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國航天英雄聶海勝

聶海勝,男,漢族,湖北棗陽人,黨員,大學文化。1964年9月出生,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正師職,大校軍銜,身高172厘米。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聶海勝於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他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當楊利偉登上“神舟”五號飛船之際,他的戰友、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梯隊成員聶海勝,滿懷激情為記者寫下這句話。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說:“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5年10月12日,隨神舟六號飛船和費俊龍一起踏入天空展開為期五天的中國航天第二次載人飛船飛行。

聶海勝,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隻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

對待學習,聶海勝自覺而刻苦。盡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

初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整個楊壋鎮隻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著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聶海勝說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著睡著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

有一天,家中來人,說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

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隻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著操縱杆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

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隻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隻管飛!”

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

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隻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溫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麵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所有的辦法都嚐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麵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他試著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此時,飛機距離地麵隻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後,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了。

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了稻田裏,飛機摔在了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裏,紮進土裏十幾米深,著火爆炸了。

後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鑒於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

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這個家的日常生活,也是緊緊圍繞著“航天”二字運轉的。

當初接受航天員選拔時,聶海勝的體重就稍稍有點超標。於是,如何幫他“減重”成為整個家庭十分關注的課題。航天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減重?隻有通過加大運動量來實現。妻子聶捷琳說:“這幾年,他在體能訓練上的付出,比別人要大得多。我們全家跟著他都成了‘運動員’。”

平時聶海勝住在航天員公寓,雙休日才回一趟家。這兩天裏,聶捷琳一到晚飯後,就動員女兒陪聶海勝去廣場轉圈散步,不轉上兩小時不回來。飲食上,她就瞄著豆製品往家買,最多是買點牛肉,高脂肪的食品堅決不買。以至於女兒常常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沒好吃的了。”

5年內,聶海勝把自己的體重減了5公斤,並一直保持著67公斤的標準。

女兒11歲了,夫婦倆給她起名聶天翔是一個十足“航天”味的名字。雙休日她除了完成自己的課外作業,重要的責任是擔任父親的“英語輔導員”。聶海勝過去英語基礎較差,而小小年紀的女兒在這方麵卻頗有天賦。家裏常見的情景是,女兒煞有介事地提問,父親認認真真地回答;或是父親老老實實地背課文,女兒在一邊扯著嗓子叫喚:“不對,不對,重來一遍!”

航天員大隊領導說:“我們每一個航天員的身後,都有一個優秀的妻子,聶海勝愛人對他事業的支持,更是全心全意。他的訓練成績始終在往前走,家人的支持是重要精神因素。”

中國航天英雄費俊龍

費俊龍,男,漢族,江蘇昆山人,黨員,畢業於長春航校,大學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費俊龍曾任空軍某飛行學院飛行技術檢查員,飛過殲教五等機型,安全飛行179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費俊龍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

2005年6月,費俊龍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隨神舟六號飛船和聶海勝一起踏入天空展開為期五天的中國航天第二次載人飛船飛行。

2005年10月14日,下午費俊龍在天空做了四個前滾翻。

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並為費俊龍、聶海勝頒發了“航天功勳獎章”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航天功勳獎章證書”。

金秋時節閘蟹肥,銷往外埠的陽澄湖閘蟹已經配上了激光防偽商標並輔以鎖具相扣,倒也頗為壯觀。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費俊龍的家鄉就位於陽澄湖湖畔的江蘇省昆山。

巴城,這裏的大閘蟹文化節尤顯熱鬧。不知蜂擁此間的食客在大快朵頤的時候,是否知道這個平日寧靜的魚米之鄉走出了另一位中國航天員的優秀代表費俊龍。

費俊龍依舊無暇返鄉品嚐陽澄湖大閘蟹的美味,因為他先在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封閉訓練,後又到達酒泉,為神六發射做著最後的準備。其實,即使沒有神六的發射任務,費俊龍從軍廿三載,探家也隻不過六次。而且不知是否和其從事的工作有關,除了費俊龍的家人,其老家鄰居幾乎都從未見過他返家。

費俊龍在家中排行老三,因為前麵已經有兩位姐姐,所以當費俊龍出生時,費爸爸給他起了一個女性化的小名“三囡囡”。小俊龍自小乖巧,且愛吃家鄉特產大閘蟹,所以每年閘蟹最肥的時候,費老媽媽就格外思念自己愛吃大閘蟹的兒子。費老媽媽也在期待著自己的“三囡囡”可以登上神六,問鼎太空。

費家的房子在富裕的昆山地區並不顯眼,而且略顯老舊。當地居民大部分並不知道當年的“三囡囡”已經成為中國的航天英雄。甚至費俊龍中學就讀的巴城中學,在神五發射前不少師生都不知道他們的學長也有希望登上太空。

費俊龍的姐姐開著一間專賣閘蟹的鋪子,門匾上書“童叟無欺,誠信為本”,她向記者介紹,費俊龍十來歲就經常下田幹農活掙工分了,一天下來不過才掙3個工分。田間勞動辛苦繁重,費俊龍卻膽大心細,體力活再繁重,他也沒摔傷碰傷過。如果那時費俊龍背河泥時一步不慎摔倒,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航天員費俊龍了。因為招考飛行員全身要求不能有一條疤痕。

1982年,費俊龍17歲,空軍赴當地招考飛行員,費俊龍經過嚴格選拔順利選飛成功。當年蘇州地區總共向空軍部隊輸送了6名飛行員,後來駕機上天的隻有3人,至今留在部隊的隻有費俊龍一人。

1986年,從長春某部航校畢業的費俊龍分配到武漢某部航校擔任教官,費俊龍第一次回家探了次親,那時費俊龍離家入伍已有4年之久。

1991年,費俊龍與同為航校畢業的妻子喜結連理,費俊龍的妻子如今也是一位傑出的航天人,在中國航天工業醫學研究所任職。20世紀90年代,費俊龍先後調往甘肅、北京等地空軍部隊任職。期間的1996年,費俊龍曾榮立二等功。

1998年,費俊龍成為中國第一批宇航員集訓隊員後,數度赴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進行訓練,期間費俊龍曾經回過兩次家,但家裏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為什麼出國。直到2003年2月,費俊龍和其他航天員一樣被“強製”要求回家探親時,他的雙親才隱約感覺費俊龍正在從事一項重大使命。同年10月15日,楊利偉衝天成功,費爸爸自豪中透著幾許失望,不過卻說:“誰第一個被選中都是一樣的!中國人飛太空的事業,這才是第一步。”

中國航天英雄翟誌剛

翟誌剛,男,漢族,身高172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龍江鎮龍西村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副師職,大校軍銜。

翟誌剛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乘組。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神舟七號航天員翟誌剛開始出艙,16點45分17秒,翟誌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翟誌剛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的一個小鄉村。父親長年臥病在床,一個大家庭全靠母親支撐。

翟誌剛小的時候,家裏生活非常困難,但目不識丁的母親對子女上學卻毫不含糊。她說:“咱翟家砸鍋賣鐵也要供幾個孩子讀書。”

翟誌剛回憶說:“年近六旬的母親,靠賣炒瓜子供我讀完小學和初中。每天起早貪黑到街上賣炒瓜子,風裏來雨裏去,每天晚上回來,用她粗糙而又裂著口子的雙手將一張張發皺的角票分幣點捋平整。這場景讓我感情上再也忍受不了,我含著熱淚對母親說不想繼續念書了,我要幫您老人家支撐起這個家。”

誰知當他把想法說出後,一向慈祥的老母親發了火。母親流著淚對翟誌剛說:“媽不識字,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但我認準一個理,你這個書必須念下去!”

空軍飛行學院來招飛了,翟誌剛高興地報了名。當親朋好友跑來告訴他考上空軍飛行學院的消息時,母親比他還激動。臨走的前一天,母親從貼身的小包裏掏出一張帶著體溫的5元錢,硬塞到兒子手裏。翟誌剛忍不住心酸,摟住白發蒼蒼的母親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