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強化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鞏固或改變學生學習行為的功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積極的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7)遷移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激活學生情感,促使學生將此情感遷移、擴散、泛化到有關對象上去的功能。“愛屋及烏”是情感遷移的一種表現。
(8)交融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師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學氣氛輕鬆和諧的功能。師生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這一功能發生作用的明顯例證。
情感交流的基本法則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聯係、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處於情感交流的主動和支配地位。教師應遵循以下基本法則:
(1)積極投入。
①教師的情感投入,說得通俗些,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感情投資,以換取學生的信任和從事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②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教師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層次的情感和理性層次的情感。
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在學生大腦皮層留下表象記憶的同時,也留下了情感體驗的記憶。這種與情感體驗密切相關的表象的產生,便構成了表象層次的情感。
④理性層次的情感是指在較長時間情感體驗中由眾多穩定因素構成的,調節、組織、強化自身情感心理結構。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從表象層次上升到理性層次。
(2)自然流露。
心靈內部的情感是隱蔽的,但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情感的表現是指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與情感發泄有著本質不同。教學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適度。教師的情感不同於演員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適度的流露。
②和諧。教學情感的流露要與教學內容、教學氣氛相協調。課堂教學不能沒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學也是不恰當的。情感和諧還要求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使教師自身的情緒、情感體驗與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相對應。
(3)暢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須暢通。情感渠道暢通,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實現,情感才能產生教育效應。
②暢通情感渠道的過程,是師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過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複雜的,可以說,一顆心就是一個複雜世界。教師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讓每個學生的性格、誌趣、才能、氣質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納入自己的視野範圍之內。
③要保證師生情感交流渠道的暢通,還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注意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製情緒。
①節製過激情緒。所謂過激情緒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能冷靜、恰當地表達情感,出現了“走火”現象。例如,有的教師看到學生聽課很認真便忘乎所以,自以為是,於是即興發揮,甚至故弄玄虛,大講“題外話”,衝淡教學主題。克服過激情緒,一是要端正教學思想,絕不要去迎合少數學生的獵奇心理;二是要明確教學目的,突出教學重點;三是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之有發揮情感、施展技巧的餘地,讓內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