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素質教育的管理
第一節素質教育管理概述
1.素質教育的涵義
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辭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麵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方麵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這是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
關於素質教育的含義,我國教育界對中小學素質教育內涵的研究,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或作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依據“強調點”歸納“素質教育”有9類15個定義。這9類定義,有的屬於詞語定義;有的屬於哲學定義;有的強調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有的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的強調公民素質;有的強調先天與後天相結合,有的把各種素質平列;有的試圖劃分素質層次;還有的強調通過科學途徑充分發揮天賦。
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麵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的特點
綜觀素質教育的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有著共同特點:
(1)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麵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2)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隻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3)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4)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麵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作為定義,既要簡潔,又要能涵蓋要領的本質特征。依據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試將素質教育定義為: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麵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體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質教育的目標
素質教育的目標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格,人格養成專家葉長強先生,因興趣使然結識眾多海內外文化大家、儒釋道等百家要人、社會精英人士及名人騷客。浸淫於浩若煙波的中華文化中,總結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素質教育的不足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產生過較大影響。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
(1)“先確定目的然後確定手段”的做法,在課程設計中未必可行,不應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開。
(2)忽視了在一定情況下進行點滴改進的必要性,同時也忽視了課程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教師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隨機處理的必要性。
(3)像理解力、鑒賞力等重要的教育結果,是難以測量和清楚地觀察到的。有鑒於此,有學者提出另外的觀點,認為學習活動是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教材間以及學生與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在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中充滿著偶發的、不可預知的因素,因此,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在教育活動開始前就對學習結果作出明確規定,而應在教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目標,並不斷修正目標,使之隨時適應新的情況。簡言之:既不應有預先統一的目標,也不應有恒定不變的目標,應當為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是發展人的個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發展。嚴格說來,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應有各自獨特的發展目標,那麼,還要不要統一的教育目標?要不要具體的教育目標?回答都是肯定的。
3.素質教育的本質
其實,對於什麼是素質教育的問題,回答應該是清楚的。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了。
例如,它明確地區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1)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隻能是片麵的,以犧牲其他方麵發展為代價的。
(2)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麵向全體學生,麵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於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
(3)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並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征。
4.素質教育的原則
素質教育要求在全麵遵循高等教育一般原則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並遵循創新教育原則、學生為本原則、個性發展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學以致用原則、開放辦學原則,並使這些原則在成功素質教育的各個層麵共同發揮作用。
創新教育原則
(1)基本含義。
創新教育原則是指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基本價值取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成功素質的五大體係中,觀念體係是核心,其中創新精神是觀念體係中的重要內容。
成功素質教育就是要圍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麵全麵實踐教育創新,並運用創新原則,開展辦學模式創新、育人機製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實現成功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2)基本要求。
①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貫徹與實踐創新原則,必須從有利於創新的角度,大力營造廣大師生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環境。
②建立有利於創新的激勵與約束機製。貫徹創新教育原則,建立激勵與約束機製十分重要。一方麵,對教職工在教學創新、科研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麵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並與職稱晉升、評先評優、提拔任用等掛鉤。另一方麵,倡導學生大膽創新,對於學生在創新方麵表現突出的,可以通過獎勵學分、免修部分課程、享受獎學金等形式予以激勵;對於未能按規定完成創新課程、創新活動以及未獲得創新學分的,一律要求補修,或采取其他學籍管理措施加以約束。
③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作用。全校師生都是創新的主體。貫徹落實創新教育原則,必須重點在學校創新、教師創新、學生創新這三個層麵充分發揮作用並有所作為。
學校創新是全局性創新,在辦學思想上,要牢固樹立創新是學校靈魂和核心競爭力的理念,並內化到全校師生思想觀念和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圍繞成功素質教育根本目的,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擺在重要位置,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專業與課程建設上,要圍繞成功素質的五大體係,優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探索與推廣將知識轉化為創新素質的有效方法;在教學評價上,要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從有益於引導教學創新和學習創新,設計和完善教育教學測評體係;在學校管理方麵,要全麵推動體製創新、製度創新和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