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

從國際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看,教育評價已由原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轉變為今天的“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麵發展,這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從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素質教育要求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圍繞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改革實驗。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泰勒曾說:“教育目標的分析、教育的評價和教育計劃,是不斷地循環著,當你在評估教育評價的效果時,便會屢次對那些建立在教育前提的‘目標’發生改良修正的聯想,同時也會提出教授法或指導計劃的修正方向。目標和指導計劃修正以後,又要求指導法的修正,也要求評價計劃的修正,他們是互為循環的,因此教育評價正可促進教育的正常化。”可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係在教育決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麵都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11.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方法

實質是全麵發展教育

這是要樹立的第一個基本觀點。素質教育在醞釀準備和起步階段,有過許多定義,模糊了素質教育的實質。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麵貫徹教育方針。而使學生全麵發展,我們必須明確素質教育的實質,牢牢掌握全麵發展這個核心。

著眼於學生的全麵素質

這是要樹立的第二個基本觀點。所謂提高學生的全麵素質,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扇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而不是隻提高某一方麵的素質。

有的同誌以為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就是發揮學生的特長,把素質教育等同於培養學生特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特長是需要的,但必須在全麵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去發展學生的特長。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這是要樹立的第三個基本觀點。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表現在學習時間過長,作業量過大,考試過多,各種競賽活動和學習資料泛濫成災。其後果是嚴重影響學生全麵發展,損害學生健康,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他們上學的時間比大人上班早,放學後還要麵對一堆家庭作業以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輔導班。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因負擔過重而精神崩潰或離家出走,體質下降更是不可勝數。這是對孩子的摧殘,不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就談不上實施素質教育。

12.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途徑

有些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這種說法不準確,容易引起誤解。所謂渠道,就是途徑。所謂課堂,即用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當然不包括課外,不包括社會實踐活動。

誠然,課堂是學科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陣地,要千方百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素質教育是要提高學生的全麵素質,不隻限於文化科學素質。

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的說法欠妥。提高學生的全麵素質,是指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五項基本素質,應是多渠道、多途徑的,光靠課堂不行。

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不僅需要提高教師水平,改進教學方法,還要改革課程體係,課程內容、考試製度和考試方法。據報道,韓國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麵采取了許多措施。

其中有兩條特別突出:一是減少科目,減輕學生課業等壓力,例如,初中把《社會》和《國史》合並為《社會》;二是壓縮課時,減少學生課堂學習時間,如小學的《道德》課從原來的68學時減少到34學時。如果我們過分強調“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就很容易忽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勢必淡化文化科學素質以外的素質,而這些,正是目前中小學教育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間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有一種觀點認為,學生課堂學習時間越多越好,少了就會降低教學質量。隻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五小時至七小時的空餘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麵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麵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隻不過是一些空話而已。”

人們普遍認為,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責任感和領導能力等。美國學生的課外活動可謂五花八門,有學術性的、娛樂性的、健身性的,也有社區服務性的。美國高中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名牌大學已將其作為總分的20%計人錄取成績。那些學科成績優良、課外活動表現突出的學生,往往成為各大學競相錄取的對象。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應是多渠道、多途徑的。基本途徑是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多途徑實施素質教育,政府要領導,全社會要支持。實施的渠道不應有主次之分,猶如五大素質沒有主次之分一樣。因為素質教育的效果應從整體去衡量,學生素質的高低應綜合起來評估。如果推進素質教育這場“戰鬥”,決定勝負、成敗在課堂,其他渠道隻起配合作用,這種說法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全麵素質。

13.素質教育要靠製度保證

“素質教育”至今步履維艱,關鍵在於還沒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教育評價製度和教育人事製度。正因為如此,才導致素質教育每每麵臨困境,屢屢遭遇尷尬,才導致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們憂心忡忡,既焦急又無奈。

呼喚教育評價製度的改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可是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評價製度卻是“千呼萬喚出不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仍用沿襲了多少年的、被有識之士批判了多少回的高考成績來評價學校,社會各界也是用高考成績來評價教育。或者說就是用尖子生培養情況來評價學校,評價教育。在大中專院校錄取人數極少的時候,評價一個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按上建檔線人數的多少;後來隨著地方院校的創辦,高校錄取人數增加,按建檔線考核學校嫌人數多,不足以突出培養尖子生的情況,就改為按省定大專線考核;2001年,高校大幅度擴招,高職和大專合並,省定大專線和地方大專線並為一道線,於是就又改為按本科線對學校進行考核。照此辦理,再過幾年,高校進一步擴大規模,本科上線人數也會大量增加,到那時可能會用上重點線人數考核評價學校了。這樣的評價辦法,實際上是“精英教育”的產物,和素質教育的精神不相吻合。由於這樣的教育評價辦法仍然在起著關鍵作用,在引導著學校集中力量抓好尖子,保證高考上線人數,學校就不可能不口頭上喊的是“素質教育”,行動上抓的是“應試教育”;就不可能不在會議上講的是麵向全體,行動上做的是重點培優;就不可能不對外宣傳的是教育學生全麵發展,張揚個性,實際上做的是要求整齊劃一,追求高分;就不可能不課表上排有社會實踐課,實際上從來都不上,或者是將其擠到假期裏,讓學生自己去實踐。

應該說教育評價製度是指揮棒,指揮棒指到哪裏學校就會往哪個方向努力。現在的問題是盡管素質教育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你沒有和素質教育相配套的教育評價辦法,仍然用高考上線人數對學校進行評價,恐怕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不會有北京特級教師孫維剛那樣的境界和水平,“戴著鐐銬”跳出優美的“天鵝舞”,而隻能會跟著指揮棒走,加班加點,題海戰術,把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讓素質教育徒有虛名。

當前的僵化的教育人事製度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障礙。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首先教師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要有既為經師又為人師、專業功力深厚、專業思想鞏固、胸懷寬廣、勤奮好學、正在無私、心理健康等方麵的優秀品質,要讓學生既敬重又佩服,親之近之,尊之愛之,也就是像孫維剛老師那樣視事業為生命,對學生勝兒女的人。因為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麵,有好多東西是不能靠領導布置要求的,也是不能納入評價考核的,它全靠老師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一種本能,一種潛意識行為。然而這樣的教師需要培養,需要有能使教師自覺地向孫維剛這樣的老師看齊的教育人事製度。

無庸諱言,現在的教育人事製度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根本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多次要求學校實行聘任製,但那在實踐中根本行不通。一是因為教師資格認定還沒有向社會開放,非師範院校畢業生以及其他能夠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而且願意當教師的人,還沒有辦法進入到教師隊伍中來,教育人才市場還沒有形成,各普通高中又正處於擴招階段,對教師的需求遠大於供應,學校沒有挑選的餘地。二是現在的教師工資是固定在個人頭上的,如果學校將某個教師聘掉,再聘用其他人,你也無法將落聘教師的工資轉移到聘用的教師身上,因此你隻能聘用有財政工資編製的教師,盡管他工作能力不強,工作態度不好。三是學校的用人自主權有名無實,你想用的人自己作不了主,不想用的人又不容易推出去,你隻能在一個既定的小圈子裏搞人事調整,翻來覆去就這麼幾個人,換換崗位而已。這種僵化的教育人事製度直接影響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導致學校必須逼著那些職業道德不那麼高尚、專業水平相對較差的人,去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這樣的素質教育能不打折扣嗎?

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有製度保證。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恐怕應該是盡快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評價製度和教育人事製度,否則落實素質教育隻能是一句空話。

14.素質教育中的製度改革

素質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由此看出,素質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通過知識的“內化”來養成並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我們根據高校的教育與管理實際,認為素質教育歸結為“無形”和“有形”的教育。認為素質教育是“無形教育”是指,素質是人的內在品質的集中體現,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內因教育”。認為素質教育是“有形教育”是指,素質教育通過現行的教育目標、過程,挖掘現有教學內容中有利於開展素質教育的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後天的教育來提高自身的素質,“有形教育”也稱“外因教育”。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在高校中加強素質教育,應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特別是應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如通過挖掘現有教學內容中有利於開展素質教育的內容,以及提高校園文化氛圍,這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