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孤立主義去

——斯托裏《美國巡禮》節錄之四

在典雅別致的華盛頓大樓的教官宿舍裏,安德森向我展示了他的東方軍事學的研究成果,他起了個奇怪的題目:《永遠不要跟中國人打仗!》。

“你看,”他翻開《孫子兵法》的英譯本,點著一段譯文說,“孫武子在2500年前說過的話,簡直是對著我們拖了十年的越南戰爭說的:‘凡興兵作戰,出動戰車千乘和輜重車千乘,軍隊十萬,千裏運糧;這樣,前方後方的費用還有外交使節來往的開支、物資的供應、武器裝備的保養補充,每天要耗費千金,然後大軍才能開動。……’這一段話多麼像我們遠涉重洋到地球的另一麵去作戰;孫武子又說,‘用這樣龐大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使部隊疲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耗盡力量,長期作戰,就會造成財政經濟困難,所以長久用兵對國家是非常不利的。……’威斯特莫蘭將軍對此深有體會,但已經晚了!”

“可惜,我也沒有讀過這本兵書。”

“你以為搞新聞就用不到孫子兵法嗎?”

“是的,我一向認為兵法是枯燥的,讀一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約米尼的《戰爭藝術》就夠了!”

“從前我錯了,現在你錯了。你應當把目光投向東方:論古代戰爭,孫武子是無與倫比的;論現代的人民戰爭,毛澤東也是無與倫比的!他們都是中國人。……”

“所以你得出不能同中國人作戰的結論。”

“是的,我從孫武子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裏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不隻是精明的戰術家,更是偉大的戰略家,他們的論述精深,內容博大,你看孫武子的這段話:‘用兵的上策是謀略勝敵,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用武力,最下策才是攻城。……’孫武子還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戰略思想,它已經超出了軍事思想的範圍,而成為國家決策的大戰略了!……這就是我們當今的‘核戰略’,我們美國的戰略家們提出的‘核威懾’,正是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思想的具體運用。……”

“你說得有點玄乎,孫武子在2500年前就為美國製訂了核戰略,你把克勞塞維茨放在哪裏去了?”

“我承認克勞塞維茨也是偉大的,但他的博大精深不能和孫武子相比,更何況他比孫武子晚了兩千年!在研究《孫子兵法》方麵,美國是落在後麵的,在西方來說,據我查閱的史料來看,最早的還是貴國的阿米奧特神父,那是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孫子兵法》法文譯本,最早把《孫子兵法》應用於戰爭的,恐怕是拿破侖。你在拿破侖的傳記中就可以看到他挑燈夜讀拍案叫絕的篇章。……”

“非常遺憾,在這方麵我太孤陋寡聞了。不過,這倒引起我研讀《孫子兵法》的興趣,當然,不是用於實際,而僅僅是增加點知識。……”

“1860年,俄國的漢學家斯列夫斯基翻譯成了俄譯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便把《孫子兵法》列為軍事學術史教學和研究的內容。但是,許多研究還局限在教授們的教案中,總認為它隻能是指導古代戰爭,當然,他們似乎更推崇他們的軍事家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其實這是一個失誤。

“1910年,德國有了德文譯本,可惜譯得不全,德皇威廉二世在第一次大戰失敗之後才讀到它,他看了《火攻篇》的:‘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溫而致戰’的慎戰思想後,慨歎不已,他說,‘若是我20年前看到這本書,我會避免很多錯誤。……”’

“1905年有了第一部英譯本,但沒有受到重視,但是,二次大戰之後,英國曾掀起過學習《孫子兵法》的熱潮,從軍界傳播到民間,在1961年蒙哥馬利元帥在北京謁見毛澤東時,就提出《孫子兵法》應該作為世界各國軍事學院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