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要求。
①尊重和保護學生個性。尊重和保護學生個性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成功素質教育要求保護學生個性,需要從幾個方麵著手:一要更新育人觀念。學生沒有好差之分,隻有個性與素質的差異。對於教師來說,則應該把學生視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人人具有成功的潛質,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所謂“有教無類”。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不以個人喜好或單純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從而錯失了每個學生可能被開發成功的機會。
二要創設條件尊重和保護學生個性。比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尊重個性、崇尚個性的氛圍,讓學生認識到個性不僅是自己的特質,更要成為自己的優勢,隻有個性充分發展,才是實現成功最有效的途徑。
②彰顯個性。成功素質教育要求彰顯個性,是對傳統學生觀的突破。傳統教育把學生的鋒芒畢露、桀驁不馴、恃才傲物、課外“歪門邪道”之術等視為“洪水猛獸”,加以壓製和管束。高等教育要培養成千上萬的人才,這個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麵”的人才,而應該是人皆有才,各有千秋。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本、開發學生潛質、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人盡其才、人人得以成才的教育。張揚個性,需要從下麵幾方麵著手:一是建立激勵機製,激發學生自我展示、自我表現的欲望;二是創設條件,為學生張揚個性、發揮個性、展示個性提供平台;三是重視特長生的培養,根據學生自身的發展潛質和素質優勢去開發他們的成功素質。
③引導個性。學生的個性需要正確引導。沒有經過正確引導的個性,其發展會發生偏差。素質教育要求引導個性,需要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的方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導向作用,要充分認識學生個性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個性的發展。
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將個性絕對化,認為發展個性就是我行我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而荒廢學業;有的學生在發展個性過程中,無視校紀校規,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管理秩序;有的學生隻注重個人的發展,忽略個性發展的社會性和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
針對這些現象,教師需要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明了個性發展的真正含義與內容,並將個性發展的社會性和學生的自我意識統一起來。
二是完善學生個性發展的途徑。主要是在專業素質教育和非專業素質教育中都要充分重視學生個性的引導,通過挖掘學生多方麵的潛質,引導學生的特長發展,充分開發學生的優勢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開發。
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特點又要照顧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雙“慧眼”,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麵的特點要進行全麵深入地了解,對其個別差異等變量因素作科學分析,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素質教育既要麵向全體學生,更要善於兼顧個別差異,量體裁衣,因人而異,把個性發展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
素質教育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是指以理論學習為基礎,把實踐作為知識內化和素質形成的根本途徑,並在實踐中去運用知識和提高素質。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是反映素質教育規律的一項基本原則。成功素質教育認為,除先天遺傳外,素質不能直接傳遞,隻能通過後天開發、訓練內化而成,其中,實踐經驗內化是基本途徑之一。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和開發學生成功素質的重要教育原則。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實現知識轉化和知識內化的基本途徑和手段。離開實踐的知識是空泛的知識,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一切真知與創造都源於實踐。
然而,傳統教學方式的最大缺陷恰恰就是對學生親身實踐的漠視,往往把他們禁錮於一種靜止、封閉的被動狀態之中,使得他們本應旺盛的求知欲望、創新激情、成功心理遭到無情的抑製乃至扼殺。
要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質,培育學生的成功素質,就必須堅決打破這種刻板的教育教學觀念與形式,構建一種基於學生知識獲取、突出實踐地位的育人途徑,即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學習,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實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體驗,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提高。
(2)基本要求。
①轉變教學觀念。這一原則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克服以往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變以往的“聽中學”、“看中學”為“練中學”、“做中學”、“活動中學”。
要在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的自我領悟、自我體驗和自主創新,即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內化素質。
②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首先要保證實踐課在教學計劃中的恰當的比例,賦予實踐教學的“法定地位”;其次要保證實踐教學的足夠課時量,這是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的基本保證。
最後要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落實並保障實踐教學質量,要在成功素質教育大教學觀、大課堂觀的指引下,打通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知識積累與實際運用的壁壘,從實踐入手,讓學生在親身經曆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提升自身素質,使成功素質得到全麵發展。
③要求師資隊伍具備更高的素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較高的理論素養,更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因此,學校尤其要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學以致用原則
(1)基本含義。
素質教育認為,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學用相長;以用促教,教用相長,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學了不能用,學了不會用,等於“白學”;教的不能用,教的不會用,等於“白教”。要做到學以致用,必須遵循“三用”原則,即“適用、夠用、會用”。適用、夠用是要求,會用是目的。
“適用”,就是指教學內容要以“適用”為標準,“無用”的不教,“用不上”的不教。人類知識浩如煙海,“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七分沒學到”。因此,適用原則就是要選取最需要、最重要、最適用的內容教給學生。這是教學內容的上限,即“多了不行”。
“夠用”,就是指教學內容要以“夠用”為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和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相符合,確保“夠用”。這是教學內容的下限,即“少了不行”。
“會用”,就是指教學內容一定要內化為學生的素質。所學能不能用是對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檢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將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通過學生的實踐、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隻有提升到這一境界,學生才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在實踐中運用自如。“會用”是教學的最根本的要求。
(2)基本要求。
①人才培養方案的製訂必須體現“三用原則”。按照“適用”的要求,在製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教學內容要適用,不適用的不教。核心課程要加強,基礎課程要精幹,邊緣課程要適度。要勇於將那些無“用”和可用可不用的課程,從課程體係之中剔除出去。
按照“夠用”的要求,在製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保證教學內容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課程安排要以“必需”和“夠用”為度。要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根據社會需求確定課程內容。在學時、學分的分配以及考核測評的權重上,屬於核心素質類的課程要加大課時量。
按照“會用”的要求,在製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強化實踐教學,要加大社會實踐、教學實驗、實訓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學時學分的權重。
②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必須貫徹“三用原則”。按照“適用”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各環節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規律,科學選擇教材,合理取舍教材的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要善於進行教學內容的適用性研究,明確社會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學生真正需要學什麼。要確保在日益膨脹的知識總量與種類中精心選擇,使所教的內容符合“適用”的要求。
按照“夠用”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突破教育教學的難點,凸顯重點和把握要點,一般理論知識要簡,重點教學內容要精。要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特點,把握教學內容。
按照“會用”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際工作能力,學會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