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藝固然令人欣喜,但這才藝倘進入“商業秀”便變了味,其後是“泛成人化”現象。據說在美國,兒童選美已成為一個價值50億美元的產業!中國父母也不甘落後,望子成龍,造“星”心切——曾在朋友婚宴上見過一個表演拉丁舞的孩子,大約八九歲,被父母常帶著趕場,為一些類似活動助演。
老實說,看那孩子在台上表演,沒覺出舞技多精湛,反倒令人隱憂他的成長生態。一個過早進入成人世界與語境中的孩子,其童心、童趣難免會遭到侵損,而那正是最寶貴的啊!童年之後,他有太長時間可用來老練,而稚氣(包含著神性)就如一閃而逝的露水:晶瑩,短暫。
第一個春節
2月17日除夕,你來人世後第一個春節,窗外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從前年節聞此聲,愈覺天地空惘。此時,隻是寧靜,安好,之前每逢年節感受到的情緒“落差”無存:即使年節過完,日子仍可期待,你正日益成長。
節前和你爸帶你去商場買新衣,“米奇”黃毛衣,藍色小棉襖,你穿上,小臉越發有喜氣和新意。
和朋友一塊吃飯,他誇你“長得很雄壯,睡著的樣子像將軍。”
另一友來看你,是眼鏡男,你一把準確摘下人家眼鏡。這位朋友誇你有靈氣,“看人像能看見人心裏”,嗬,你的樣子,或說目光,的確有幾分老成,是否因媽媽多慮,你才這樣看來老作沉思狀呢?
你百日時,姨為你拍的一組照片我很喜歡,你靠著白色沙發,著綠色毛巾衫,照片有動有靜。安靜時的你,眼內脈脈有情,完全不似一個三個多月小娃娃的眼神。笑起來,手足蹈之,憨如小熊。
我與你形影不離。下班每走到單元樓下,腳步總不由快起來,更快起來,想早一秒見到你!你在之處就是世上最溫存所在。與其說,你需要我,不如說,我需要你。愛,說來不過就是彼此需要。當我覺得被你需要,我會有明確的存在感——而我,平素是個存在感模糊的人。“我”生活在“我”中,又更常遊離於“我”之外,這個“我”的形態常隨外界、情緒等波動,現在,你似錨,讓“母親”這身份在我體內恒定下來。
委屈
才三月底,長沙最高氣溫竟已達34度!上海也有二十幾度,一件T恤即可。氣候混亂至此,真讓人擔心某天終會出什麼亂子。
你這幾日晚上有些鬧,有時一鍾頭就得起來安撫一次。夠嗆!是長牙引起的不適? 你下麵兩顆小牙已破土,據說有的孩子出牙會發燒。
我仍然忙,趕散文書稿《藍》,總是遇到瓶頸——事實上,寫作永遠會有新瓶頸,正是在阻力與自我懷疑的螺旋式盤旋中,筆力得以提升。
此時,你正睡著,肚皮微微起伏,小心髒在肚皮下運行得有條不紊。忽然,你哭起來,那麼深遠悠長的委屈!傷心不已,像蒙受巨大欺侮,我心一下提起,你夢到了什麼?你的哭聲瞬間扯痛我的心。.
“小喇叭”後遺症
一隻玩具小喇叭,在吹響前,我不知道有那麼大聲。我拿起,對著坐在餐椅上的你吹了聲,“嗚”一聲巨響,把你和我都嚇一大跳!以至造成“喇叭後遺症”——次日,我拿著喇叭作佯吹狀,沒想到坐在餐椅上的你一下舉起小手捂住耳朵!
外公演示一次。同樣,你一看他作勢要吹喇叭,趕緊舉起小手捂著耳朵。你已有了心理防禦機製,對於可能的危險及傷害,知道要保護自己了!
孩子對於事物的敏感超出成人想像。這是你九個月大,你用小手捂住耳朵,避免那聲囂音。而對更粗暴的囂音與傷害呢,孩子自然也會記取,那不是他們用小手捂住耳朵便能抵擋……
記得一個畫麵:夏夜,一間公用大陽台。搖籃中,姐姐搖我,大約是搖猛了點,搖籃側傾,即將翻倒。那是我大約一歲多?記憶中搖籃將傾的驚恐如此深刻!我因此相信記憶的“穿越”,它可以始自意識尚混沌期,便藉身體的本能記取。
——世上的父母,請對孩子再溫和耐心一點,在他們幼弱時,世界正在孩子心中憑借父母建立起最初也最持久的印象。
“哺乳動物”
衣服常奶漬斑斑,未婚女友笑我真成了“哺乳動物”!是啊,有了孩子,一切真的“回到事物本身”,回到最亙古的女性天職。
打奶,喂奶,仍是生活主要構成。你的小嘴吮吸間,從媽媽身體最直接地汲取養分.每聽到你喉間小小的滿足的吞咽聲,覺得無比幸福!
母乳喂養是公認最科學的喂養方式。“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任何奶粉或替代品都不及母乳與嬰兒間的契合。
需要與給予間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恒溫新鮮,方便易攜,據說吸吮母乳甚至還能增進嬰兒臉部形狀的完美。
除了營養成分的適合,它是媽媽與孩子間最溫柔的身體聯接。
我仍胖,奶水卻日益稀薄,不用刻意斷,也會自行消失一樣。你躺在媽媽懷裏吮吸的日子就要一去不返了,媽媽雖還可抱你,但那種吮吸的聯係永遠不複。
有一天,你會長成個媽媽再也沒法橫抱的男孩。
意 外
外婆給你洗臉,擦背,擦完把你擱床上轉身去洗毛巾。她在這一刹忘記你對“懸崖”的自控能力。才幾秒,發生悲摧一幕,“砰”一大聲,你摔至床下!
我衝過去,你嚎啕不已。外公責備外婆太不小心!這是你出生後頭回摔這麼重!你臉朝下,紮實地親吻了地板。
我抱著蕩了好一會還在哭,後漸漸睡著。抱你進臥室,想安置你睡——忽然,你鼻子一側流出血來!我一下嚇懵!叫爸媽過來,我嚇哭,怕你腦出血之類,想去醫院,可這麼晚,又是周六,檢查也不好做。爸說觀察下看,分析應是鼻子摔到,估計是鼻子單純性出血。
上網查,通常一米內高度絕不至於摔得顱內出血,如是,會有臉色蒼白,抽搐等症狀,估計應沒什麼事。並且,“90%的人類在嬰兒階段都有從床上掉下來的經曆。”
次日早,你酣睡,外公外婆卻一晚沒睡好,後聽外公說昨夜特意泡了濃茶,怕有情況。
你醒後,活蹦亂跳。外公不放心,測了下你的智商,考了下你平素會的技能,比如會不會開關客廳的落地燈。經測試,智商似未受到影響。大鬆口氣!
今後人生的磕碰還多,寶,祝你提高耐受力!
基因
?
媽媽此刻在上班,很想寶,你在做什麼呢?早上你醒得早,八點多喝了外公做的豆漿,依在媽媽懷裏,溫暖的小身子。你現在動輒就哭,像個小女孩。麥姐姐欺負了,或不給你想要的東西,就哭,特傷心,哭第一聲要隔好一會才發第二聲,可見其間的情感醞釀與傷心有多充分!
你現在體態雖肥嘟嘟的,但爬功一流。爬到在客廳電視機櫃的台階上,又爬下來,用小手先探到地麵,頭和身子先下,胖屁股尾隨而下,相當靈活。一下沒見你,外婆就在外頭叫——寶又爬到樓梯中腰了!
5月21日晚開始,你從爬兩三級樓梯一下變為箭步如飛,嗖嗖地,直取樓梯頂端!中間還有個拐彎。男孩天性在你身上開始跡象活躍!
(之後有次看父親為我記的成長記錄,“蔚文很有股蠻勁,在會爬不會走的時候,把她放到梯子上,竟能一級級往上爬,會走了更不得了,乘人不注意就上梯子,真是太危險了!”——嗬,看來你這股子無知無畏勁還係遺傳啊!)
周末報了個旅遊論壇自駕遊的活動,去崇明島。隊中有若幹對老夫妻,五六十歲,兒女大了,遂常結伴出來耍,好生快活!倒是我,在團隊中很“隔”,像名假扮的遊客。
會玩愛享受,這是上海人“特色”,有時與經濟條件還不全有關,包括老人。而我覺得父母太有“老”的架勢了,甚至還沒開始老時就扮老了,後來真老了,愈發因為老,所以老。呆著不愛動,錢不舍得花。他們不習慣對自己好,希望兒女對他們好——這好呢,也是更多滿足口頭好,兒女真要為他們花費,如帶他們旅遊,他們又找各種理由推拒。
兒女對他們好固然應該,可最要緊的,我想他們應學會對自己好!就像團中那幾對老夫妻,完全本著“生命自主”之精神,不假以他人,自給自足地好。
?
決定命運的兩樣
昨晚和朋友Z,還有多年前認識的一位作者鬱平晚飯。
飯後與鬱平同路,車上她說到她的公司(她辦了個教日本人說中文的語言學校)有不少漂亮姑娘,但都沒找對象,姑娘們反應如今男人(多八零後獨生子女)多自私,沒責任感,鬱平說,她不要兒子成為個自私男人。
鬱平兒子十歲,她說帶他去吃“肯德基”,櫃台,有個和她兒子差不多大的胖男孩點了堆東西後就離開,留她媽在後頭替他端盤子。鬱平兒子買了東西,很自然地把自己和媽媽的放托盤裏端著,問,我們坐樓上還是樓下?
你是男人你決定!鬱平答。
我覺得樓上比較好。兒子說。
吃完,鬱平要求兒子收拾好桌麵(其他桌皆一桌狼藉,等服務生來收拾),她覺得這是禮貌。
很小的一件事,折射出若幹東西:孩子的責任感\自信\教養。鬱平和先生曾在日本留學,先生現執教複旦大學,鬱自己還在華東師大心理谘詢中心兼心理師,兒子現在英、日語都學,但鬱平說,成績不重要,決定一個孩子命運的,隻有性格和習慣,再沒有第三樣!她還說,一個媽媽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是給他陽光的世界觀。
別做“犧牲控”
?
聽王士民先生的一節賞識教育課。我是在賞識教育嚴重缺失的環境下長大,或者說,我這一代及往上,多在賞識教育缺失的環境下長大——對傳統中國的父母來說,似乎誇孩子,肯定孩子是件丟臉且有風險的事兒,他們覺得惟有把孩子貶低到塵土裏爾後才能開出花來,盡管事實上,許多沒開出花卻成了陰影一部分。
回看王士民先生博客,有一文有關日常中父母們易犯的言行錯誤,其中印象頗深的一點是“父母愛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形象在日常中真眼熟嗬!不少父母是“犧牲控”,愛把人生裏的諸種不如意及挫敗歸結於孩子頭上,“都是因為你,我才放棄了什麼什麼”,“要不是有了你,我的事業會如何如何……”作為要為他們各種犧牲負責的孩子,要承擔起這份“情債”真是可怕的事兒!
孩子在扮演“犧牲者”父母麵前,會壓抑、不安甚至扭曲,生活對他們來說不是“有贈”而是“還債”。一個長期背負債務壓力的孩子,怎可能發展健康心智?
?
“美德”背後
今早帶你下樓玩,你在地上撿了塊小石頭,攫在手裏,一個比你大半歲的男孩見了,去搶,我說,“給哥哥玩下”,你很聽話,伸出小手,那男孩從你手上拿了,發現是石頭,覺得無甚稀奇,立馬扔了。你又撿起,那男孩見了又要來拿——這一幕,我後來上班路上想起,心裏不知為何有些難受,想起你將一塊小石頭那麼好奇握在小手中的樣子,心裏有點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