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岐視一直是存在的
關於成康之治,其實一個王朝開國後都有這樣的休生養息時間,並不足以為奇。儒家承周製,不免把周朝誇得錦上添花。
而轉到周昭王身上,又把他毀得一無是處,說他打小就沒教好,成年後又沒有什麼賢能的大臣勸諫輔佐。所以周昭王生活奢侈荒唐,喜愛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還說他伐楚其實就是為了去抓人家的大白野鴨,所以老百姓不堪他的擾亂,給他一條用膠粘的大船,讓他船到長灑當中就掉水裏淹死了。
周昭王這種死法可謂窩囊愚蠢,可是問題來了——我且問問,什麼老百姓有這麼牛,能夠有這麼多錢造足以供周天子坐的豪華大船,而且還有這先進技術的粘合膠,而且還有這麼大的門路剛好讓周昭王去坐這條船呢?
轉回頭我們說一說,為什麼周昭王要伐楚?
我隻能說,他吃飽了撐的慌。對於一個福窩裏長大的孩子來說,那種喜歡吃一碗倒一碗,撥撥鴨子毛的行為,非常正常。要不然咱們看看現在小孩子的物質享受,這種吃的喝的浪費的,牛奶喝一碗倒一碗,嫌肉膩嫌魚腥嫌青菜還塞牙,擱個五六十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那還不得變成全民公敵了。可現在誰也沒覺得不對啊,甚至還有為個孩子高興砸輛寶馬的——當然,這種太敗家了。
轉回來說周昭王姬瑕,他的曾祖父姬發在位時,打敗了商王朝得了天下;他的祖父姬誦在位時,平定了東夷之亂;他的父親姬釗在位時,把蠢蠢欲動的鬼方給狠狠教訓了一頓。
每個男人都在夢想著建功立業,就算姬瑕長於富貴,他也有這種欲望,甚至是更加強烈。所以沒有對手他也要創造對手,沒有功業他也要想象功業。
可是此時國泰民安,稍大一點的對手都已經被父祖輩滅了,此時的周昭王真是有撥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是否的抱怨父輩怎麼就不留個夠份量的對手給他。
但是幸好,他和他的貴族出身的群臣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對手,那就是楚國。
在所有的諸侯國中,隻有楚國是居於長江以南唯一大國。前麵我們說過,楚國原來就是被打散的東夷餘部,被迫沿著長江西逃,然後聚合成國。但是其國內還是眾部族林立,雖然表麵在上周成王時期已經向周朝稱臣,但是很明顯隻是因為被迫而臣服,並不是周王朝的嫡係。
而周王朝在長江以北的範圍內所分封的諸侯,不是自己家姓姬的諸侯就是開國功臣之後,與姬姓王族有聯姻的關係。
而周王朝的傳統,一向是“尊尊”和“親親”,也就是尊重地位高的,親近和自己關係好的。楚國來降,隻封了個小小的子爵,又跟周王朝在諸侯關係排位中倒數第一,所以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岐視。
周王朝跟楚國交惡,並非自周昭王,這種壞習慣從楚國歸降周朝之時,就沒有處理好,這種岐視甚至在於被稱為賢王時代的成康之治時就開始了。比如說周成王會盟諸侯,楚國也趕來參會,結果楚子熊繹根本沒能夠進入會場,隻是把他安排跟蠻族的首領一起看守庭院,燒祭神用的火堆,做做後勤工作。而楚人一向自認是五帝中的顓頊帝嫡裔、火神祝融的後代,結果被周人安排跟野人歸類,當然覺得受了奇恥大辱。
而在周康王時代,楚子熊鐸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起去朝貢周康王,但是周康王對於其他四國的國君都回贈以珍寶,而對於楚國則什麼也沒給,根本無視。
熊繹是第一位受封的楚子,也是楚國第一位共主,他本是野心勃勃,不甘馴服的人,如果周王朝能夠安撫得好也罷了,結果反倒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他的底線,楚國自第一代君主開始,就埋下了對周王朝的怨恨之心。
但是隨著時間一久,楚國漸漸發展強盛起來,勢力擴張後,不但停止了對周王朝的進貢,更重要的是還往東邊控製了揚越之地的部落,而那裏,則有著戰略重要物質——銅礦。
當時是青銅時代,所謂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征戰和祭禮。祭祀要用銅鼎,打仗要用銅鑄的兵器。當楚國控製了揚越之地以後,這裏的部族原來進貢給周王朝的銅,於是統統“被進貢”給了楚國。這是相當嚴重的事——楚國控製了銅山,就直接對周王朝形成了強烈的威脅,從我們現地挖出來的周朝青銅器質量和數量都不如商朝來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周朝失去了這幾個重要的銅礦。
所以,周王朝實在有大把理由需要對楚出兵,是為了被楚國騷擾的各國求援,是為了奪回銅山的控製權,更為了楚國的停貢會給其他諸侯造成壞榜樣——楚國必須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