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課堂教學管理4(3 / 3)

②避免衝動情緒。控製衝動情緒關鍵是要“製怒”。而“製怒”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而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集中體現,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等密切相關。

③克服壓抑情緒。克服這種情緒的關鍵在於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質,主動調節課堂氣氛。

④消除緊張情緒。產生緊張情緒的原因不同,其處理的方法也各異。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轉移注意法、熟悉環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饋。

①教師的情感表達會作用於教學對象,引起學生的情感反應。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情感反應反饋於自己的教學活動,以實現情感的反複循環。

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察言觀色”,準確、敏銳地捕捉學生情感變化的外在表現。

③教師要針對學生情緒發生的心理規律巧妙組織教學活動,使師生情感和諧共振。

(6)貫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須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作用於教學的各個方麵,不能間斷,不能截流。

情感交流的常用方式

教師內隱的情感是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顯現出來和作用於學生,並將學生情感的變化情況反饋於教師的。教師與學生實現情感交流的墓本方式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主要為體態語言)2類:

(1)朗讀含情。

教學離不開讀。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作活動,是一種語言環境中的審美體驗。教授課文,不能將朗讀理解為隻是認字。教師要遵循朗讀心理過程的情感伴隨規律,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細心品味情感內涵。然後再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輕重緩急的語氣、快慢強弱的節奏,把感情極力表達出來,讀出神韻,讀出情味,以聲傳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加深他們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領悟。

(2)形象載情。

情寓於理成於形,具體形象是情感的載體。栩栩如生、具體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易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形象的塑造可以是言語描述,或實物模擬,也可以是圖畫呈現,或音樂渲染,還可以是角色扮演,或實踐創造等。

(3)借景抒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某種情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相應的情境。

(4)點撥激情。

學生情感的發展是從外部、被動、自發的情緒表現逐步轉化為內部、主動、自覺的情感體驗的。促使這一轉化的關鍵之一是明理。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情感認識及相應的情感共鳴時,教師要積極點撥誘導他們進行抽象和概括,把某種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在情感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

(5)因文表情。

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課文為依據,分析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並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露出來。

(6)體態寓情。

它是指教師將口頭語言與體態語言有機結合起來,並通過體態語言來表情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