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加強安全行為教育。
增強學生安全行為意識。建設學生安全行為文化,提高安全行為的水準,首先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主體的自覺自願精神,形成主體的安全行為意識。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安全行為意識的形成必將成為推動安全文化的強大動力。學生的安全行為意識越強,對自己的安全行為意義就理解得越深,就會自覺地按正確的安全規則製度做事、做人。
為此,學校要組織師生認真學習安全法律法規,學習《中小學生安全管理條例》、《中小學生安全事故處理辦法》、《交通安全法》等;學習安全防範知識,提高師生自我保護能力。學習防火防盜防搶知識,牢記火警匪、警報警電話,學習安全小常識。學校要通過開設安全教育課程,聘請法製副校長,舉辦安全法製報告會,召開以安全為主題的班團隊會,辦黑板報,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日、周、月活動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行為意識,提升安全防範能力。
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曾報道過九歲小女孩子成功將暈迷在浴室的父母救出的事情。其行為之慎定,實屬罕見,該女孩發現父母在浴室長時間不出來,在窗口望見他們倒在地上,就立刻關閉了天燃氣閥門,然後拔打了報警電話。小女孩的這一係列正確救助行為是安全教育成果的典型體現。
(2)要養成安全行為習慣。
提高學生安全行為能力。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能靠一朝一夕或突擊一陣風,而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生理心理發展特征和學校實際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學生安全行為養成具體做到五個結合,即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把教育學生安全行為與教育學生做人統一起來;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把安全行為養成有機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與貫徹中小學生《守則》、《規範》相結合,把安全行為的培植與執行《守則》、《規範》同步進行;與學校開展的活動相結合,把安全行為規範養成寓各項活動之中。
(3)引導安全行為踐行。
提升中小學生安全行為水平。為了使中小學生更加明確安全行為要求,學校要結合實際製定安全行為公約、安全行為規定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踐行安全行為,規範安全行為。如製定安全過馬路規定,以此規範學生的交通行為。
完善安全製度文化是學校安全文化建設的保證
安全製度文化是圍繞學校師生安全,規範學校安全管理,規範師生安全行為,要求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規章製度以及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安全製度是學生安全行為的準繩,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學校通過建立健全安全製度,豐富校園安全文化;學生通過遵守安全製度,規範安全行為。
(1)明確建立安全製度文化的目的。
學校安全工作與其它工作一樣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係統的製度,建設好安全製度文化對穩定學校秩序,保證師生生命財產安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著保障作用。
(2)完善安全製度文化內容。
學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針對校園安全工作特點,在原有安全製度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項製度。如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網絡進入社會、校園、家庭,學校要製定網絡安全製度,規範學生上網行為,引導學生文明安全上網。
(3)落實安全製度文化的責任。
設立安全製度文化執行機構。安全責任製:每年主管校長對校長、各年級對處室、老師對年級、學生對班主任,各崗位職工對主管主任,層層簽訂安全責任狀,縱到底、橫到邊,不留空白,不留死角。校領導帶班、中層領導值班製度:值周、值班領導24小時不斷人,周不隔天,日不斷時,實行交接班登記製度。成立相關組織機構,及時處置突發的情況。
安全製度文化執行機構:一方麵成立學校矛盾並糾紛調解領導小組,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將可能發生的故事處理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麵設置師生心理衛生谘詢室,對師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目前,學生多為獨生一族,家長多有溺愛,難免使部分學生性格略顯缺陷,加之農村孩子父母大多外郵打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水平偏低。對有心理缺陷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幫扶顯得尤為必要,也是建設校園安全文化的需要。隱患檢查製度:由綜治辦負責對全校安全消防等隱患每周普查一遍,對發現的隱患,下達隱患整改通知單,報校長審批,對隱患部位的管轄處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後驗收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