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育方法要靈活多樣,講求實效
有的思想教育活動收效甚微,重要原因之一是方法呆板,即所謂“一鍋煮”“一刀切”“成人化”,不講實效。改變之道就是要講究方法,針對學生特點,分層次地進行。
在如何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如何對待後進生這兩個問題上,有些教師很容易犯簡單化、一般化的毛病,因而效果不佳。在這方麵,我國著名的優秀班主任魏書生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他把“我們的同學犯了錯誤以後怎麼辦”這個問題提出來交全班討論,然後宣布他的主張:“我提議,犯了小錯誤,罰他給全班同學唱支歌;犯了比較重一點的錯誤,要做一件好事來補償;犯了嚴重錯誤,要寫一份500字的說明書。說明書不是檢討書,可以為自己辯護。如果確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把犯錯誤之前、犯錯誤當中、犯錯誤之後的具體想法寫明白。”他把這三種處罰方式提出來要同學表決,全班同學一致舉手通過。
所謂“小錯誤”,指的是遲到、早退一類;所謂“嚴重錯誤”,指的是同學之間發生打架或品德上出了一點毛病。有兩個學生因玩球打起來了,每人寫了一份500字的說明書。魏老師從說明書中看到:青少年的一時衝動,經過理智的整頓和疏導,變得平靜而緩和了。他們把這件事中自己的錯誤念頭和錯誤行動,不加掩飾地亮出來,找到了自己應負的責任。魏老師要學生拿回去互相交換看一遍,要他們“先握握手,每人為班級洗兩個窗簾,將功補過。”
學生犯了錯誤之後去做好事,會重新得到心理平衡,這是一種精神上、心理上的變化和升華。至於犯了錯誤而寫說明書,既不能給自己扣大帽子,也不能空泛地表示悔過的決心,必須切實想清楚、寫明白。
難怪有的學生頗有感觸地說:“以前寫檢討書,越寫越恨老師;現在寫說明書,越寫越恨自己的錯誤。”魏老師對犯錯誤學生的三種處理方式,不給學生留下心理創傷,給學生以進步的階梯,所以學生樂於接受,這是一種創新的教育藝術。
怎樣對待後進生?一般地說,教師喜歡品學兼優的學生,對中等、後進生不那麼喜歡,對後進生、差生就更不喜歡。魏書生認為應該對全體學生負責。他教的實驗班都是重點學校選剩下來的中差生,他首先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人手。
他對學生說:“哀莫大於心死,人最可怕的就是沒有理想,沒有信心。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管麵臨多麼複雜的情況和意想不到的困難,始終有為實現理想而戰勝困難的信心。”他堅持不懈地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信心,使所有後進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任何學校都會有“犯錯誤”的學生,都會有“後進生”,如果教育不當,不僅沒有效果,而且可能使矛盾激化,可見注意教育方法,講求實效多麼重要。
要持久地培養優良校風
培養優良校風,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管理人員,要用極大的努力,培養好校風,摒棄壞校風。
(1)校風的意義及其作用校風,指的是學校的風氣。學校風氣的好壞,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風氣好,教育任務便能順利完成,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和興趣愛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風氣不好,歪風邪氣上升,好學生也可能變壞。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家長送子弟上學,首先打聽這所學校風氣好不好,最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風氣不好的學校去。
校風似乎是抽象的,其實也是很具體的。一個學校風氣好不好,一進校門就可以感觸得到。校園之內,是整齊潔淨還是淩亂汙穢;門窗玻璃,是完好無損還是殘缺不全,都可以窺見校風的一斑。教師的舉止言談、學生的衣著儀表,以及花木長勢、課外活動、寢室內務、食堂秩序,也無不同校風有關。
好的校風,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勤奮學習,遵守紀律,尊敬老師,助人為樂,熱愛勞動,愛護公物,關心集體。謙虛誠實等。表現在學校領導和教職工身上,就是忠於職守,事業心強,團結合作,為人師表,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以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為己任。
一個學校,有了這樣的好校風,就會產生催人奮進的巨大作用。首先,好的校風,有強烈的同化作用。學校的特點之一,是學生不斷地流動,每年都要送舊迎新。一個有幾年曆史的學校,總是老生多,新生少。如果一所學校,形成了好的校風,有自己的優良傳統和特點,那麼,新生進來,就會很快受到同化。這種同化作用,如能因勢利導,加以發展,還可以促進原有的好校風不斷鞏固、充實和提高。
其次,好的校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校風好的學校,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讚揚。而得到社會好評的學校,師生必有一種自豪感、光榮感。有了這種心理特征,師生間就能互相關心,互相勉勵,發揚好的傳統,維護集體榮譽,從而促進每個人進步,促使學校團結向上。
充分發揮優良校風的同化作用和促進作用,是學校管理人員應該經常考慮的問題。這兩個作用發揮得好,就可以減少學校管理工作中的阻力,就有助於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校的常規管理就“自動化”了。有經驗的校長,很重視對新生進行學校優良傳統的教育,很珍惜學校的榮譽,道理就在這裏。
(2)培養好校風的方法培養好的校風,首先要培養好的學風。這裏說的學風,是指學生中的風氣,指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好學風的主要標誌是學生勤奮學習。如果每個學生都知道要為祖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勤奮學習,學校的風氣就會為之大變。但好的學風,是長年累月辛勤培育的結果,要從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做起。
例如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就要培養學生具有認真閱讀的習慣,勤於動筆(如寫日記、寫牆報)的習慣,把字寫正確、寫端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預習和複習的習慣,認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就要培養學生具有勤於思考的習慣,演算嚴謹的習慣,仔細驗算的習慣,先複習後做作業的習慣,“今日作業今日畢”的習慣,保持作業整潔的習慣,善於自學的習慣等。
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按時作息,按時鍛煉身體,勞逸結合,不暴飲暴食;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好的衛生習慣,例如不隨地吐痰,不到處亂畫,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尊師愛友,尊老愛幼,講文明,懂禮貌。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謂“自然”,就是一種風氣,一種傳統,一種勢力。
因此,要使各班有一個好的班風。好的班風是好的學風、好的校風的基礎。好的學風從哪裏來?來自好的教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主要靠教師來培養。
在這方麵,教師除了要懂得教育科學以外,還要具備兩條。一是要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沒有這兩條,就很難為人師表。因此,在教師中要樹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風氣。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行為規範,教師首先都要努力做到;凡是要求學生掌握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教師不僅要能牢固掌握,而且要能觸類旁通,運用自如。
此外,教師還要樹立愛護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管教管導、教書育人的教育思想。這些教風,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猶如春雨,隨風潛人,潤物無聲。
好的教風從哪裏來?來自好的領導作風。學校領導幹部,首先要有實事求是的作風。是則是,非則非,不誇大、不縮小,如實反映情況,這是一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思想品質。其次,要有平易近人的作風。能同群眾打成一片,這樣才能聽到不同意見,防止脫離群眾和思想僵化。第三,要有辦事公道的作風。不記舊怨,不拘私情,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第四,要有身體力行的作風。要求教師做到的事情,自己應帶頭做到,要求教師遵守的規章製度,自己模範執行。
要建設校外德育基地
學校德育,不能隻限於校內。“文革”期間那種“開門辦學”,以勞動為主,當然是錯誤的。但把學生封閉在校園這個小天地裏來進行德育,學生往往缺乏感性認識。應該讓學生經風雨、見世麵、長見識。
當然,這個風雨,不是過去宣傳的那種“階級鬥爭的風雨”,而是複雜的社會現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帶領學生接觸工廠、接觸農村、接觸部隊、接觸市場、接觸社會,這就需要有校外德育基地。城市學校的校外德育基地,要以街道社區為單位,利用本地優勢,因地製宜,因陋就簡,注重實效,形成係列。
有的地區提出建設德育基地的明確目標,即基地建設要達到七個標準才算合格。七個標準是:有與《德育大綱》相配合的教育內容;有基本穩定的教材;有可供參觀或考察的項目;有專人負責接待;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講解員;有活動的延伸教育;有教育活動的反饋材料。符合這些標準的德育基地,才是比較鞏固的。這樣的德育基地將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活力,使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到知識,認識生活,接受教育。
一些發達國家也認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工農、接觸社會很有必要。近年來,日本為數不少的中小學推行了一種“上山下鄉”、“土留學”活動,即讓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山寨去,經受艱苦勞動的磨煉。許多城市裏的中小學生興致勃勃地來到邊遠山寨,與農村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天剛亮就趕緊起床,舍己動手做早飯,飯後馬上同農民一起下地幹力所能及的農活。
另有一周時間在教師和農民合辦的“留學中心”參加學習和其他活動。通過“士留學”,許多學生反映“精神特別愉快”,“比在城裏身體健康”,“更愛勞動了”。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環。而建設校外德育基地,將使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更加有保證。但是應該明確,中小學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學校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各種活動方麵。
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體製
德育工作體製,是指德育工作的體係和製度,包括德育的領導體製,德育的管理機構和製度等。中小學的德育工作,過去在領導體製上大約有這樣幾種模式:一是黨支部領導德育工作,校長隻管業務,校長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這種體製,把政治和業務人為地割裂開來,往往不考慮教學規律,造成德育與智育的矛盾。
二是多頭領導,黨組織也管,行政也管,都可發號施令。這種體製,往往造成認識不統一,步調不一致,工作不協調。三是“兩不管”。有的學校在實行校長負責製以後,名義上校長全麵負責,實際上校長並未領導德育工作,原因是曆來強調黨組織領導思想政治工作,校長思想上沒有轉過彎來;黨支部則怕“越權”,事事推給校長,也放鬆了這項工作。以上三種情況,是德育工作體製不完善造成的,應當進行改革。
怎樣改革?針對原有體製的弊端,可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1)實行統一領導、分層管理的原則。實行校長負責製的學校,應由校長統一領導德育工作,然後按職責範圍,分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