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在講解學科的具體概念時,也講授該學科的邏輯,不是把二者孤立的分開,而是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積極影響學生的哲理性思維。
邏輯結構摸進法
學生掌握了某一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就如同掌握了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它可以憑借邏輯結構這一認識工具,自由地探索未知領域。
(1)邏輯結構摸進法的功能
①知識的邏輯結構的方法論指導作用。研究表明,知識的邏輯結構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創造教育的邏輯結構摸進法,就是利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遵循已經掌握的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進行定向的、嚐試性的探索。也即學生運用已經形成的邏輯認知結構,對新的或未知的材料進行探索性地理解和概括,從而獲得新的認知。
②知識的邏輯結構本身已經潛存著同化新知、解決未知的可能性。現代學習理論認為,一切新的知識,都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受學習者原有邏輯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
(2)運用邏輯結構摸進法的基本要求。
①學生現有的邏輯認知結構水平,是實施邏輯結構摸進法的前提。為了促進理解和認知的遷移,學生必須把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內化為個體邏輯認知結構。教師在引導學生實施結構摸進法之前,必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現有的邏輯認知結構水平,做到有的放矢,相機引導。
②當教學中需要的某種邏輯結構模式學生還不清晰和不穩定時,教師應先用學生易於理解的材料作引導,使學生邏輯認知結構中的相應觀念清晰起來,活躍起來,然後才可以實施結構摸進法。
③及時提供反饋信息,以糾正同化或遷移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理解和模糊概念,防止錯誤的東西在邏輯認知結構中被鞏固下來,從而保證邏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正確性和清晰性。
4.批判性教學法應用方法
發射法
發射法又叫求異法,即指對同一問題探求不同的、特異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思考方法。
(1)發射法功能。
發射思維的實質是知識信息的快速遷移。在這個遷移過程中,信息發生重組,因而可能產生出新的信息,所以創造學上把發射法作為創造的方法之一。創造教育的發射法,一般來說不是用於傳授知識,而是用於訓練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打破某種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2)運用發射法的基本要求。
①由於思維的發射需要強有力的動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發射思維時,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強化創造動因。避免或消除一切壓抑創新思維的因素,如不許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反駁,也不要急於對所發射的意見作結論等。
②發射思維要求有盡可能多的能夠啟發思想、引起聯想的事物和機會。因此,教師還必須設法為學生創造產生聯想的條件。
③當發射進行到一定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些眾多的設想中幾個既新穎又有價值的設想,進行概括性指導,肯定這些設想的積極意義,以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動性與自信心。
④發射法比較適宜於初中以上學生,對於小學生,運用時必須加強教師的具體指導。
激疑法
激疑法是一種刺激學生自動生疑、析疑的教學方法。
(1)激疑法的功能。
創造教學的激疑法,是一種促進認識活動的積極方法。激疑法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①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習的積極心理狀態,沒有興趣,或興趣索然,學生的思維則處於消極的,或半休眠狀態,結果自然是雖學無成。激疑法猶如魔術師蓄意製作的魔棒,集問題奧秘於一發,吸引注意,引起興趣,激發思維。
②激起問題。“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發於問題,沒有思維不是因問題而發的。因此,教師能否有效地激起問題,是觸發學生思維的關鍵。
③激發思考。古人說:“學以解蔽。”解蔽就是解疑,解疑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質量的優劣。怎樣解蔽,由誰解蔽,創造教育與傳統教育在這裏存在著明顯的分歧。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把解惑釋疑視為教師的當然職責。創造教育則把解惑釋疑當作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因此,創造教師教學的最高藝術就是激發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自己解蔽、釋疑。疑是深入探索知識的起點,有疑才能有“問”,才能有“思”。學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著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運用激疑法的基本要求
①激疑的目的要明確。或為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或為引導理解教材重點,或為啟發突破教學難點等,教師必須心中有數,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隨心所欲。
②疑難要力求設得科學、嚴密,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活動,注意避免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易於導致學生發生誤解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性。
③掌握提問時機。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提問,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④要研究設疑置難方法,力求把問題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索的自覺性。要盡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審訊式”的提問。
⑤激疑的目的在於激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因此,教師應盡量把疑難設置在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深淺適宜,可望可及,既引起學生的追求,且經過他們的努力又可自己獲取。
5.結構性教學法應用方法
縱向層次結構法
所謂縱向層次結構法,是從某一學科體係的縱向發展的邏輯關係上考察,可以把一個學科的縱向體係分析為若幹有機的、有某種從屬關係的大小層次。
(1)縱向層次結構法的功能。
①縱向層次結構法把某一知識係統分析為若幹有機聯係的層次,簡約地勾勒出了複雜知識體係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使整個知識體係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既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各有關層次,也便於從各有關層次上認知整體。
②知識的層次結構以其內部的邏輯聯係為基礎,縱向層次結構法把係統的知識結構表現為一定的邏輯結構形式,既是科學的,符合事物客觀發展過程的,同時又與人的認知過程的“完形”相一致。
③縱向層次結構法建立的兩條認知途徑:即學科知識體係的層次結構和學科知識體係內部的邏輯層次結構,相互支持,互為表裏,共建於個體對學科知識體係的認知結構之中。這不僅使個體對知識的理解、認知具有嚴密和科學性,並且還使得這個認知結構本身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事實表明,隻有用學科知識體係的層次結構和學科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為材料建構起來的個體認識結構,才會具有最理想的認知功能。
(2)運用縱向層次結構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正確地認識知識的層次結構及結構的科學意義。
②科學地揭示知識層次結構內部的邏輯關係。
③知識的層次結構分析必須適應於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
橫向多維結構法
所謂橫向多維結構,也即因素結構分析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任何一種事物及其發生、發展的聯係和影響都不是單元的,而是多元的。
(1)橫向多維結構法的功能。
①橫向多維結構法,把事物及其發展的各個層次(或階段)分析為若幹平行的因素,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認識事物或過程的複雜關係,有利於全麵而深入地理解事物,辨析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諸種原因。
②橫向多維結構法所分析的各種因素及聯係,是事物內部邏輯關係的客觀反映。因此,橫向多維結構法不僅形象地反映了某一知識層次的諸橫向序列因素,而且還清楚地揭示了這些橫向序列因素之間的固有邏輯聯係,有利於學生在邏輯關係理解的基礎上全麵地把握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多維思維能力。
(2)實施橫向多維結構法的基本要求。
①實施橫向多維結構法,必須引導學生對事物或事物發展的某一具體階段作多角度地觀察和多維度的思考,詳盡地挖掘影響事物過程的各種內外因素,然後對這些因素的主次關係作全麵地考察,並排成有必然聯係的因素序列。
②橫向分析的因素序列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係,它必須科學地概括和說明某一事物或事物在某階段的本質原因及特征。
③橫向分析的因素序列內部,必須存在一種必然的邏輯聯係,這種邏輯聯係應該是事物諸因素之間本質聯係的反映。
6.情境教學法應用方法
問題情境教學法
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利用和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麵臨具體問題,以刺激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探索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
(1)問題情境法的功能。
①在學生意識中造成的問題情境,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刺激,它能夠引導學生認識的興趣,激起探究的願望,引起與解決任務進程有關的理性情感和體驗。
②問題情境教學法可以促進兒童思維由感性向理性、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2)運用問題情境法的基本要求。
①形式上的新異性。情境是學生感知事物關係和過程的刺激物,一旦情境在學生眼前呈現,就成為學生的感知對象。但是,如果情境是常見的、多次重複的東西,則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創設某種問題情境時,必須首先考慮情境的新異性,盡量使學生獲得新的感受,借以激發學生觀察和研究情境的熱情。
②內容上的生動性。情境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開拓思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問題,並為之創設一個新鮮的情境,造成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心理情態,這對於激發學生思維是有積極意義的。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不僅有賴於形式上的新異性,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生動性。要使學生在對問題情境進行觀察和思考時,不僅從中受到教育與啟發,而且還得到認識事物的樂趣。
③方法上的啟發性。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神情動作、語言文字、音樂、圖畫、電影、直觀教具、模擬實驗、參觀、實習等。情境本身不是教學目的,而隻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手段。因此,在具體實施情境教學法時,必須從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出發,注意方法上的啟發性,使學生在感知和理解情境時,從中受到啟發、發展智力。
實驗教學法
實驗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作業,通過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變化以直接獲取知識,培養實驗與操作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法的功能。
①實驗教學法對於理解和建立現代科學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②實驗活動本身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養成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而且對於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實驗技能,開發智力,提高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2)實施實驗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①編製實驗計劃。教師在實施實驗教學法之前,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編製出實驗計劃,其中包括:實驗的題目、順序、所需要的儀器、材料和用具等,說明實驗的目的、要求,指明實驗所依據的原理,確定實驗進行步驟。必要時,教師應先做示範性實驗,以求得操作程序和控製條件的準確性,確保實驗的科學性。
②做好實驗指導工作。實驗開始以後,教師應巡回指導,糾正實驗活動中的錯誤,並對實驗有困難的學生給以啟發和幫助,但切不可代替。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觀察、測試和記錄結果,學會對過程現象與結果的分析,掌握必需的數據處理方法,以便順利地推導出科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