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第二卷——春秋,百家爭鳴的時代(1 / 1)

第二卷——春秋,百家爭鳴的時代

1、一落千丈的東周王朝

公元前771年,因為周幽王廢申後所出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盤。宜臼出奔其母舅申侯處,周幽王召諸侯討伐申侯,申侯與宜臼勾結犬戎、鄫族等異族勢力,打開了周王朝都城之門,在驪山腳下謀殺了周幽王和伯盤。

申侯等人就擁立了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然而由於周平王這個天子,是勾結犬戎賣國弑父,謀朝篡位得來的,說白了,不過是他母舅申侯的一個傀儡而已,所以不但諸侯不承認,甚至連周王朝自己內部的大臣都不承認。於是另一個大臣虢公翰又扶植著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餘臣在西京附近叫“攜”的地方登基為天子,史稱攜王。

在周平王登基第二年,就因為在西京站不住腳,而在申侯的指使下,向東遷都到了洛陽,西周就此滅亡,曆史進入了東周時代。

雖然名義上說是為了“避犬戎”,可是從周平王在西京呆不下去,遷移時居然隻有“七姓從王”,也就是說隻有七名大夫帶著部眾跟著周平王遷移,而所謂並不名正言順的攜王,反而在西京附近的“攜”地稱王二十幾年,最後還是死於晉文侯之手,也說明了周平王這個天子,當得並不怎麼光彩,也並不得人擁護。

而遷都洛陽還有一個壞處,就是這地方雖然是在周成王時期就已經成為周朝的一個陪都,但比竟比之西京,地方小了很多,因為周圍的地方,都已經讓其他諸侯占光了。

所以當周平王遷到洛陽以後,周天子的威望,就此衰落下去。

當然,赫赫大周朝幾百年的威風,並不隻是因為一次遷都,而一落千丈的。事實上,真正衰落的原因,跟主政者自己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威信的喪失,作為弑父者和篡位者,周平王本身底氣不足,已經無法號令諸侯,再加上當時因為攜王餘臣與他兩王並立二十多年,於是在這二十多年中,周平王連自己的身份都無法保證,更何況其他。

其次,是地盤的喪失,這是一個更致命的打擊。按照《周禮》的規定,天子之地方千裏,諸侯之地方百裏。周平王自失去了西京以後,遷到洛陽本來就地盤大大縮小,而他因為失去了天子的威信,不能夠號令諸侯,所以隻能夠割讓地盤,變賣家底來換取支持。

所以盡管洛陽之地已經很小,據史載,也不過是東到滎陽、西到潼關、南到汝水,北到沁水等地,方不過五六百裏。

但周平王又把沁水以南,也就是洛陽北邊的溫原、陽樊兩地送給了晉國,晉江投桃報李,在二十多年後,幫助周平王把攜王殺了,使得周平王成了唯一正統的王室。

另外,因為鄭桓公死於驪山之亂,而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是申侯的女婿,申侯是周平王的後台,為了安撫鄭武公喪父之痛,於是周平王又把東邊的虎牢,送給了鄭國。

而西邊的酒泉,則封給了虢國,虢國世代為周王朝的重臣卿士,所以在周幽王死後,虢公翰還能夠力抗群雄,擁立餘臣為攜王。但是當時虢國分為三支,為東虢、西虢和北虢。這時候周平王拉攏的,則是跟虢公翰不同支的北虢。

另外,南邊的伊河一帶,則被戎族所占領,這個比較強橫,不告而占,周平王捏著鼻子也就認了下來。

於是,本來就不大的洛陽,這麼東南西北各割掉一塊,隻剩下方圓不過百多裏的土地,就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

而像原來被周天子所規定占地隻能百裏方圓的那些大諸侯國比如晉國齊國楚國以至於後來的秦國,則卻在不停的擴張地盤中,方圓早就超過千裏。

土地縮小,當然收入也縮小了,但是開支卻反而增加了。因為以前下個命令就能夠讓諸侯去辦的事,現在則得奉上厚禮,態度恭敬地請人家幫忙。

而第三點也就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東周自遷都以來,就沒消停過的王室內亂。

原來作為周天子的兒子,基本不用考慮吃飯問題,因為他們總能夠得到挺大的一塊封地,當然這塊封地會一代代減封下去,但是幾代以後這些人離權力中心也很遠了,基本上都可以太平無事地度過。

但是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自己的地盤都小得可憐,哪有餘地分封諸子,僧多肉少,於是周王室各位王子,虎視眈眈也隻能夠盯著周天子的寶座,如果不能夠成為天子,那基本是連渣也分不著。

周平王自己帶了個好頭,自他一死,他的兒子孫子們就各自勾結諸侯,搶位爭位,許諾割肉,保持著代代內亂兄弟掐架引狼入室自相殘殺的優良傳統。於是地盤越掐越小,威信越掐越沒。

於是,東周王朝,敗落得徹徹底底。

所以這個時代,不再是周天子的時代,而進入了諸侯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