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從何而來(1 / 2)

彗星從何而來

彗星是宇宙天體中一種流浪的天體,它不是經常能被我們所見到的天體。

彗星的出現有一定的周期性。彗星分兩種: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不同周期彗星的周期不定,有的幾年回歸一次,有的幾十年回歸一次,有的上百年或上千年回歸一次,非周期彗星是永不回歸的。

周期彗星運行軌跡大部分是橢圓形或拋物線狀。但非周期彗星軌跡是開放型雙曲線,這種運行軌道是受天體間萬有引力作用造成的。在行星的攝動下,一切的周期彗星都可變為非周期彗星,反之,有的非周期彗星也可變為周期彗星。

假如彗星的壽命那樣短暫是事實,而且四分五裂是它們的命運,形成大量的宇宙塵埃而消亡就是結局,那麼為何直至今還有那麼多的彗星遨遊於天際呢?為何在太陽係形成至今的億萬年間的漫長歲月裏,彗星仍沒有消失完呢?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彗星形成與它消亡的速度是等同的;另一種是,宇宙中的彗星無可計數,所以在今天仍未消失。但是第一種成立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天文學家們直至現在也沒有發現彗星仍在形成的證據。

彗星究竟從何而來呢?

荷蘭天文學家奧樂特提推測,在離開太陽係很遠很遠的邊緣區,有一個彗星冷藏庫,也就是彗星雲,其中聚集著大量的彗核,估計彗星是從那裏來的。

據估計,彗星雲大約位於離太陽10萬億千米處。在那裏,大約有10000億顆彗星。在眾多的彗星中,由於受某種力的影響,有少數彗星就能從太陽係邊緣跑到太陽係裏麵,成為我們看得到的彗星。

還有一種假說認為,彗星本不是太陽係的成員,它們來自恒星際空間。在那裏,有許多塵埃和氣體混合的星雲,由於引力不穩定,它們被分解為許多小氣體塵埃團,凝結而成小晶粒,這些小晶粒聚合成彗核。太陽在銀河係裏運行時,把這些小晶粒吸引到自己的周圍,變成了彗星。

也有的科學家,認為,彗星是來自於太陽係內,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未能吸住的小星子,在大行星的引力下,小星子跑到了太陽係的邊緣,形成了一種彗星雲。

拓展閱讀

《天文略論》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俗像其形而名之曰掃把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鬥”,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

引人注目的彗星

20世紀末,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開始翹首以待,用期待和興奮的心情迎接兩顆回歸的彗星明星,即先有1996年的百武彗星,後有1997年的博普波普彗星閃亮登場。

彗星為什麼如此引人注目呢?首先是它的奇異形狀,毛茸茸的彗頭中間嵌著閃光的彗核,拖著又長又透亮的彗尾;其次是彗星突然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則從遙遠的行星際盡頭奔向太陽,隨後又揚長而去,長久不歸,如同浪跡太陽係的漂泊者。

埃德蒙·哈雷曾擔任過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1682年,他通過分析觀測記錄,發現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3顆彗星在出現方法、運行軌道和時間間隔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於是他在1705年斷定這幾顆彗星是同一顆彗星的反複出現,並預言這一彗星將在1758年再度出現在空中,並且每隔76年將出現一次。

後來,哈雷的預言得以證實,該彗星在1758年的聖誕之夜果然再次回歸,遺憾的是當時哈雷已經與世長辭,無緣與該彗星會麵了。

為紀念哈雷的功績,從此,這顆彗星就被正式命名為“哈雷彗星”,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預報歸期的彗星。

20世紀,哈雷彗星有兩次回歸,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龐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幾個小時,亮度如同火星,讓人大飽眼福;第二次,1985年至1986年,就遠不如上次壯觀;直至1986年3月和4月,人們才在南半球的上空目睹了它的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