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帝死了——這就是春秋(1 / 1)

2、上帝死了——這就是春秋

這周王朝到這份上,已經隻是一個空架子了。如果換了以前的朝代,比如說夏朝商朝,那是早早就滅亡了。

所以這就顯示出周公當年分封的優越性了,為什麼呢,因為夏朝商朝,都是一個遠方的部落崛起,不斷擴張,而中央王朝鞭長莫及,漸漸失去了控製權,最後大鼎——也就是飯鍋子搬家了。

而封建的好處在於,它把每一個諸侯能夠占據的地盤給規定死了,誰要越位,大家可以一起打他,然後由周王來把這個人的地盤重新分給大家。而這種重新劃分,是必須要經過周王批準的。

所以,就算是周王朝日漸沒落了,可是因為這個封建製度,大家都使勁地守著自己地盤,也沒有哪一路諸侯可以單獨坐大。要不是因為封建製,其實周朝在周厲王那會兒就已經算亡國了,天子出逃,衛國的姬和行天子事十幾年,可就是因為這個製度的存在,使得姬和始終沒辦法得到諸侯的支持而正位,最後還不得不交出王位回老家。也同樣,在周平王時期,周天子的威望已經蕩然無存,可這麼個活牌位,硬是被人供著供到了春秋,供到了戰國,直到最後跟著六國一起完蛋。

但是,畢竟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如果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可以說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地位,有點象教皇在歐洲各國的地位。尊崇是夠尊崇了,可是有實力的時候,可以號召各國為他舉行聖戰,可以舉行一次兩次到N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可以讓國王下跪,可以廢立國王。但是衰落的時候,也不過是窩在一個小地方,人家需要他的時候,出來主持下來儀式,當個牌位。

歐洲的文藝複興時代,是在教會吃了大敗仗,對各國的政治文化思想的扼製力減弱了。

而中國的百家爭鳴時代,同樣也是出現在王權衰落的時候。

原來這個世界,隻有周王朝中央的聲音。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唯一正確性、話語權、解釋權都在周王朝的都城。

但是,現在這個唯一正確權消失了。所以,各種思想、各種聲音、各種發明、各種欲望噴薄而出。

這是我們的時代——於是當時在春秋,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心裏說。

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之前,是一片靜寂,我們隻有周禮,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而這個時代的發明、創造、思想,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在一片空白之中,搭起思想的巨殿。

而這個時代以後,也同樣有各種思想的紛爭期,創造期,但是就是因為已經有了前人的思想,所以後人更多的是隻在前人的思想上構建、發揮。

所以,西方文化“言必稱希臘”,而中國文化,則言必稱春秋。

當這塊土地原來的文化是一片白紙的時候,你畫什麼,都是永久的,而後來的人,則隻能在你的基礎上小心地添加、修改。

說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佛家的一個用語“知見障”。我以前不明白,知識怎麼會成為障礙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你吸收多少知識,這些知識就成為建構你個人思想的基礎,而在這個基礎上,你開始有自己的判斷,而這種判斷,是根據你已有的知識結構而作出的。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夏蟲不可語冰”,這就是文化差異,文化衝突。

當春秋的人,開始用自己的思想構建這片土地的文化時,他們的思想如同陽光一樣,讓後人有了方向,不再是蒙著頭到處亂撞。後世的人,有再多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也都是找著一家學說去附依、去發揮、去修補、去提升。

一個新興文化可能朝氣蓬勃,威力強大。但是,他也可能因為缺少時間的驗證,缺少傳統文明那種經曆了數千年的時間考驗。時間考驗,是指這種文明在數千年當中,曾經遇上各種各樣的意外變故,這種意外變故曾經令得其他文明消失,但它卻仍然能夠重生,能夠延續。而它自身種種不適合時代變革的地方,則會由數千年這塊土地上的無數才智之士,對它進行修補,揚棄、提升。

有時候修補一個舊文明,並不比創造一個新文明來得簡單,甚至是更複雜,更艱難。

抱殘守缺並不是守護,真正的守護,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揚棄、發展、創新。

比如一棵老樹,它每年仍然會在秋天落葉,春天長出新的葉子。隻有不斷地拋棄不適應時代的舊葉子,吸收新的養份,長出新的葉子來,這才是更為恒久的保存。

而春秋,於當時來說,是一棵新生的大樹,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