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星空的含義不是星空自給的,而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我國古代就有自己一套獨具特色的星座體係,而且這個體係是把我國古代社會和文化搬到了天上而建立起來的。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我國特有的天空分劃體係,曆來為研究者重視。人們研究它的目的是想探求除了作為天空分劃之外的更深層的天文學含義。我國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為若幹個區域。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裏的“天官書”中,就把星空分為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北宮5個天區。隋代以後,星空的區域劃分基本固定,這就是在我國人們常說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即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它是我國古代劃分星空的星官之一,與黃道帶上的二十八宿合稱“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的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幹星官或稱為“星座”。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稱為“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紫微垣附近星區官名命名。紫微垣名稱最早見於《開元占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
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15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37個星座,附座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在北鬥之南,軫宿和翼宿之北,成屏藩形狀。太微垣名稱始見於唐代初期的《玄象詩》。太微即朝廷的意思,星名也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名為廷尉,右執法名為禦史大夫等。
太微垣約占天區63度範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在房宿和心宿東北,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形狀。
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誌》記載:“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
天市垣約占天空的57度範圍,包含19個星官或星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4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靈”。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龍代表木,白虎代表風,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宮蒼龍”;南方七宿,像一隻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宮朱雀”;西方七宿,猶如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宮白虎”;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宮玄武”。
四象的出現比較早,《尚書?堯典》中已有雛形。春秋戰國時期五行說興起,以五行配五色、五方,對天空也出現了五宮說。
《史記?天官書》中就是將全天分成5宮,東西南北4宮外有中宮,中宮以北鬥為主,認為“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製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係於鬥”。
與三垣和四象相比,二十八宿的問題複雜得多。它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28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
二十八宿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廣泛應用於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古代觀測二十八宿出沒的方法常見的有4種:一是在黃昏日落後的夜幕初降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昏見”;二是此時觀測南中天上的星宿,稱為“昏中”;三是在黎明前夜幕將落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晨見”或“朝覿”;四是在此時觀測南中天上的星宿,稱為“旦中”。 古時人民為了方便觀測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28個作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角、亢、氏、房、心、尾、箕,這7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
鬥、牛、女、虛、危、室、壁,這7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