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確定課堂評價指標體係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麵目,不主觀臆斷或摻雜個人感情,要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大綱、教材、教學目標要求來確定,要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來確定。

(2)科學性原則。

評價本身就是一種科學實踐。科學性原則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原則和教學原則,同時評價指標的權值分配要科學並切合實際,評價的手段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結論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並且具有可比性。

(3)整體性原則。

教學是一個係統工程,也是一門藝術。它的質量效果是綜合多種因素形成的,如果過分地強調某一因素就會導致整個係統失去平衡,這是不公平的。

(4)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用一致的標準。堅持一致性原則是由於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必須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有利於構造素質教育運行機製。

(5)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建立指標體係時,必須有明確的目標要求。這些目標要求重點突出,標準適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6)指導性原則。

要求對評價對象的行為做出判定,從而使被評價者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案中對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過程中對上述目標的體現這兩個方麵來進行價值判斷。

(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由書麵文字加工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導”的形式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應從教師對教材的挖掘與處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布局,知識係統的構建與施教,學科思想、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以及學生素質的協調發展等方麵進行價值判斷。

①知識傳授準確,基礎知識落實。教師傳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準確無錯誤,分析、推導、解題嚴謹規範,內容體係完整無缺陷、遺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

②教材處理恰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想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分量和深度的確定能切合學生實際,重點難點確定準確。教學中能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難點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學中能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恰到好處地滲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學程序設計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從實踐開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根據教材的體係與結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裏。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適中,教學環節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教學時間分配適當。

④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傳授知識要注意形成和不斷完善學生知識係統和結構。通過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⑤注重學科的思維過程的培養,重視思想方法的訓練。教師要根據本學科思維特點,注意展現學科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掌握思維方法。結合所授內容,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訓練,從而提高能力。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所采取的手段,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要從教師的教法所選擇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主動性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的關係來進行價值判斷。

教學方式選擇恰當。教師選用的教學方式應服務於教學目標和服從於教學原則;選用的教學方式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選用的教學方式要能充分展現本學科的思維特點、思想方法等。

麵向全體學生,以練為主,注重信息反饋與矯正。教師應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從學生練習、答問中及時了解學生“雙基”掌握程度和思維過程,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注意調控使之取得最佳效果,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4)教學基本功。

教學基本功專指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中所應具備和顯示的教學基本能力。教學基本功的評價主要從教學態度、語言文字的表述、操作技能、教學手段的運用和駕馭課堂能力來進行價值判斷。

第二節教學設計管理工作

1.教學設計工作總體實施方法

教學設計主要特征

(1)教學的計劃、開發、傳播和評價是建立在係統理論上的。

(2)教學目的是建立在對係統環境的分析上的。

(3)教學目標是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的。

(4)對學生的了解是係統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重點放在教學策略的計劃和媒體的選擇上。

(6)評價是設計和修改過程的一部分。

(7)按照學生達到預期標準的能力來測定和分等,而不是一個學生和另一個學生的比較。

(8)教學設計還必須把“人類是如何學習”的知識作為基礎,在實踐中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解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並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地進行監視、反饋、調節和修正,以盡快、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基本要素

針對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設計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可能有所不同,但實質內容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要素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麵:

(1)我們期望學生學會什麼內容?

(2)為達到預期目標,我們打算如何進行這種學習?

(3)在進行這種學習時,我們如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教學設計程序

由於設計任務、設計者的不同,教學設計的程序也是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程序由8個部分組成:

(1)討論目的。列出課題,陳述每一課題的教學目的。

(2)列出學生的特點。

(3)確定可以取得明顯學習成果的學習目標。

(4)列出每一學習目標的學科內容。

(5)預估學生對有關課題的基礎知識和表達水平。

(6)選擇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

(7)協調所提供的服務(如預算、設備、儀器、人員和時間表等)。

(8)根據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評價學生學習成績,以便修改和再評價計劃中需要改進的部分。

教學設計類型

由於在教學設計中所依據的原則和理論不同,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經驗型教學設計。

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知識水平和教學條件等設計教學過程,是一種傳統的教學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不但受到教師本身經驗和知識水平的限製,而且要使之達到完善,需要有長期工作經驗的積累。

(2)程序型教學設計。

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在斯金納等人的推動下,根據刺激一反應學習理論把教學內容序列化,編製成一套教學程序,用程序教學書、程序教學機、電子計算機等來執行教師的功能,完成教學任務。

(3)係統型教學設計。

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係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資源,探索和規劃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相互關係和合理組合,通過評價不斷改進,以求得教學效果最優化。

2.學習方法指導工作執行標準

讓學生依據學科性質和內容選用學習方法

(1)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有它具體的研究方法,學生學習這門學科也就要有除一般學習方法之外的、符合其性質特點的學習方法。

(2)同一學科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內容,而方法是內容的運動形式,所以對不同內容的學習,也應讓學生選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讓學生依據學習目的選用學習方法

方法是為目的服務的,學習任務不同,要求選用的學習方法就不同。若學習目的在於訓練演算習題的技能或其他某種技能,就用練習的方法;若學習的目的在於記住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合價或某些公式,就用識記的方法;若學習的目的在於探索曆史上某次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就用分析的方法;若學習的目的在於培養審美情趣,就用欣賞的方法。總之,要選用實現學習目的的方法。這是選用學習方法至關重要的原則。

讓學生依據自身特點選用學習方法

(1)在實踐中,學生總是以自己獨有的特性影響著學習方法的選用。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以及學習習慣選用學習方法。

(2)學生知識基礎較差,做讀書筆記就不適用批改式筆記的形式;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自學時就可多采用抽象、概括、推理的方式;若學生記憶習慣於手腦並用,則識記時就可邊讀邊寫邊嚐試回憶。

(3)教師在使學生明白學習方法選用的依據的同時,還要使他們明白,任何學習方法都不是靈丹妙藥,都隻能在特定條件下發揮最佳效果;各種學習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內容的過程中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以完整的體係出現的。

(4)教師要讓學生根據各學習方法的特點和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精心選用,巧妙組合,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體係。

3.哲理性教學法應用方法

邏輯結構揭示法

邏輯是客觀物質世界所固有的。物質世界的客觀邏輯,以自在的結構和自在的規律及其聯係形態存在著,隻有當人類形成以後,自然界的這些客觀邏輯才逐步被人類的理智所揭示、所破譯。

(1)邏輯結構揭示法的功能。

創造教育的邏輯結構法,其功能在於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邏輯認知結構。科學的學科邏輯認知結構,是由一些學科的基本範疇——規律、原理、原則等組建而成的相對穩定的開放係統。這個結構係統隨著學習的深入,層次與維度逐漸增多,結構的功能逐步複雜和完善,並在不同的層次與維度上同其他學科的邏輯結構相交相接,形成綜合型的立體的邏輯認知結構體係。

(2)運用邏輯結構法的基本要求。

①講授的內容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前後章節之間、概念之間、判斷之間,要有清晰的邏輯聯係或邏輯層次。

②講授的重點要突出。所謂重點,即指那些穩定性、概括性、包攝性較強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建構學科邏輯結構體係所必需的基本因素。

③注意講授過程的邏輯性。教師講授某一學科,必須將原理、概念等放在學生已經形成的學科邏輯結構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自己進行分析和推理,並得出符合邏輯的科學結論。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教師必須清楚地把握學生的現有知識的邏輯結構水平,並善於用引導性的疑問去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邏輯過程。

④配合實驗,運用板書。

實驗是一個科學事實的過程。作為一個過程,其本身就有一個邏輯程序,這個程序一般表現為發生的條件(或原因)、發展的層次變化(量變或質變)以及發展的自然結果。實驗手段對於學生學習客觀邏輯,認識和建立學科邏輯結構體係,是有顯著作用的。

板書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輔助工具,板書的主要目的是提示內容的邏輯要點,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邏輯聯係整體。這樣的板書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結構性,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些內容的邏輯要點聯係本身,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