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太平時代容易養趙括(2 / 2)

我覺得要麼就是寫周朝曆史那些人,數學不好,遇到人統統把年紀乘上一倍,比如什麼薑子牙八十四歲遇文王,文王百歲生百子之類的;要麼,人家真是超級人瑞。保健品商家開心了,努力挖掘一下周朝的什麼秘方吧,以後也可以拿出來忽悠大眾,什麼薑子牙腦抽金,周文王偉哥之類的,估計會很有市場。

因為有召公畢公以及他奶奶薑邑這批老人在,周康王在位的統治期間,基本上都是很乖的孩子,以維持原狀保守政治為主。但是因為這批老將在,如果遇上打仗那也上不含糊的。

據說周康王時期,西邊的鬼方很猖狂,有幾次都騷擾到岐山,讓周朝的舊都豐鎬二京都有些不安全了。

因為打從管蔡之亂以後,周朝的重心都在打東夷上頭去了,於是西戎鬼方那邊就抱著有便宜就占的心理來趁火打劫。

但是等周王朝收拾完了東夷,又把自己內部事務處理掉,楚國也臣服了,於是就開始轉頭收拾鬼方了。從現存於中國曆史博物館的大盂鼎記載來看,說的就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周軍打敗了鬼方,俘虜了一萬三千多人,於是周康王就把一千七百多俘虜賞給了參戰的將領孟,於是盂就把這件事記在了鼎上。這隻鼎上麵一共記載了三件事,對研究西周的一些具體情況很有用。第一就是康王對盂講述西周開國的經驗,說他的祖先文王、武王滅商有天命的原因,就是因辦事和祭祀的時候都不敢酗酒,恭敬而認真。殷商之所以亡國,在於沉湎於酒。他自己願意以文王為典範,告誡盂也要以其祖父南公作榜樣。第二就是康王命盂幫助他掌管軍事和統治人民,並且賞賜給盂香酒、禮服、車馬、儀仗和奴隸1726個,並叮囑盂要恭敬辦事,不要廢棄王命。第三就是盂為什麼造這個鼎,就是說我得了周王的賞,我得把這件事告訴我爺爺南公。這隻鼎在清朝中期出土,據說一共大小兩隻,隻不過大盂鼎還留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裏,而小盂鼎現在不見了,隻有拓片存在,而打鬼方這件事,則記載在小盂鼎裏。

雖然當周康王後期,那批老人們都不在了,但是基於姬釗本人年紀也已經大了,所以政還是以保守為主。

但是姬釗死後,傳位於兒子姬瑕,也就是周昭王,則情勢又是一變。

因為那時候那些老臣們都已經去世了。雖然繼任的都是他們的子孫們,但是此時周朝已經立國五十多年,這些孩子們打小沒見過戰爭,生活在物質豐足的時代,聽到的是老一輩們戰無不勝的曆史,於是就喜歡意淫自己的國家天下無敵。他們唯一的遺憾也許就是遲生了幾十年,要不然某場某場的戰役,我肯定打得比我爺爺他們更好;那場那場的戰役,我絕對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

太平時代,容易養就一批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這並不能全怪周昭王姬瑕沒腦子,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一定是跟他的時代背景有關,也是跟他周圍的人影響有關的。

任何人的思想行為,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他的時代,他的曆史,他的周圍影響所綜合形成的。

由於孔夫子作《春秋》的時候,為了表示“警示後人”的目地,於是通常會把一個總體評價正分多於負分的人,在記錄的時候,把他的負分方麵就壓縮掉,正分方麵大肆煽情撥高;而在把一個總體評價負分多於正分的人時,則反之而行,正分方麵壓縮了,負分方麵就大肆誇大。於是一個人就要麼白的雪雪白,要麼黑的墨墨黑。

而周昭王的命運也跟商紂王差不多,就是因為軍事決策的錯誤而打入墨墨黑這一塊。他雖然沒有成為亡國之君,但卻在成為了周朝由盛轉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