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瞬,天人兩隔!
遺憾你沒和奶奶多待幾年,她的達觀與寬厚,於你本是極好教益。她對世間萬物皆友善,從未聽她怨責誰,即使被人負,那人也有他不得已的理由。這些理由,當事者自己未必想到,但奶奶會替人家想到。
奶奶幾年前慢性腎炎轉成尿毒症,做了換腎手術,身體一直虛弱。麵龐常浮腫,耽於床榻。因病忌口,所食之物缺油少鹽——那些身體的禁忌與磨折非我們這些健康者可想象,然而她比誰都活得有興頭。隻要起得了身,她操持家務,編織縫紉。你和麥姐的若幹件毛衣都是奶奶病後編織的。她與親朋鄰裏無不和睦,即使是鍾點工,她也視同家人,常常留飯,兼送東西。她信佛,卻非嚴格的佛教徒,不茹素,不誦經,但行事待人一心向善——我以為,這即是"信"的要義,宗教情懷不隻是宗教儀式才可體驗。
她與你相處時間雖少,對你由衷喜愛。你大了後,奶奶對你應是照片上一幀遙遠影像,希望你能秉承奶奶的性格,樂天,包容,再糟糕的處境也不能奈你何!
昏迷前,奶奶最後一句話是讓人給她換上件平素穿的紅格子襯衫。“棉的,舒服”,她說。穿著這件棉襯衣,她在秋天的拂曉走了。她這一生,也像棉布,熨貼了來世間一場所有的得遇者。
入園
這陣子你在“幼兒園試讀”期。我每月去上海雜誌社上一周班,你第一次去幼兒園(2月10日),是爸爸帶去的,家近旁的私立“育新幼兒園”,設施較簡,想著過渡一下,讓你先適應幼兒園生活,但你反應巨大,因第一次離開家,完全置身一個陌生環境,不安與懼怕感不知在你心裏激起如何反應?你做夢都哭說不去!外公帶你一進省府大院,你認出是去幼兒園路線,扭頭就跑,仿佛要被關進籠子!
2月16日,將你轉進公立的師大幼兒園,這裏設施與師資好得多,教學方式也更正規——最初幾天,老師讓我們將你午飯前接回家。再是你在幼兒園午飯後,我們接回家,讓你逐步適應,不像育新幼兒園的方式是讓剛入園的孩子一直待到下午來接。
"入園恐懼症"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有的,我們之前對你的入園心理準備也很不充分,又突然把你塞進一個陌生環境,直到下午才接,以致你進了師大幼兒園仍抗拒,睡時哭得非常傷心!抽泣著說,不上幼兒園,怕,找不到媽媽了!那種泣不成聲是傷心到一定份上才發出的,我聽著心裏真難過。
次日在幼兒園你一直哭,我陪到十點才走。
之後是逐步的適應。
這是你第一次“精神斷奶期”吧?頭回離開家,置身一個陌生群體,但這一步也是你必需經曆的。我後悔的是開始應選擇一所正規幼兒園,幫助你更順利地進入集體生活。
“父母的愛,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離開。離開後孩子也能把日子過得像父母在身邊時一樣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我應當把這作為去“愛”你的提醒與備忘!
抓狂時刻
約美國的若冰一育兒話題,討論寶貝讓人抓狂的時候如何對待。她說到雙胞胎女兒13個月時,倆姐妹弄得滿屋子大便,她沒罵,而是柔和地問她們:寶寶能不能告訴媽媽你們在幹嗎?
倆寶笑容可掬地回答:painting!若冰真被她們氣暈了!老公趕來,見此景狀,讓若冰回房休息一下,他來處理。
他對女兒們說:你們居然會自己畫畫了?居然還找到了這麼有創意的畫筆?爸爸和媽媽為你們感到驕傲,但是你們是否知道畫畫其實有專門的材料?說著老公去拿了蠟筆、水筆和紙開始畫畫,女兒們都過來看……
給倆寶洗幹淨,換了新尿布後,若冰和丈夫告訴她們為何不能用自己的便便作畫,演示給他們看,大人如何清理房間,告訴她們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爸爸媽媽要花很多時間清理,就沒有和你們一起畫畫的時間了。
若冰老公是美國人,這般耐心育兒真值得學習。想起你小時,有幾天肚子不舒服,也是把便便弄到床上,夜半醒來我有回罵了你,還有幾次尿床,我也發火責備你。其實這哪是你能自控的呢,你那麼小,我隻是在發泄我的情緒——把情緒轉嫁給孩子是最偷懶也最自私的方式。
零食控
飯後帶你買歌碟和蛋糕。碟上有《世上隻有媽媽好》,你進一步詮釋,“沒媽的孩子很可憐,沒有飯吃,沒有口香糖吃。”
你是個“零食控”,完全不像麥姐對零食的淡定,每回到上海的麥姐家,你四下搜索零食的熱情仿佛板兒被姥姥帶進大觀園,讓我和你爸尷尬,家裏不缺你吃啊,當然出於健康考慮,在零食選擇上會有限製,如膨化、果凍類食品是不準吃的——與中國農大的食品專家範誌紅合作後,健康意識增強,才後悔你一兩歲時不該給你喝那麼多乳酸飲料,說是乳酸,和“乳”沒啥關係,與酸奶根本兩個範疇。
你對“好吃”之物的靈敏度堪比獵犬,有時我想背著你獨食點啥(比如覺得你不宜食的油炸類零食),基本會被你發現,哪怕我在房間這頭盡量小心地隻發出細微窸窣之聲,另間房的你立即聞聲而來,懇切發問,“媽,你在幹嗎”。
我故作鎮定,“沒幹嗎啊”,你抽抽小鼻子,“我怎麼聞見XX味道?”你準確說出我正藏匿的食物名稱。
沒法子,隻得分你一點。
話說回,“人無控不可交”,美食本人生一大樂,那裏麵有對人生的深情,有日子的“真氣”。隻是,在你尚不能甄別食物的健康與否時,我們還是應把好關,不可一味滿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