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6
10.優化班級的物質文化環境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環境,包括教室牆壁布置、標語口號的擬定、桌椅的擺放、環境衛生的打掃與保持等等。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在說話”。
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優美的教室環境能給學生增添生活與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後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感情,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同時還可以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
精心設計班級標語
班訓是班級整體精神、目標的體現,主要是對學生的要求、訓導、告戒或防範。著重抓青少年的文化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養育和訓導。可讓全班共同開動腦筋,針對班級目標和自身目標每人寫出一兩句言簡意賅的班訓,再經過班委精心選擇。如有一個班選擇了“求真、務實、創新”這一條作為班訓,把它做成深紅色隸書字體貼在教室後方黑板報上方作為班訓,這幾個字提示同學們為人要真誠,做事要有城信、務實,同時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都應該在這個集體中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不斷創新並實現自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種班級的奮鬥目標和價值導向,結成一個集合體,形成一種理想的人格,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的。
細心布置班級牆壁
可在教室左、右麵牆壁的空白處懸掛名言名句,從而營造學習的氛圍,以此來激勵同學們不斷地拚搏、進取。可在教室的牆壁懸掛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教室後麵的牆壁上則是獎狀區和學習園地區,看到獎狀可以增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發大家熱愛班級的情感,從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室衛生工具整齊地排放,黑板報期期做到圖文並茂。教室環境的美化,可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的習慣。
教室雖小,可它處處有寶,關鍵還要看我們如何利用。如果我們能使班級的各種物化的東西都體現班級的個性,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發奮向上的感覺,那麼,班級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風範的老師一樣,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假如說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中的“社會”的話,那麼班級文化就是學校教育的“家庭”。班級文化是一門潛在的課程,它有著無形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有效推進素質教育。
11.開發校園文化的積極因素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湧起,作為新一屆的校領導班子成員積極帶領全校師生,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前瞻性地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互動發展為方向,將精神文化建設寓於校園文化主、客體之中”的建設方向,形成了個性鮮明、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取得了良好教育實效。
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辯正關係
文化是曆史上各種物質和精神現象的積澱,“文化”具有“培養、培育和有教養”之意,與“教育”的內涵基本吻合。校園文化則是學校的總體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所逐步營造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有四個組成要素:校園物質文化、校園製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以及校園行為文化。
其間,各要素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的,物質文化的創造是在一定的觀念支配下采用一定的行為方式而實現的,精神文化總是體現在一定的個體或群體的行為中,並對其存在的物質環境產生某種文化影響力,行為文化的形成,又總是伴隨著一定的價值觀、生活信念和行為規範,行為的指向必須存在於一定的物質環境中,再者,物質文化的創造、精神文化的孕育以及行為文化的選擇,都要打上社會關係的烙印,製度規範的要求。因此說,校園文化應當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當然,在上述的校園文化的四個要素中,精神文化屬於較高層次,濃鬱的校園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質設施和嚴格科學的製度來保證,但物質設施和規章製度層次的建設要體現精神文化意義。而校園文化建設突出精神文化意義尚沒有達到明確化、普及化,大多數地區的校園文化建設相當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較低層次上,導致行為文化效果總是不近人意。
重要的原因是對校園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認識不夠全麵、深入、使得物質文化和製度文化層次的建設缺乏明晰的目標,行為文化效果難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探索,物質、製度層次的建設已經漸趨飽和並已開始顯示出重複建設的苗頭,不努力發掘現有的物質文化設施和製度文化的精神文化意義,必將導致校園文化仍然處於一種低水平狀態,發揮不出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所以,將精神文化建設提升到凸顯的位置,並將它“寓於校園文化主、客體之中”的建設方向,已成為當今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