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意,即道德意誌。人的意誌,有的堅強,有的脆弱。要把良好的道德行為堅持下來,需要有堅強的意誌。意誌脆弱的學生因缺乏毅力,一遇困難就動搖不前,或在行為上出現反複;而意誌堅強的學生則能經受考驗,迎難而上,使良好的行為得到鞏固。

堅強的意誌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一方麵要提高學生的認識,鼓勵學生樹立堅強的信心與決心,培養學生的義務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麵,要重視實踐鍛煉,讓學生在與各種困難鬥爭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誌。

當然,在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過程中,知、情、行、意是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製約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但總的發展趨勢是按知、情、行、意的順序進行的。我國的模範班主任創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人們熟知的四句話,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這正好和知、情、行、意相對應。

知、情、無意的過程,不是自發地形成的,這就需要曉、動、導、持。所以提出這四句話,是個偉大的創造,它揭示了德育的客觀規律。

曉之以理,就是使學生“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學生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就需要講清道理,曉以利害,使學生心服口服。

動之以情,就是使學生的情感發生變化。由知到行,要有欲望、有需要,因此要利用學生已有的感受來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仰慕好的思想品德、厭棄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感情。這裏的關鍵是教師要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學生不信任教師,不親近教師,就不可能“動情”。

導之以行,即引導學生把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轉化為行為,這是德育的目的。這裏的關鍵是“導”,要善於開導、引導,使學生願意行、樂於行。

持之以恒,即培養學生有排除困難的堅強意誌,經過自己的頑強努力,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青少年可塑性大,一切尚未定型,容易出現反複。教育者的責任,就在於使學生有了正確行為之後,加深認識,鞏固這種行為,這就叫“持之以恒”。要做到“持之以恒”是不容易的,教育者要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

各種力量互相配合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麵的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從校內影響學生思想的因素來說,有學校領導、教師、班主任,有班集體、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從校外影響學生思想的因素來說,有家庭和社會。

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德育,方向應該一致,目標應一該相同,要求應該統一,做到密切配合,協調進行。否則就會互相矛盾,彼此抵消。學校、家庭和社會,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應起主導作用,學校應擔負起協調的責任。

怎樣協調?一是互通聲氣,交流有關學生的思想及行為表現。二是研究教育方法,在一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係方麵,我們已經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家庭訪問、同家長建立通信聯係、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

學校通過這些方式,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學校與社會之間要建立密切聯係較為困難。因為“社會”這個概念太大了,學生的接觸麵太廣了,學校人員有限,無法建立密切聯係。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建立聯係,如有的機關、團體、村鎮、居民委員會,學生比較集中,仍然可以同它們建立聯係,同它們互通聲氣。總之,要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係統的教育網絡,讓更多的人都來承擔教育青少年的責任。

教育內容既要全麵考慮,又要突出重點

德育的內容異常豐富,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需要進行各方麵的教育,這是無疑的。但是應該突出重點內容。對於重點內容,要貫徹始終,反複進行,即小學、初中、高中都不能忽視。

德育的重點內容包括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教育等。其中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和紀律教育又是重點的重點。現分述如下。

(1)愛國主義教育許多事實說明,愛國主義是青少年覺悟的起點,也是青少年奮發上進的強大動力。在近現代史上,我國各個時期的先進青年,幾乎都是從愛國主義思想和立場出發,尋求救國救民和富國強民的真理。老一輩革命家,首先是愛國主義者,然後才成為共產主義者。不是愛國主義者,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我國曆來有愛國主義的傳統,我國青少年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的。但愛國主義不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要反複進行教育。應該看到,近年來有些青年愛國主義思想淡薄了。他們隻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先進的一麵,而沒有看到資本主義製度的腐朽和弊端的一麵,因而盲目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做出有損民族尊嚴、喪失人格國格的事。

在這部分青年中對祖國的責任感、義務感有所削弱。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麵是我國過去推行“左”的政策和閉關自守,國民經濟和科技落後,使部分青年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麵是這些青年對我們偉大祖國的曆史、地理和文化的知識貧乏,缺乏認識。著名的革命家、愛國主義者秋道說過:“不知本國文化、曆史,即不能生愛國心也。”

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讓學生了解祖國遼闊的土地、壯麗的河山以及豐富的資源;了解祖國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勤勞勇敢、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愛國傳統,以我們民族曆史上許許多多民族英雄、愛國誌士為榜樣,獻身祖國,振興中華。

要教育青年把祖國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祖國分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力,決不能因為祖國當前還比較落後,就瞧不起自己的祖國,嫌棄自己的祖國。我們應該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對祖國具有真摯的感情。如果削弱甚至放棄愛國主義教育,就將使青少年失去奮發上進的動力。

(2)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是共產主義教育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學生如果不愛自己的班級,不愛自己的學校,不愛自己的家鄉,心目中隻有他自己,很難想象會產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使學生知道他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他的每一個願望,每一種行為,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影響到集體。他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是做了損害別人或集體的事?還是做了有益於別人或集體的事?

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就是培養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義務感。盡義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要使每個青少年逐步懂得自己對別人、對集體、對社會、對祖國承擔的義務,而不是隻想到享受。義務感並不是束縛人的枷鎖,它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忠實地履行義務,可以使人變得更高尚。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使兒童、少年和青年,能用集體主義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言行。青少年是容易接受這方麵的教育的,他們會因為給別人做了好事而從內心感到喜悅,我們應該對此給予啟發、誘導和鼓勵,使他們從小就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

(3)理想和紀律教育有理想就是有正確的奮鬥目標,有紀律就是該怎樣做就怎樣做,不該做的就堅決不做。這對於一個人能否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小學並不是沒有進行這方麵的教育,而是效果不甚顯著。

原因之一是沒有把它作為重點教育內容來抓,原因之二是習慣於講大話、套話,對教育內容未作仔細分析。例如理想教育,常聽到的是“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要有遠大理想”,僅僅到此為止,過於簡單化,當然不會有多大效果。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理想是多種多樣的,有生活方麵的,有事業方麵的。

生活方麵的有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等;事業方麵的有職業選擇、個人成就等。作為學生,還有學習方麵的理想。理想是分層次的,有高層次的,有低層次的。一個人理想的形成,一般說來是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樹立的。理想還有近期、中期、遠期之分,在實踐過程中,總是由近及遠,先實現近期理想,再實現中期理想,最後實現遠期理想。青少年的理想,往往不切實際,近乎幻想。

根據這些分析,我們在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就要善於啟發學生談出各人的理想,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同自己的學習結合起來,同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個人愛好、誌願結合起來,把學生的理想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還要看到,青少年的理想是多變的,而且因人而異,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總之,我們不能對學生空談遠大理想,也不能放任學生隻顧眼前利益,講求實惠,而要作具體分析,善於引導。這樣的理想教育,就會是生動活潑的,就能使學生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