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請去德國,但因政府絀於經費,無法派出。後在譯學館任教,等待出國時機。譯學館後來歸並京師大學堂,而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所以蔡元培這次在譯學館的任教,實在是服務於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國孫寶琦像倫理學史》一書就是在這段時期寫成的。
1907年4月,清政府派孫寶琦為出使德國大使,孫寶琦允每月資助元培學費30兩,而商務印書館又與蔡元培訂定每月送編譯費百元。基本生活費用問題既已解決,元培遂隨孫寶琦赴德留學。這一年蔡元培已四十一歲,作為一個留學生,年紀似乎大了一點;可是,他時常想爭取進修機會以充實自己的學問,這種好學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蔡元培在德留學,直至辛亥年(1911)革命成功,始回中國,前後有四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專攻哲學,在校期間翻譯德國哲學家包爾生所著的《倫理學原理》,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在他初到柏林時,即聞徐錫麟起義於安慶,被執就義;不久,秋瑾又密謀在紹興起義,也被捕遇害,光複會的力量大受摧殘。
當時,吳敬恒、李石曾、張靜江等在法國巴黎出版《新世紀》周報,宣傳無政府主義,並反對君主立憲,提倡革命。蔡元培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德國也作精神上的呼應。辛亥年4月27日,黃興所領導的廣州起義雖然失敗,卻轟動全國,革命情緒自此更趨高漲。10月10日武昌起義.武昌光複後,鄂軍政府旋告成立。
蔡元培得吳敬恒在倫敦寄出的信,始知武漢的消息。他在致吳敬恒的信中,有“弟恐不能久留此間”之語,暗示打算回國赴難、共同奮鬥的意向。其後,接陳英士電報,催他回國。於是結束四年的留學生涯,取道西伯利亞東歸。抵達上海之日,正是黃興由武昌抵滬之時,即12月1日前後,孫中山尚未返國。他一時沒有住處,蔣維喬留他住在愛國女學校內。
12月4日,各省代表議決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黃興當選為大元帥,黎元洪當選為副元帥。孫中山亦於年底返國,旋即當選為臨時大總統,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此後改用陽曆。是日孫中山就職於南京,著手組織內閣。各省代表會正式開會,通過國務員名單,各部門總長依次為:陸軍黃興、海軍黃鍾瑛、外交王寵惠、財政陳錦濤、司法伍廷芳、內務程德全、教育蔡元培、實業張謇、交通湯壽潛,中華民國第一次臨時政府至此完全成立。
各部人選決定後,教育總長蔡元培因久居歐洲,對國內教育情形異常隔膜,特請蔣維喬幫助。二人並偕另一會計兼庶務職員,於1月4日晚上到達南京,住在一小旅館中。5日,蔡元培正式就職,出席臨時政府首次國務會議。會後,蔡元培往謁孫中山,請示教育部辦公地點,孫回答說:“辦公房屋要你自己去找。”連日奔走,一無辦法。適遇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馬相伯,就商借碑亭巷內務司樓上空房三間作為辦公處,隨即遷入。其簡陋情形,可想而知。
1月19日,教育部正式成立,當時全國各地仍然十分混亂,南北議和正在進行,清帝仍未退位,臨時政府的政令未能有效推行。在這種情形下,蔡元培踏出了民國教育的第一步。
蔡元培自從四十五歲起,回國擔任教育總長,後在北洋政府時代,又以國民黨員的身份留在北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一生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在北大校長的任內,其所樹立的北大民主校風,源遠流長,影響巨大。
北大作為五四運動的震源地,作為新中國的發祥地,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不言可喻的。“北大精神”就是“蔡元培精神”,這位北大之父,逝世於1940年,享壽七十二。他在辛亥革命前的生涯,簡直是中國黎明前的奮鬥紀錄。他是從新舊過渡時期走過來的典型人物,他的言行典範和偉大的人格,感人至深,於今沒有任何人會發生疑問。吳敬恒曾說:
蔡先生平時待人,對好人沒有不尊敬,對壞人,也沒有不寬恕。這個人隻要有一點可取之處,總是待他很好。他惟一的誌願,一定要盼望中國出些了不得的大學問家。因為他抱了這種誌願,以前有了許多當仁不讓的事。
對於蔡元培的人格,吳敬恒也說:
蔡先生之為人,真是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他和哪一個人都很和氣,然而他有一個“自己”。絕不是因為做人和氣,就會人雲亦雲。蔡先生所到之地,誰和他相處,都像從前人交了程明道一樣,如坐春風之中。不過雖坐春風之中,很感到有一種嚴肅之氣。如果我們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驕不吝”、“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什麼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儼如周公風度。
吳敬恒說蔡元培,在做人的態度上,對自己是“不驕不吝”,對人是“和而不同”,隻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沒有不取其長,絕不問其短處如何。然而他無時或忘的,就是他自己的主張:鼓勵造就大學問家出來。這有一個實例可以拿來佐證。
五四時期,新舊文學的論爭,白話文言的抗拒,兩派人士都服務於北大。胡適、陳獨秀的提倡白話文派,和提倡文言文的林琴南、嚴複,都在北大教書。當時的校長就是蔡元培,他雖然傾向於革新的、進取的事物,但認為這幾位老古董的確有一技之長,也就延聘他們在北大任教。所以說,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擔任校長時期,不問這個人有辮子沒有辮子,隻看他有沒有學問,隻要有一點長處的人,他沒有不器重他的。這種態度,就是所謂“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元培先生的偉大誌願,就在於他一生想為中國造就人才,他一生走的路就是教育愛國大道。無怪乎他所創辦的第一所女校,取名為“愛國女學校”,他所設立的第一個學會,取名為“中國教育會”。他教育不忘愛國,愛國不忘教育。馬君武
馬君武(1881~1940)博士,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原名馬道凝,又名馬和,字貴公、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省蒲圻縣人,出生於廣西省(今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我國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政治活動家。馬君武先生為廣西大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北蔡(元培)南馬(君武)”之稱。
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1902年與章太炎等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十二周年紀念會”。1903年入日本就都大學學應用化學。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為首批盟員,參加起草同盟會章程,被選為執行部書記長。1906年回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馬君武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值上海起義,出任《民立報》主筆,呼號革命。旋被推為江蘇省代表,出席獨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創建中華民國,推選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始元,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和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德國入柏林農科大學。
1916年,馬君武回國,次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軍政府交通部部長及廣州石井兵工廠部工程師,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秘書長,隨軍入桂討陸,7月任廣西省長。次年被迫撤退,從此轉入學界。
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學校長。1925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1926年1月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複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钜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君武是南社詩人,也是達爾文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他的詩,以鼓吹新學思潮和愛國主義為特色。《華族祖國歌》宣揚物競天擇思想,號召中華民族“肩槍腰劍”,奮起救亡。《從軍行》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勵他從軍殺敵,保衛祖國。《京都》抒發“欲以一身撼天下”的雄圖壯誌。《去國辭》寫流亡異國前夕的怨憤。在艱難的條件下,馬君武不消沉:“祖國前途正遼遠,少年發想要雄奇“(《贈虞君》);誓使華嚴從地起,莫臨滄海患途窮”。他的詩總是洋溢著樂觀、光明的基調。
馬君武反對擬古,強調獨創。《寄南社同人》詩說:"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詩多描寫國外風光,又好以西方故實、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哲理入詩,代表了黃遵憲以來作家們吸收新詩料、開拓新詩境的努力。留學日本期間,馬君武曾編印《新文學》一冊,譯載歌德、胡德、拜倫詩若幹首。柳亞子曾譽之為:“抗手無時輩,椎輪異昔賢。歐花兼米錦,哀怨雜鮮妍。”
“種樹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對好湖山。”這是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在廣西大學任內撰寫的一幅對聯。正是懷著這種為壯鄉培育佳弟子、為八桂輸送棟梁才的雄心壯誌,馬君武先生與他的一批同道者於1928年10月創辦了廣西大學。從此,廣西這片古代的蠻荒之地終於點燃了現代文明的火種。夏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