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然而,就是這一把小火卻在那一年的經濟滑坡的陰雲愁霧中顯得格外地醒目和耀眼。還沒等馬勝利回到石家莊,香港的許多報紙就已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刊登這一“火爆新聞”,更有甚者,甚至把標題做成:火“燒”馬勝利!頗有些駭人聽聞。新華社也以通稿的形式詳細播發了這件事,國內50多家報刊競相轉載。那是一個政治上也相當敏感的時期。輿論的泛濫恣肆,致使國內外許多的商家與客戶也給予了成立還不到一年的“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以極大的關注,驚慌之中,不少的合作便紛紛中斷了。經後來統計,990年整個企業集團的出口合同幾乎成了一片空白。真可謂禍不單行。從此,產品開始大量地積壓,集團所屬的l00多家企業也大都再次陷入困頓。不久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各承包廠與客戶問糾纏不清的經濟糾紛,賬麵上的赤字是302萬元。而這一切來得之突然,竟讓馬勝利連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302萬,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字,卻把馬勝利送上了他從來就沒有想過的被告席上。由此,銀行也先後幾次凍結造紙廠的資金。本來是一條鋪滿鮮花的路,然而,沒想到路的盡頭卻是懸崖!就在那個冬季,那場凜冽的寒風中,懸掛於造紙廠大門上寫著“廠長馬勝利”的那塊長8米,寬2米的金字招牌被取了下來--曾經在全國轟動一時的“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最終宣告解體。事後,馬勝利自己也總結出了“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倒台的原因,那就是:攤子鋪得太大,上馬太草率。正好,那一年馬勝利的承包合同期滿。按常規是應該“換馬”的時候。沒想到他的威望卻並未隨著集團的解體而下降,全廠上千號人竟沒有一人站出來與他競爭,職工們仍然把信任的目光投給了他。雖說是馬勝利敗走麥城,但職工們人心不散,這情景使熱淚盈眶的馬勝利重新站在了全廠職工們的麵前:“集團解體了,但造紙廠還在,隻要造紙廠存在一天,我馬勝利就不會倒下!”馬勝利說得很自信、很沉穩,但也很悲壯。同時,他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大家的信任來自於何處,而這兩個字又將是何等的沉重。馬勝利有4個女兒,但即使是在造紙廠效益最好的時候,他沒有安排一個在造紙廠上班,全在其它的一般工廠裏做工。老二在無線電廠的幼兒園當教師,廠裏連續三年不景氣,最近又不得不停工待業在家。無奈之下,她找回娘家來,請求馬勝利給調動一下。然而.馬勝利卻隻是聽了聽,再也沒有去理會。至今,老伴仍然還怨聲不斷。前些年,市場上家電正緊俏時,兄弟單位送來了兩張冰箱優惠券。當時,馬勝利出差在外,有關人員眼見著優惠券期限將近,就自作主張給了他家一張。馬勝利回來後,立即讓女兒把冰箱給退了回去,並說:“你們都記著,工廠不是咱的家,是全體工人們的家,我們一分錢的光都不能沾。”幾年來,馬勝利曾給廠裏建了兩幢職工宿舍樓,然而,在所有的廠領導中,唯獨他一家至今仍然還住在那一大-IJ,兩間早已年久失修的平房裏。為官一任,兩袖清風。--這是職工們給他的讚譽。99年的頭幾個月裏,造紙廠仍然在虧損的旋渦裏掙紮。與造紙廠北鄰的化工一廠因身負巨額貸款而又無力償還,不得不關門停業。馬勝利每次路過那座廠房,總覺得死神就在身邊,每次都覺得那是警鍾在響。華山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拚!在全國造紙行業80%以上不景氣的情況下,全廠上下齊心協力內找潛力,外找差距,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開發鞏固拳頭產品。為了使壓庫的產品盡快變成可以流動的資金,馬勝利又專門成立銷售二科,並親自掛帥,挑選一批精英搞銷售。苦幹一年下來,造紙廠扭虧為盈創利稅00萬元,全廠職工也先後浮動一級工資。992年初的全廠職代會上,與會代表對廠裏的領導幹部進行了民主評議,馬勝利的結果是:68票稱職,2票基本稱職,2人棄權,他的聲譽仍然高於全廠幹部。然而,天機已失,時不再來。這也就成了馬勝利在自己事業的頂峰寫下的最後一筆輝煌。989年,石家莊造紙廠意外發生一場火災,年底微有盈利28萬元,隻能算是盈虧持平;990年,市場形勢逆轉,原材料漲價,致使年終虧損302萬;99年,造紙廠依靠省市貸款和國家政策的扶持,資金開始有所周轉,危機稍有轉換,年底上交國家利稅l02萬元;992年,全廠上下齊心協力,希圖進一步走出低穀重見陽光,無奈資金欠缺,周轉再一次成了問題,僅盈利06萬元。06萬元,看似一個不小的數字,但比起馬勝利承包初期5年的經濟效益,他簡直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想當初,他從984年4月承包市造紙廠,當年就使全廠的利潤由虧損幾十萬變為盈利l40萬,之後的5年裏,共創利潤43萬,等於重新賺回了一個造紙廠。而今天,西風東漸,他不能沒有末路之歎。馬勝利失利的原委大概不是一句話就能概括的。就他的“馬承包”風格和魄力來說,他在990年實際上已經走在了國內企業界的前頭。他是最早實施企業“聯合重組”的。雖然這種聯合和重組是一種簡單的組合,是以承包為主要聯結手段,但他畢竟代表了馬勝利作為改革家的進取意向。倘若馬勝利再往前走一步,或許就不會有以後的失敗。馬勝利聯結了l00多家造紙企業,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組成了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造紙集團。按說,這樣一個兵強馬壯的企業,不可能被一場小小火災或是幾張報紙摧毀,但事實卻正是如此。“馬家軍”太不堪一擊了,它的贏弱和脆弱令人吃驚。當初馬勝利出山時,萬旗舞動,眾望所歸,國有企業對他都抱有極大的希望,祝福他能一馬當先,帶領企業通過經濟雷區,樹立一個國有企業的改革樣板。但馬勝利卻出師未捷,僅僅一個回合,“馬家軍”就被市場經濟的浪頭打翻在地,讓人嗟歎不已。回望馬氏集團,它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結構和布局問題。首先,馬勝利到處收集“散兵遊勇”,一些企業,特別是縣市以下的弱勢企業,早已喪失了競爭能力,它們如涸水之魚,早應該“關停並轉”、實施破產。但這些企業一聽說馬勝利成立了造紙企業集團,立時從四麵八方湧來,或乞哀告憐,或聲俱淚下,或言之鑿鑿,附而庸之,而馬勝利也就毫不考察,拍著胸脯慨而允之。企業不成了企業,倒很像是拉杆子,隻要馬勝利的大旗一豎,呼啦啦大旗下就聚攏來許多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前來攀親的企業大都是在競爭中露出敗相的落魄者。它們經濟上入不敷出,設備陳舊,技術落後,且人浮於事,包袱沉重。它們投奔馬勝利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許多人甚至並不真關心企業的生死存亡,他們就是來撈一把,攀上馬勝利這個富親戚,就是為了沾光。馬勝利成了馬大哈。他似乎完全不考慮自己的真實處境,竟成了包打天下的“二杆子”式的人物。實際上,馬勝利所在的造紙廠,本身就存在著國有企業的痼疾。他雖然承包成功,但隻是小勝,要想使自己的企業徹底擺脫虧損,直上雲霄,還要走相當長的路。改革以來,國有企業如何走出困境,一直是人們最最關注的大問題。截至到l995年底,全部國有獨立核算工業的企業個數雖達87905家,但企業平均擁有的資產總額僅0.54億元,國家資本僅0.2億元,銷售收入僅0.30億元。這種狀況嚴重損害了現有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這些企業技術水平低,設備和產品老化,資金不足,負債麵大,冗員過多。諸多問題尤如深深的泥潭將國有企業陷在其中,難以自拔。這種局麵既影響國有企業的成長,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力,又影響企業的體製轉換。馬勝利所在的造紙廠曾是個虧損單位,連續3年虧損,就在企業瀕臨倒閉之時,馬勝利挺身而出,宣布承包造紙廠,並提出要把當年l7萬元的利潤指標改為70萬元。馬勝利一炮打響,當年創下l40萬元利潤。然而,承包不是萬能之神,不是絕對的靈丹妙藥。企業內部的深層結構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和深化。但是馬勝利卻急急忙忙豎起大旗,收編起被改革風浪打得七零八落的“散兵遊勇”來。他最後在要求承包的800多家企業中發展了l00多家企業。他辦起了“廠長速成培訓班”,將自己的承包秘訣一一授給學員們,待學成後又火速派遣至四麵八方。但是,馬勝利並沒有觸動企業的核心部位。比如產權歸屬,資產存量凝滯,資金嚴重短缺,規模化發展等等,他都沒有真正觸及。但是,任何國有企業也不可能繞過這些潛在的威脅。這些威脅決不會自動消除,它們會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上重重設伏,狙擊企業的成長壯大。比如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中國堅持執行公有製的國策,公有製的基礎堅如磐石。但是一個現象正在模糊人們的這種認知層麵。搞好國企重要的一條就是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對國有企業實旋戰略性的改組。但是,隻要涉及到資產流動和重組國有經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產權問題。這是一大禁區。社會主義以公有製為原則,產權絕不允許流動和變移。但呆滯和僵硬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誰都清楚,資產隻有流動和利用才能創造價值,不流動是創造不了價值的。馬勝利並沒有解決好企業資金短缺等問題。而要解決好,很重要的就是應該正視中國已經進入了非國有經濟的現實。國有企業的流動觸覺不僅是企業和企業之間進行接觸,還應該深入到民間經濟的層麵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引用世界銀行的估計說,978年,在中國國民總儲蓄中,居民儲蓄僅占3.4%,政府儲蓄占43.4%,企業儲蓄占53.2%。那個時代,96.6%的社會總儲蓄來自國有部門。然而當今國民儲蓄結構已變為:居民儲蓄占83%,政府儲蓄占3%,企業儲蓄占4%,國有企業估計不到7%。由此可見,國家部門的社會總儲蓄僅有0%。因此,馬勝利應該敏銳地推進企業經營機製的轉變,將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並使之多樣化,甚至去進行產權流動的嚐試,把國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走出一條新鮮而充滿活力的改革之路。然而,馬勝利卻沒有這樣去嚐試。他隻是到處背包袱,別人背不起來的,他靠自己堅硬的膀子扛在肩上。但中國的劣弱企業實在太多太多了,他終於力量有限,終於被累趴下了。“馬承包”不是救世主,他的承包計謀,隻能頂用一兩年、三五年。他終於失敗了。僅僅一把“火”就把他燒了。但他畢竟還是長,他還得苦苦地硬撐著有千餘名職工的石家莊市造紙廠。993年2月3日,《燕趙晚報》把一篇記者即興采寫的新聞排上了當天報紙的頭版頭條,題目是:《“馬承包”賣紙又造“吃。。。”勝利元宵“大走俏》。一時間,這消息便在百多萬人M的石家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最有興味的一個話題。誰也沒有想到,當年的改革英雄怎麼會做起賣元宵這種小生意來。”勝利餐廳“就開在造紙廠大門的一角,麵對著人流如梭的北道叉立交橋。馬勝利希望第三產業能使他的造紙廠走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