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寒暑假比較長,學生脫離了學校教育,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要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我國中小學暑假近兩個月,這期間可以舉行一次學生“返校日”,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活動。

(3)各種常規教育活動的管理。

所謂常規教育活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種固定性的活動,例如班會、團隊組織生活會、校會、各種節日紀念活動等。這些活動組織得好,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以班會為例,班會一般每周舉行一次,由班主任負責組織。一個學期要組織十幾次班會,每次開班會的主題是什麼?用什麼形式?其中大有學問。事先要有周密的計劃,要跟班幹部商量,甚至多數。

班會應由學生主持。如果臨時湊些內容,這樣的班會難以取得實效。有的班主任組織的班會,寓教育於活動之中,開得很活躍,學生樂於參加;有的則枯燥乏味,學生感到厭煩。關鍵在於事先是否有充分的準備。

我國有教育意義的節日很多,開展節日紀念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種常規的教育活動。如清明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通過這些不同的節日,組織不同的紀念活動,可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隻要準備充分,形式多樣,能吸引學生參加,就可取得效果。有的活動開展得好,能給學生一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規管理是按事物發展規律而進行的一種管理,是一個學校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管理。有的同誌把常規管理叫做“靜態管理”,這是不確切的。無論是不同年級的常規管理,還是不同階段的常規管理,或者一些固定性活動的管理,都不是“靜態”的。

例如每周舉行一次班會,每兩周舉行一次周會,從表麵上看,似乎是“靜態”的,但每次班會、周會的內容都是全新的,都需要很好地去組織與管理。對起始年級、中間年級和畢業班,每年都要開展一些形式相似的教勇活動,但內容也是全新的,需要很好地去組織與管理,可見靜中有“動”,同樣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結合教學工作進行德育教育

學校領導幹部管理德育工作,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很多,有政治課和各科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的活動;班主任工作;社會活動和各種類型的勞動等。

什麼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呢?教學是主要途徑,德育工作必須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這是因為:

(1)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和生活的。如果離開教學,離開廣大教師來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重複過去“左”的一套的錯誤做法。

(2)各科教學本身都有豐富的教育因素,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如此。至於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更負有係統地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任務。各科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3)結合教學進行德育,是學生易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有威信的教師,這種作用更為突出。但是長期以來,“德育要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這條基本原則,並沒有認真貫徹。似乎德育隻是兩級主任(教導主任、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師隻是單純地傳授知識。

有些科任教師,備課不注意發掘教材中的思想性,上課不抓德育,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或趕出教室,或把學生交給班主任了事。另外一些科任教師,則把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看成是外加的事情,采取“戴帽穿靴”的辦法,或把一些政治術語硬塞到教學中去。“文革”中那種念“語錄”的現象雖然沒有了,但脫離教學內容空洞說教的現象仍然存在。

怎樣貫徹這一原則?過去一說“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學校領導和黨支部往往從增加政治活動考慮,活動次數增加了,就以為是加強了德育工作;活動次數減少了,就認為是削弱了德育工作、這種觀念必須改變。

加強德育工作,主要途徑是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要發揮教師管教管導、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所謂“全員管理”,主要指的是所有教師都來抓學生的德育工作,切實改變隻有“兩級主任”抓德育工作的局麵,尤其要注意發揮威信高的教師的作用。校長,教導主任聽課,要注意觀察教師是否貫徹“管教管導”的原則。

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進行德育教育

正確認識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是有效地進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我國今天的青少年,有些什麼特點呢?我們不僅要運用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要分析時代特征,即分析時代和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一般說來,青少年好動好奇、思想單純、自尊心強、可塑性大、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麵,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斷能力較差,對一些腐朽思想,缺乏識別和抵製能力。這些特點,有積極方麵的,也有消極方麵的。從積極方麵來說,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從消極方麵來說,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蝕,要包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聽之任之。

還要看到,時代和環境不同。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很大影響。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世界上的種種變革信息,源源不斷傳來,不能不給青少年以很大影響。從國內來說,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科技到教育,都在改革,甚至政治體製改革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一國兩製,改革規模之大、程度之深,都是建國以後前所未有的,這些更給青少年以極其深刻的影響。

怎樣看待開放、改革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怎樣看待今天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有的同誌似乎對消極麵看得過於嚴重,以至於把學生的許多不良傾向歸咎於開放、改革,而對開放、改革帶來的有利因素則估計不足,也不善於利用。

對於學生生理上、心理上早熟這一特點,如果我們認識得早,利用得好,從低年級起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的心理,培養自治自理的能力,就能提早學生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期。

如果我們對學生早熟這個特點不敏感,教育工作跟不上,就會出現令人頭痛的問題。據有的學校調查,初一、初二女生差不多有80%提前進人青春期。不了解這種變化,不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那麼在外界刺激下就易出現早戀現象。

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特點,以上隻作了一般分析,遠遠談不上全麵和深刻。而且城市與農村、工業城市與旅遊城市、小學與中學,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不盡相同。學校領導者在采取任何一項教育措施之前,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都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切忌過去那種“一鍋煮”“一刀切”的簡單做法。

遵循德育規律進行德育教育

一些教育學教材都談到,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的,德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有的學者根據我國模範班主任的教育實踐總結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育經驗。

這是學校德育的客觀規律,但是在具體解釋上,在上述內容的排列順序上,則頗有分歧。是知、情、意、行?還是知、情、行、意?從認識發展的過程看,知、情、行、意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知,就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它主要指的是對人的認識,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認識逐步深了,才能形成道德觀點,才能轉化為道德信念。道德認識離開了知識,要提高學生這方麵的認識,就要係統傳授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就要使學生懂得道理。

情,就是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物的態度。喜歡還是憎恨,愛好還是厭惡,擁護還是反對,這些情感是隨著認識而來的。當學生對某個道德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時,就會在他們身上形成一種力量,推動他們去追求或舍棄,讚成或反對。如果學生對此表現冷漠,沒有引起情感變化,他們的認識往往隻停留在口頭上。因此,在提高學生的認識時,要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嗚。

行,就是道德行為習慣。這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標誌。學生的認識是深是淺,情感是真是假、言行不一還是言行一致,隻有從行為上來考察。因此,必須教育學生用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言行。要對學生的行為提出嚴格要求,有的還要進行嚴格訓練,要注意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