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7(3 / 3)

①目的性,不管是修改舊製度還是製訂新製度,目的要明確,針對性要強,這樣的效果才會明顯,學校師生才會感到這是必要的。師生對製度的認同度越高,製度提升為文化的可能性越大。

②可行性,首先考慮校園文化製度落實的必要的物質條件,如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與新課程相匹配的實驗條件,遠程教育需要的先進的教學設備等等。

③基礎性,在校園文化製度的製訂過程中,要考慮到製度製訂的文化基礎。

第一,校園文化製度的製訂因校而異。學校不同,文化曆史也會不同。一個學校的教育思想、管理措施、辦學目標的實現往往受學校文化曆史的左右。校園文化雖有可塑性,但其慣性的力量不可低估。如在教師合作與競爭的關係上,我們鼓勵的當然是合作與競爭共存。也就是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形成雙贏或多贏的局麵。

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大多數學校並不能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的局麵。有的學校注重教師個人力量的發揮,有的學校注重教師之間合作。前者造成教師競爭意識較強而合作意識較弱,不能做到資源共享,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留於表麵;後者造成教師之間合作意識較強而競爭意識較弱,容易使教師產生惰性,不利於人才的培養。這兩種情況,在校園文化製度製訂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因為製度是一種規範,更是一種文化的導向。

第二,校園文化製度的製訂因時而異。這個“時”既指時代,又指學校發展的不同曆史時期。同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製度製訂不能朝令夕改,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也不可能永遠不變,必須有一定的時效性。

④民主性,在製度製訂或修訂中,一定要堅持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特別是要使全體教職工積極參與製度的製訂與完善的過程,發揮工會、教代會的民主管理和監督作用。學校的做法主要是通過學校行政會議集體討論,然後由全體教職工提意見,最後學校行政會議再集體討論的做法。這樣可以發揮班子集體領導的作用,又可以群策群力,使學校管理者和各部門的管理人員上下一心,以便規章製度的規定和要求落到實處。

另外,要讓學校教代會履行審議職能,這樣可為學校各項規章製度的順利實施奠定群眾基礎。規章製度有群眾基礎是其能提升為校園文化的前提。

狠抓落實,充分發揮製度建設的效能作用

(1)狠抓製度落實的過程。

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製度一經確立,就成為全體師生員工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具有較強的強製性和約束力。但如果不能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這種強製性和約束力就可能隻停留在表麵上。因此,要達成製度建設與思想建設同步,就必須在製度建設的過程中加強道德建設,提倡甘於奉獻、樂於進取、與時俱進的精神。以人為本,這個“人”,指的是絕大多數師生的根本利益。

①變單純行政管理為人本化的行政管理,人本化行政管理即以人為本的行政管理更重視“人”。這就要求管理者要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和民主的氣氛,尊重學校的師生員工。對確實不適宜或暫不適宜的製度,要撤銷或調整,對製訂、實施製度中的經驗及成功的做法,要進行總結與提升,並不斷強化,使師生由養成行為習慣到產生新的思想觀念。這樣,校園文化才能得到升華。

②變單純結果評價為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管理者要改變過去隻重結果,簡單地給師生貼上標簽的評價方式,而使用一些有激勵作用的發展性評價,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2)充分發揮製度的效能作用。

帶動學校快速發展,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是全麵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是展現學校教育理念、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規範辦學的重要體現。成功的學校離不開健全、完善的製度。建立好校園文化製度,將帶動整個學校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在製度管理科學化的同時,隨著我縣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全麵提高學生素質,已成為提升學校教育形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