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3)

備課必須充分考慮自己的教學對象,考慮學生特點可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創造條件,使一些難點、重點的內容變不易接受為容易接受,使學生聽懂、學會。

(4)教學方法的適應性。

教學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備課中擬采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必須充分考慮能否適應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需要,能否適於學生的水平,能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一切不適應當前教學條件和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都會是形式主義的,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備課時不能離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學方法。

(5)教學活動的教育性。

任何教學活動,都永遠隻有教育性。教學不是單純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而是要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備課不僅要考慮如何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發展學生智力,養成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和性格作風。教師在備課中,隻有明確樹立全麵發展的觀點,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得到全麵發展。

做好備課工作

(1)熟悉大綱和教材,掌握教學內容

①教師要把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精神財富就必須在教學大綱精神的指導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進而牢固地掌握教材規定的教學內容。

②教學大綱規定了本學科總的目的要求和總的原則,並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和範圍。因此,教師必須熟知教學大綱,並在教學大綱精神的指導下熟悉教材。

③熟悉意味著對大綱和教材要多次地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多次地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前後聯係起來思考研究。對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弄清它的內涵、外延,對一些規律性的基本知識(定理、定律、法則、公式、原理等),要弄清是如何論證或推導出來的,以及其運用範圍等。熟悉教材的過程,是一個反複研究,逐步深入地掌握教材內容的過程。

(2)鑽研大綱和教材,掌握教學目的要求和重點

①教師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是為了自己個人增長知識。教師在備課中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是為了教;掌握知識,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育人才,這就需要通過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掌握大綱和教材所要求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②明確在教學中使學生學習什麼和解決什麼。這裏包括:弄懂什麼——理論、原理、定理、法則、公式、規律等;學會什麼——技能、技巧;發展什麼——智力、能力,培養什麼——道德品質、習慣;形成什麼——思想觀和世界觀。

③在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過程中,掌握各部分知識與完成上述教育目的的內在聯係,尤其應注意切實掌握對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重點。通過這一係列的備課活動,為駕馭教材而創造條件。

(3)研究和掌握教學方法

①備課中,教師在掌握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要求之後,還必須進而解決如何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的智力才能,以及思想觀點等問題,即解決教學方法的問題。

②備課中,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準備,必須首先在掌握本單元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研究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找到學生的知與不知的矛盾焦點,知學生之所不知、及向知的方麵轉化的條件。要著重抓學生認識上的難點、重點和疑點,以及“難”和“疑”之所在——為什麼難,為什麼會有疑難問題。特別要著重於重點問題上的難點與疑點的研究和解決。

③在抓住矛盾問題之所在後,就要研究如何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條件,促使學生的知與不知的矛盾獲得轉化。

④為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應從多方麵考慮。

⑤備課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遵循教學規律,貫徹教學原則,充分考慮此時此刻這一單元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可接受情況。每次教學,各方麵的實際情況是發展變化的,相應的教學方法也應是發展變化的,切勿墨守成規,千篇一律。

(4)編寫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

①教案又稱課時計劃,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案。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在備課中所考慮的多種教學活動設想,經過進一步的推敲,使之條理化、科學化,明確地體現於教案文字之中。這是使教師的備課更加係統、準確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寫成教案,又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備忘材料。

②教案一般要反映出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的重點及實施的步驟與方法。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和工作特點,教案應有詳有略,不宜過於繁瑣,應係統、鮮明、實用。

③寫出教案後,還要熟悉教案,使教案中的內容,融化在自己的腦子裏,做到講課不離教案,但基本上不看教案。否則課堂教學活動,手不離課本,目不離教案,總是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一定會枯燥無味。熟悉教案,除要熟悉教案所寫的內容以外,還應使教案所反映的內容在自己的腦子裏過過“電影”。

④對課內所需要的各種教具,要做好準備。要熟悉教具的性能、特點及演示方法,做好功能檢查和試驗性演示。遇有故障和難題,要在課前及時解決,保證課堂演示能夠順利進行。教師經過編寫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使自己形成現實的教學能力,最後完成本單元的教學準備工作。

17.聽課評課工作製度

課堂教學反映的情況極其複雜,由於聽課的指導思想不同,其聽課的方法著重點就不同,收獲也會大不一樣。隻有樹立科學的指導思想,才能在聽課過程中獲得全麵正確的認識。

目的在於提高質量

聽課的根本目的,在於了解教學情況,研究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提高質量。

(1)在聽課中無論是發現了優點還是缺點,好的經驗還是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問個為什麼,弄清它和什麼事物有內在聯係,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

(2)要避免聽課不少,腦子裏積累了一大堆材料,卻拿不出任何提高教學質量的辦法。

堅持全麵的質量觀

(1)全麵發展的觀點,即看質量就要看學生德智體幾方麵是否都得到發展,不能隻重視智育,忽視學生的品德和健康的發展。

(2)智育也要全麵發展的觀點,即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還要訓練技能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

(3)麵向全體學生觀點,即教師在上課時要對全體學生負責,使上、中、下三類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教學的工程質量觀

(1)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通過一定的工作過程來實現的。有什麼樣的工程質量,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質量。

(2)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一般都要經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考查成績等幾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工程質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了解到,並通過多方麵現象,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規律和辦法。

教學的目的和效果相統一的觀點

(1)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質量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檢驗。

(2)衡量教學效果的好壞,必須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中來檢查,看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否實現了,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了。

教與學相統一的觀點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過程,既要看教師怎樣教,又要看學生怎樣學。有些在聽課時重教不重學,看到有些教師不按大綱要求,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啟發學生動腦動手,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才華”,旁征博引,不但不加以說明,反而認為講得生動,這就助長了一些人“隻教書不教人”、“隻管教不管會”的思想。

18.教師評課工作製度

在聽課以後,應對聽課中觀察到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內容、方法、組織計劃情況、教學效果等,綜合起來進行全麵分析,並要和教師一起評議,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改進教學的措施。

評課要實事求是

(1)以商量的態度和教師共同分析和評議,不要以檢查者的身份自居,更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教師。以朋友式的態度關心教師的工作,和教師共同商量和討論問題。

(2)根據課堂教學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評價一節課。

在聽課之後,無需對每節課都做一次評定,更不宜輕易地下一個“成功課”或“失敗課”的斷語。但是,聽了一些課之後,總得對某教師的講課要有一個適當的評價,沒有評價就無法確定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哪些是存在的問題。

一般說來,評價一節課主要是從教學目的出發,看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在評議時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做出評議。如果脫離實際情況,做出不切實際的評價,教師就會感到不公平,不服氣,甚至影響工作情緒。

(3)用典型事例做具體分析,聽課後的評議,不能太籠統,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具體分析。說某一堂課重點不突出,就應幫助教師認真了解教材中哪一部分是重點,為什麼是重點,講課時應該如何突出重點,突出重點對整個教學起什麼作用。這樣對教師才能真正有幫助。

著重於教師教學思想的提高

(1)教學工作中的任何成敗,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水平和對教學規律掌握的情況。

(2)通過聽課,評課,隻有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思想,進一步掌握了規律,才能從根本上改進教學,提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