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1)導向環節。

《決定》頒布之前,人們對素質、素質教育等基本概念缺乏統一的認識,因而一度各地各學校隻是依據各自對素質教育的理解,自發地進行相對無序的實踐探索。《決定》的頒布,為素質教育的若幹基本問題形成統一認識提供了政策性依據,為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應當把各地、各學校的思想認識和具體行動統一到《決定》上來。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提高本地區居民素質、提高地區綜合實力、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使這一目標作為一麵旗幟,充分發揮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勵等作用。借用柳斌同誌的話說,就是“應該把素質教育的旗幟舉得高高的,把素質教育的輿論造得濃濃的,把素質教育的勁頭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氣壯地抓素質教育。”

(2)檢測環節,亦即評價環節。

根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素質教育目標、準則、製度等,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檢測、評價。包括硬評價和軟評價兩種,前者指政府部門(包括教育督導機關)按照既定的有關條例,對下級政府和學校以及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官、教育基地、社區教育委員會等實施素質教育的機構和工作人員實施素質教育的情況,進行全麵或某一方麵的係統檢查、評價,帶有權威性。後者指社會輿論對學校及教師工作的評價,包括媒體對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報道、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有關評論等。

(3)分配環節。

根據評價結果按一定程序將社會資源分配給有關單位和個人。社會資源分配包括物質性的,如增加工資、頒布獎金獎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榮譽稱號、晉升職務職稱、頒發獎章獎狀等。

(4)反饋環節。

反饋環節應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分配結果與評價結果是否一致,二是獲得較少社會資源的那部分單位和個人,如何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應當根據需要不斷地對激勵標難、手段和過程進行及時調節,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更能使獲得激勵的那部分單位和個人成為其他單位和個人學習的榜樣,使政府對素質教育的提倡變得具體形象,容易為公眾廣泛接受,從而擴散到整個社會。

6.素質教育的基本特點

全體性

所謂“全體性”,廣義地說,是指素質教育必須麵向全體人民,任何一名社會成員,均必須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途徑接受一定時限、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狹義地看,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是指為全體適齡兒童開放接受正規基礎教育的大門。換言之,素質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許對入學的兒童按照某種標準(例如種族、民族、性別、膚色、語言、社會和經濟地位等差異)進行篩選。“全體性”是素質教育最本質的規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什麼素質教育。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把素質教育與實施義務教育聯係在一起,其原因就在於義務教育從立法上保證了教育機會的均等化與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

堅持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其主要定義在於:

(1)保證使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

(2)保證使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中小學教育應為提高全體人民的基本素質服務,推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民主建設。

(3)為貫徹社會主義“機會均等”原則,為每個人的繼續發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條件。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未來的合格公民奠定素養基礎。

基礎性

所謂“基礎性”是相對於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質教育向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是讓學生擁有“一般學識”而不是成為某一專門領域的“小專家”或某一勞動職業的“小行家”。

堅持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其主要意義在於:

(1)一個人隻有具備了良好的基本素質,才有可能實現向較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的“遷移”。基礎教育以發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質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礎教育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

(2)人類蘊含著極大的發展自由度,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強;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業,如果在基礎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專門化的訓練,而不是著眼於把普通的基礎打紮實,那就等於抑長趨短,將非特化功能倒退為特化功能,縮小了發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

(3)從教育控製論的意義上講,教育是一種人為的、優化的控製過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預定目標持續發展。但如果把基礎教育局限於職業的、定向的訓練,就會使本來應得到擴大發展的可能性空間過早地停滯、萎縮,這豈不是同教育(優化控製)一詞的本義背道而馳嗎?怎麼能指望培養的學生善於應付社會繁雜多變的“不確定性”呢?

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真正把學生的重心轉移到啟迪心智、孕育潛力、增強後勁上來。這是強調培養能力、促進發展,是指在正確處理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係這一前提下而言的。知識與能力雖不是完全等同的東西,但是,如果學到的知識是“活化”的知識,是能夠“投入運轉的知識,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的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就能順利地轉化為能力,成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素質教育的“發展性”強調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學會生存”。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動力是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素質教育倡導尊重、發揮和完善學生的主體性。它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強烈的創造欲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從本質上說,“發展性”符合“變化導向教育觀”的趨勢,即把適應變化、學會變化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接受教學(教師奉送答案)向“問題解決”(教師引發思考)轉變。教師從一名鼓勵者、促進者、溝通者、幫助者和谘詢者等角色發揮作用。

全麵性

所謂“全麵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麵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因為,素質教育應該是完善意義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麵基本素質的。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應當指出,“全麵發展”已經列入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目標之中。但是,我們的任務是要在社會主義的素質教育中探索“全麵發展”的具體規定性,我們認為,素質教育中的“全麵發展”有兩個方麵的具體規定性。

(1)針對一個個體來說,它是“一般發展”和“特殊發展”的統一;

(2)針對班級、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群體而言,它是“共同發展”和“差別發展”的協調。全麵發展既要講共同性,又要講個別性,它決不排斥有重點地發展個人的特殊方麵,允許在一個群體中各個體之間有差別地得到發展,全麵發展決不能被理解為均勻發展和劃一展。全麵發展實際上就是“最優發展”。最優化不等於理想化,而是力求取得對具體條件來說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隻有這樣,每個學生才能有信心根據他自己的特點找到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打破“千人一麵”的格局。

全麵發展是最優發展,也是個性的最優發展。“發展個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最近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提出了“從係統一—結構觀點來分析個性”的建議,強調應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個性是社會實體的觀點,從人的心理的整體上把握“個性”。因此,可將個性定義為“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動態係統”,以此來表明個性是一般性和個別性、動態性和穩定性的統一體,是社會化的產物,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立足於教育學的基點,從實際出發,堅持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可認為“個性”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在每一個學生身上不同的優化結構”。其特點為:

①“個性”必須首先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為前提,它強調的是個性發展的共同性一麵;

②“個性”也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的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不同結構。這種不同的結構是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性一麵,它是因材施教、個別對待的依據;

③我們不僅要承認每個學生應該有不同的素質結構,同時還要使這個結構達到盡可能的合理化。優化結構,這是教育者應盡的責任。總之,把個性最優發展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這是實現將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未來性

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於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說來,教育具有較強的隋性和保守性,它總是在努力使年輕一代學會老一代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們在批評現代學校教育體係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時候,往往批評它是根據“昨天”的需要而設計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標是使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7.素質教育評價體係的內容

建立與素質教育的目的相適應的科學的評價體係,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是強化教育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所謂教育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諸種因素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具體內容如下:

實質是“價值判斷

評價就是評定價值,所以“價值判斷”是教育評價的本質屬性。教育評價必須既重視教育的個體價值,又要注重其社會價值;既要以是否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為目的,又要看其能否滿足社會的需要。

對象是“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因素”

素質教育評價的重點對象是學生,看學生經過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在原有基礎上素質有哪些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怎樣等;同時還要對“構成其變化的諸種因素”進行評價。這些因素包括了除學生以外的其他對象,諸如學校、教師、管理部門等等。

教育評價的價值標準

價值標準是對評價對象進行認識和評價時所依據的準則。我們認為,所謂素質教育評價體係,就是指依照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教育的原則及其價值標準而建立起來的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諸種因素所進行的價值判斷的一係列的方法、標準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