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積極地參與、投入
學生要積極參與、投入,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係起來,學以致用。
在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樂於動腦、動口、動手;樂於爭論、討論、辯論,思維積極,發言踴躍,學習興趣濃,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關注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以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反應,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有效利用40分鍾,學得輕鬆愉快,有序、和諧,積極性高。
在課堂上,學生思維要真正地活躍起來,我們老師要站在學生思維的更高一點點處,構成“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的”,讓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一環扣一環,一環深一環,一環比一環思維活躍。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激發;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變化,有沒有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這些也是上一堂好課所必須考慮的。
一堂好課還要看在更好地促進、更好地落實課標的前提下,是否既學會了本課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係,學到課外的東西,落實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努力做到“五實”
“五實”:即紮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五個實”:
(1)有意義的課,即紮實的課。對學生來說,至少要學到東西,再進一步鍛煉了能力,進而發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紮實的課,不是圖熱鬧的課。
(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一是對麵上來說,對全班多少學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沒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發。
(4)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要淡化公開課,多上研討課。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隻有學生。
(5)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隻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在執教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繡腿,實實在在地付出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總之,一堂好課,教師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一種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進步,以愉悅滿意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寬容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以興奮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中自主學習。
16.學校推行質量管理體係方法
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正確把握教育質量的特征
ISO9000質量管理體係標準對“質量”的定義界說較為詳盡。2000版給出的“質量”定義是:產品、體係或過程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的程度。在有關“質量”的術語中指出,“固有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來就有的,尤其是那種永久的特性;“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可由不同的相關方提出;“顧客滿意”指顧客對其要求已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
從上述概念和理念出發,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麵,結合職業教育的固有屬性,來理解職業教育質量的本質。
(1)主觀性。“顧客滿意”是一種感受,應屬主觀範疇。格朗努斯認為,服務質量管理體係的高低取決於顧客的感知,服務質量最終的評價者是顧客而不是企業。這個觀點對於我們分析職業教育質量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教育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切身體驗、認知體驗、道德體驗以及企業、社會等的評價。教育質量的高低應取決於顧客對質量管理體係的預期(即預期質量)同實際感知的水平(即體驗質量)的對比。
預期質量管理體係與學校的營銷、形象宣傳和顧客個人需求等因素有關,體驗質量不僅與學校教學服務水平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顧客的需求、知識、經曆、情感等因素的影響。
若體驗質量高於預期質量,則可能認為職業教育質量高,反之,則可能認為質量低。總之,質量評價與顧客的主觀感受有很大關係。
(2)全過程性。質量不僅僅是指產品和服務,還包括過程、環境、人員等。“規定的需要”主要包括政府的教育法令、法規和條例文件等,也包括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大綱的要求;而“潛在的需要”則是那些未明確提出但實際上存在或現實尚未顯露而在未來將會顯現的需要。
“過程、環境和人員”在職業教育ISO9000質量保證體係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即過程控製、環境營造、人力資源、對全員參與的依賴等。按照ISO9000族標準建立的教育質量管理體係是一個衡量學校質量的綜合性的體係,旨在通過“過程方法”充分識別影響學校質量的方方麵麵,並通過“管理的係統方法”來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和支持性服務過程的全過程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