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為何會發聲(2 / 2)

現在運用激光技術可以測得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精確距離,其誤差僅為幾米。按照美國和法國科學家較精確的計算,現在月球對地球的軌道是:近地點為35.65萬千米,遠地點為40.68萬千米。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個時間稱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

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麵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拓展閱讀

太陽日是一個晝夜的周期。天文學上表示時間的單位,即地球同一經線相臨兩次麵向太陽所用的時間,為24小時。

流星是燃燒發光的現象

流星,我們在夜晚常能看到。有些人以為流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星星。其實,流星和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兩碼事。

我們看到的滿天星鬥,除了地球的幾個兄弟是行星之外,都是非常巨大的恒星,是和太陽一樣的天體。不過它們離地球非常遙遠,和地球相碰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因此,也不存在星星從天上“掉下來”。

那麼,流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科學地說,流星是闖入大氣層的一種星際物質在大氣層中燃燒發光的現象。

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間裏,除了其他行星外,還有著各種星際物質,這些星際物質,小的似微塵,大的像一座山,在宇宙空間按照它們自己的速度和軌道運行,這些星際物質又可叫作流星體。

流星體是太陽係的天體,它圍繞太陽運動,經過地球附近時,由於地球的吸引力,使它改變軌道向地球接近,並進入大氣層。流星體的體積雖然很小,但動能很大,因此在同大氣中的空氣分子和原子碰撞時,動能和勢能轉化為熱能,這種熱能可使流星體熔化和燃燒而產生光。

當然,流星體在大氣裏的燃燒,不是一下子就燒完的,而是隨著流星體運動過程逐漸燃燒的,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那條弧形光。

流星體沒有燃燒氣化完,便降落到地麵,形成隕星。其組成含矽酸鹽多的稱為隕石,含鐵鎳成分多的是隕鐵,兩者比例相當的為石鐵隕星。

如果流星體質量較大,進入地球大氣後來不及在高空燃盡而繼續闖入稠密的底層大氣,以極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氣劇烈摩擦,產生出耀眼的光亮,就出現了火流星,並且通常會在空中走出“S”型路徑。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像條閃閃發光的巨大火龍,發著“沙沙”的響聲,有時還有爆炸聲。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

當火流星消失後,在它穿過的路徑上,就會留下一條雲霧狀的長帶,稱為“流星餘跡”。這些流星餘跡消失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可以存在幾秒鍾至幾分鍾,有的甚至長達幾十分鍾。

拓展閱讀

關於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我國是最早的,最詳細的記錄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