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肥胖症的研究涉及生理、生化、內分泌、代謝、營養學等多種學科,其中關係最為密切的還是營養代謝問題,因此,飲食因素對於肥胖症的發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據報道,很多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由於過量喂食而肥胖。Brook等人曾對54名肥胖兒童和25名肥胖成人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發現脂肪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裏隨著體重的增加而逐漸積累,所以一周歲的肥胖嬰兒脂肪細胞數目較多,而且不會因節食、禁食而減少。因此,肥胖嬰兒因有較多的脂肪細胞,易於充滿脂肪,導致成年之後較易肥胖。有研究顯示,肥胖嬰兒約80%將繼續發展成為肥胖成人。羅麗等人對鞍山市兒童肥胖症發生率的調查結果表明,肥胖發生年齡在1歲以內者最多,為38.5%。可見,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若飲食過量,即對肥胖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幼鼠實驗也表明,食物中過多的熱量可使機體內形成過多的脂肪細胞,導致肥胖。
動物實驗顯示,每日兩次進食的動物較自由進食的動物體重增加明顯,其小腸對食物中糖、脂肪的吸收加快,糖合成量增加,脂肪合成量也增多。有人曾對每日攝食次數對人體肥胖的影響作過研究,發現每日攝食次數在5次以上的人群中肥胖症的發生率顯著低於每日攝食次數在3次以下的人群,而且高膽固醇、糖耐量障礙的發生率也明顯下降,表示飲食的間隔對肥胖症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如果為了達到減肥的目的,減少和限製早餐和午餐的飲食數量,僅在晚餐時正常進食,結果往往失敗。
在食物的攝入中,以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過多對肥胖症產生的影響最大。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分解也較完全,攝入量也較大,且碳水化合物能夠促使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又可促進脂肪的合成。再者,碳水化合物有低飽食感,易引起食欲,增加進食,使體重上升。食物中脂肪含量過高是肥胖症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脂肪雖易引起飽腹感,但實際上,有些人在感到飽腹之前就已經攝入了過多的脂肪,超出了機體所需要的熱量。動物實驗顯示,改變動物飼料的組成可誘發大鼠和小鼠發生飲食性肥胖。Lemonnier等用高脂飼料喂養小鼠1年,可使小鼠發生肥胖;而Oscai用高脂飼料喂養大鼠15個月也可使大鼠發生肥胖。
包斌等人曾對武漢市三所不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小學的學生進行了肥胖兒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與肥胖最為有關的營養因素還是熱能和碳水化合物。
總之,飲食的合理與否對肥胖症有著很大的影響,既要考慮營養的全麵性和各營養素之間的均衡性,也要考慮熱量的收支平衡問題,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的習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