還有檢驗科室、藥房、掛號收費處等。此前,還要去租房子,跑證件。 當時在景德鎮我不認識人,通過一個中藥師引薦,找到區衛生局的一位副局長,吃了四次飯,把證辦下來了。政府還是很支持的,市衛生局局長和一位副省長都來視察過。當時不管哪裏來參觀學習的,就會往我這裏帶,還給公辦的社區醫療做培訓。我們這家醫院成了景德鎮最大的社區衛生服務站。

(謝太太:咱家的錢不歸我管,嗬嗬。不過,這好幾十萬投下去,他告訴了我。我沒有異議。我覺得他還年輕,可以闖一下,就是失敗了還有未來,我們還輸得起。當時,我正生孩子,破腹產。出院的第二天,他就開始沒日沒夜地跑人民醫療事業,很少在家裏。回來還很興奮地睡不著,一定要跟我聊天,目光亮晶晶的,滿是醫院的燦爛前景……很快,壓力太大,他內分泌失調,一洗澡,頭發掉一把,最後頭發都掉光了。我勸他去治療,他根本就不管:有徐帆挽著,馮小剛同誌會介意臉上的白疲風嗎?有你這樣好的老婆在身邊,我還在乎別人作何觀感?到現在,他還是頂著碩大的一個光頭,像顆小衛星一樣飄進飄出。)

結果卻出人意料,前麵一年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每個月都虧,虧得多的時候一個月虧七八萬。消費者有一個認知的過程,不可能說因為這個地方看病便宜他就馬上來。要把醫院的人心搞齊、隊伍磨合好建設好,也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事情。一年半之後,醫院的財務報表上首次有了兩萬塊的盈餘,我卻選擇退出了自己的股份,主要原因是和另外一個景德鎮本地股東的矛盾。我不希望股東間的矛盾影響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運營,不希望跟隨我一同創業的員工們失望,更不打算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無休止的紛爭中消耗掉。考慮一周後,我選擇了放棄。這等於一年半裏我忙得昏天黑地,沒領一分錢工資,隻過了一把做院長的癮……

之後又開始找項目,當時考慮過做瓷器、茶具。2008年的時候在景德鎮大規模做茶具的還不多。我特地去“誠德軒”看了。這回考察比較充分,結論是我做不了這個事情。一是陶瓷工藝很深奧,我卻是個門外漢;二是在手工業為主的行業裏,嘴巴上長了胡子的,幾乎個個都是師傅,心裏都是老大。如果不能善於駕馭他們,品質和產量很難有保證。我當時就非常佩服“誠德軒”的蘇總,他處理各種關係能夠和他的產品品質一樣好。但是我不行,又不想做很便宜很低端的東西,於是就放棄了,找到現在這個陶藝教育的項目。

2008年底,開始到處考察,往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跑,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漸漸形成基本的概念。也是緣分,碰巧景德鎮教育局這時下發一筆錢,要求景德鎮市的五所省級示範幼兒園將陶藝教育列入平時的課程中做試點教學,我們全權承擔下此項試點教學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陶藝課基本在景德鎮所有的大中型幼兒園開起來,人數最多的時候有2000多個孩子。接著,在周邊的上饒、鷹潭等地開始弄,2011年做省外拓展試點,重在摸索市場經驗,看看陶藝教育這塊到底如何去經營。2012年初,才開始正式對外擴展。起初一個階段,我說要做全國最大的少兒陶藝教育基地,沒有人相信我。公司條件差,工作強度大,當時五個員工全都跑了。外麵也如此,陶藝教育首先得解決怎麼上課,用什麼文本上課的問題。景德鎮雖說是“千年瓷都”,但這方麵是個空白,隻有走出去,可走出去你是老幾,憑什麼別人要相信你?隻能先上網查相關論文,覺得有寫得比較好的,我就打電話去聯係。開始兩口子一起跑,後來跑不開了,分開跑。去的時候帶上瓷器,一般是茶具,去拜訪。第一次登門,別人出於禮節多與我們寒暄,也就是打“太極”。那就隔個把月再去拜訪,不玩“太極”了,慢慢對我們有一些認知。然後我們出錢,2012年8月,請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從事美術教育、陶藝教育的優秀教師、專家來景德鎮,進行一次廣泛交流與研討。他們發現我們看重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真是想把國內陶藝教育這塊做大。他們的態度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然後各自介紹了更多的業內人士,這樣就把局麵打開了。

此前國內陶藝界分區而治,各個區塊都有。區塊間沒有交流,都認為自己的最好,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平台。我們著力將各個地方好的東西都吸納過來,整合各種優質資源,並組成教學顧問團,建立自己的課程體係和課程標準。顧問團裏人才濟濟:陳雲龍老師,開始他教美術,後來轉型做陶藝教育,義務做了12年。通過他的推廣,義烏130多所小學中的70多所開設了陶藝課。梁梅芳老師,江蘇省揚州市江都育才幼兒園副園長、高級教師,省級課題主持人,《陶趣》《陶藝》特色教材主編,陶藝錄像課得過全國二等獎,相關論文得過全國一等獎,陶藝作品得過全國一等獎。侯燕萍,廣州美院陶瓷專業研究生畢業,1998年在廣州市聾人學校開設陶藝課程,建立陶藝陳列室、陶藝製作室,教學、科研成果屢屢獲獎。還有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碩導張情靖,她在陶瓷材料的可塑造性方麵有突出的成績與心得,是景德鎮最講究設計感的陶藝家。其作品版圖擴張到眾多國際一流的五星級酒店,如東京的“香格裏拉”、上海的“麗思卡爾頓”與“喜來登”、廣州的“喜來登”等……

除了應邀外出培訓,我們自己每個月都會辦一到兩期的培訓班,對象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陶藝教師。過去,少兒陶藝教育的概念很模糊,沒有完整的課程體係,學生和家長在上完一節課之後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學什麼。在一些老師的觀念中,陶藝就是泥塑,或者說捏一些小動物就是陶藝。其實陶藝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泥巴的語言,不管是從成形上、燒製上、裝飾上,都與泥塑有很大的區別。另外還有師資力量的薄弱,大部分陶藝老師都是美術老師轉型到陶藝上來,陶藝知識與技術所知很少,沒有辦法呈現這門課的維度深度及其精彩紛呈。我們的培訓就是要傳遞更多的知識給他們,讓大家知道原來陶藝不但可以捏,還可以畫,不同的瓷料、色料、釉料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在有趣的造型外,更強化陶藝特殊的語言和構築方式。每期會有幾十個老師參加這種培訓。現在國內從事少兒陶藝教育的,基本上都知道我們公司。我們還有很多個美術教育者的00群,大概有七八十個吧,公司有專人在管理,群裏有三到四萬個老師。如果我們做個什麼活動,在群裏發個通知,所有的老師就知道了,有需要的話他們就會過來……

(筆者:做服務已經是高人一籌,做教材更是誌存高遠。教材將會深刻地影響到進入該行業的標準,決定著這個行業誰將擁有重要的話語權。在公司,小趙老師給我做了課程介紹,其中獷水滴”原理的運用》一課的pp丁,特別引起了我的興趣。水滴,是自然界裏最常見的現象,在陶藝製作如施釉施彩中也時時發生。在廣州市海珠區科技協會的協助下,他們的教案貼近童心,設計得如此精心、雅趣。老師們拿著這個教案就可以上課。)

教學目的:讓學生利用簡易、有趣的技法畫出漂亮的作品,並激發學生對生活常見小事的觀察、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水滴落下高度對畫麵有什麼影響。

教學難點:後期畫麵的創作、想象。

教學教具:素坯盤、釉下彩顏料、調色盤、釉下

彩畫筆、水、刻針、海綿等。

導入

·實驗觀察導入

相同大小的水滴,從間隔10cm、3Ocm、50cm,不同高處落下,產生的水花有什麼不一樣?

·實驗結果:距離越高,落下的水花越大,越明顯。可是你知道為什麼嗎?

·水滴落下的時候它是帶有能量的, 離得越高,下落過程中積攢能量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力量。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我們捶打牆壁,我們的手也會痛,當水滴落入地麵時,地麵也會“反擊”。水滴的力量越強,地麵的反擊也會更強。所以距離越高,落下的水花就越大。你記住了嗎?

生活中的“水滴”現象

·1.冰雹很小,但因為它是從高空落下,積攢了很多能量,所以落在我們身上會很痛,因為我們會“回擊”,所以它會彈開來。

·2一個裝滿垃圾的袋子,我們從10cm處落下,沒有太大反應;但從樓上扔下,就會變得有力量,落到地上時,垃圾就會散落一地。

·所以小朋友要記住,不要隨意從高處往下扔物品,也要用你學習的知識勸誡其他人的類似行為。

·通過老師講解我們知道了原來一個小小的水花蘊含著這麼多的知識,其實不起眼的小水滴還能幫我們畫出漂亮的作品呢。

我將華萃公司定義為國內首家可以提供陶藝教學全套支持服務體係的專業機構,具有國內首家陶藝教育文化品牌―功夫小瓷。

在這個品牌下,首先提供教學、培訓。教學不僅在課堂,還設有學員自己動手的培訓中心。中心在創意集市後邊,麵積有500平方米。許多學員在這裏完成了 自己的處女作。作品雖然帶走了,但照片都存在“功夫小瓷”的QO群裏,供更多的人觀摩、研究、創新。中心還向社會開放,來的人形形色色。有家長領著來的三四歲的孩子, 一般比較喜歡做動漫的卡通人物。少男少女常常做小文具、小飾物或節日的小禮品。情侶們做杯子的比較多,有“做杯子,一輩子”的寓意。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也來,喜歡做碗盤、勺子。這類物件簡單卻實用,而且以後自己的孫子輩還可以接著用……做得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可以做完;做得慢,可以做一天,甚至第二天再來。成坯幹後要滿一爐再燒,一般得等兩天。東西燒好後,工作人員會打電話通知客戶。如果在外地,可以郵寄過去。費用視不同的材料、器型而定,彩泥和白泥的價錢不一樣,而且有大小套裝。茶壺100多元,做盤子隻要50多元,看你選擇。人們在享受玩瓷的過程裏,獲得清靜、快樂與成就感外,還因為這傾注了 自己才思與情感的作品,放在家裏或是送給朋友,都有某種紀念意義。

培訓中心還有很多陶院大學生駐場。他們是一些要做畢業創作的學生,沒有材料、場地,這裏就為他們提供一個平台。隻要有學生證、教師證,價格很優惠。場地和設備的使用費上,學生一周150元,老師一周200元。材料費用另計,可以自己帶來,實在有困難者可以免費。培訓中心平時挺幽靜,適合駐場學生和中老年人。一到周末,中心儼然成了孩子和年輕人的大本營,成了這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