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1866~1946),名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人。1927年以前的夏丏尊,以教師為業,在20年的教育生涯中,做過中學、師範、大學的教師,充滿教育理想,富於教育主張。享譽一時的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他是主要參與創辦者。這20年,他桃李滿天下,是一個教育家的20年;出於他門下的著名人士有豐子愷、趙平複(柔石)、馮雪峰、汪靜之、曹聚仁、賈祖璋等。1927年,他被章錫琛請進開明,出任編輯所所長,一直至1946年謝世,主持著開明書店的編輯工作,參與著開明書店的經營管理,曆時也是近20年。這20年,開明書店崛起成了大書店,他主持編輯出版的書刊享譽海內外,是一個編輯出版家的20年。

1927年的夏丏尊,四十有一,剛過不惑之年,從教育界到出版界,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1927年的開明書店,創辦甫及一載,基礎未穩,方向未明,夏的加盟,規劃了新的出版領域路徑,開明的氣象格局為之一變。這種變化與夏丏尊個人是直接相關的,大致說來有三個方麵:一是他具有號召力的身份地位的影響,二是他寓教育理想於出版的目標方向選擇,三是他穩重平實的為人處事作風。

對於夏丏尊入主開明編輯部所帶來的號召力,葉至善曾有精當的分析。他說,在文學界,夏先生被大家看做忠厚長者;在教育界,夏先生有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和學生,這樣一種身份優勢,使得夏先生對外能團結一大批誌趣相同又樂意合作的作者,對內則可以組織起一個跟自己的出版方針相適應的精幹編輯隊伍。有了優質的作者資源,有了精幹的編輯隊伍,開明書店能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夏丏尊入主開明編輯部的第二年,開明書店即招募股本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夏丏尊為帶頭發起人。5萬元資本的招募計劃不僅順利完成,溢額的部分還另辦了一個印刷廠。這其中,應該有夏丏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所起的作用。

由於教育和出版天然的因緣關係,在民國出版史上教育家而事出版的,不乏其人;但能把教育與出版進行深入的、有機的、成功的結合,甚至於在出版中拓展出新的教育思想的,夏丏尊是較為獨特的“這一個”。經過股份製改組成功和兩年的出版實踐摸索,夏丏尊為開明書店確立了以青少年讀物為重點的出版方向。青少年,尤其是那些中學生們,正是昔日身為教師的夏丏尊幾乎每天都要相處的對象,夏丏尊關心他們的成長,熟知他們的困惑和需求。而今,他為青少年出書出刊,提供課內課外的精神食糧,正可看成是一個教育家教育活動的延續。在開明,夏丏尊心無旁騖,在茲愛茲,一幹就是20年,成就了其學生曹聚仁所說的“名山事業”。

在從事出版活動的過程中,夏丏尊教育家的本色不改。他在出版之位,謀教育之效,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通過出版,襄助教育,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同時也希望在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同時,獲得所在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中學生》的創刊,便貫注著他的教育理想和出版努力。

《發刊辭》中,他這樣寫道:

合數十萬年齡懸殊趨向各異的男女青年於含混的“中學生”一名詞之下,而除學校本身以外,未聞有人從旁關心於其近況與前途,一任其彷徨於紛叉的歧路,饑渴於寥廓的荒原,這不可謂非國內的一件怪事和憾事了。

我們是有感於此而奮起的。願借本誌對全國數十萬的中學生諸君,有所貢獻。本誌的使命是:替中學生諸君補校課的不足;供給多方的趣味與知識;指導前途;解答疑問;且作便利的發表機關。

啼聲新試,頭角何如?今當誕生之辰,敢望大家樂於養護,給以祝福!

十幾年的《中學生》,遵照當初的目標使命,一期一期地辦下來,不曾懈怠。主編夏丏尊和編輯葉聖陶他們,且編且寫。講知識,強調趣味,注重啟發,照顧對象的理解能力;談人生,態度平等,坦誠相待,做青年人可以交心的朋友。“好懂、好看”。當時的中學生讀者評價雜誌說,“讀了這期等下期”,“不用別人督促,自覺自願地走進這第二課堂”。

而每期上萬份,到抗戰前夕累計印數近百萬,如此大的發行量,證明雜誌同樣獲得了很好的出版經濟效益。

《中學生》可看成是開明書店出版物特點的一個縮影。舉凡語文、史地、科學、文藝等各種有益於青年身心健康成長,有利於他們今後生活能力提高的知識內容,都是《中學生》樂於刊載的。而這些,也正是開明書店的主要出書範圍。夏丏尊從事出版後,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教育觀點——受教材不等於受教育。

他認為,學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各種基本能力,各種教材——各種課程的教科書隻是培養能力的材料;若隻是囫圇吞棗地記住了這些材料而忘記了提高能力這個目的,就跟“買櫝還珠”同樣愚蠢。他希望青年學生要自覺從各種課程中攝取身心上的能力,而且普遍學習所有的科目而不要有所偏頗。

在這一觀點統率下,開明出版物呈現出既圍繞著教育中心主題,同時又學科門類豐富多彩,既專門又綜合的特點。

出版是主觀色彩很強的文化生產活動。夏丏尊之於開明的影響,除了他的教育思想在出版物中直接投射外,他的處事風格和人格魅力同樣形成張力,在開明凝聚成一種集體作風。夏丏尊做事平實穩重,與章錫琛的精明果敢形成互補。但在出版認真、不肯馬虎苟且方麵,章夏二人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夏丏尊是一個謙謙君子,不事浮誇,在看似平凡平實的背後,其實正包孕著一股強烈的理想情懷和一顆熾熱的愛人之心,因而也就特別有凝聚力——在社內則氤氳為風氣,形成一種被時人和後人稱為“開明風”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在社外則常被作者和讀者提及和懷念。這樣的教育出版家,談不上有多少轟轟烈烈,但他和他事業的影響力,卻持久而綿長。許壽裳

許壽裳(1883~1948),字季弗,號上遂,紹興偏門外趙家阪人(現福全鎮信誠村人),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傳紀文學家。

許壽裳出生於紹興的一個小商家庭,早年曾就讀於紹興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成績優異,深得師長嘉許。1902年秋,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相聯係識,遂成終生摯友。1903年夏,接編革命刊物《浙江潮》。1904年,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科,並於同年冬天,加入反清革命組織光複會。1908年作長篇論文《興國精神之史鑒》,闡述精神力量在歐洲各國複興時的積極作用,表達了他對改造國民精神的迫切心願和振興政國的強烈願望。它是當時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重要論文之一。

1909年4月,許壽裳自日本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務長,他與魯迅等團結進步師生,積極倡導科學,重視科技與勞作,並與繼任監督、封建頑固派夏震武作堅決鬥爭,取得了“木瓜”之役的勝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籌建教育部,在他的推薦下,魯迅也到教育部任職。

1912年5月隨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幹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後又兼教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他與魯迅一起,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繼續艱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17年底,出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任職期間,積極倡導社會教育與婦女教育,為發展江西省教育事業殫精竭力。1920年,奉調回教育部任編審。1922年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後因舊勢力的排擠,主動提出辭呈,重返教育部任編審。

1925年初,北京爆發著名的“女師大風潮”,許壽裳與齊壽山等在《京報》聯名發表《發對教育總長章子釗宣言》。女師大被強行解散後,許壽裳毅然身兼校長、教務長兩職,在京帽胡同自賃校舍,重新開學上課。同年四月,魯迅創辦《莽原》周刊,許壽裳積極為該刊寫稿,先後在“愛國”專欄上發表演多篇戰鬥雜文,持進步學生抨擊舊思想、舊勢力。翌年“三.一二”慘案發生,劉和珍、楊德群等進步學生慘遭軍閥政府屠殺,他強忍悲痛,冒著巨大危險主持全部喪葬活動。不久,與魯迅一起受到北洋軍閥的通緝,不得不返回家中避居。

1927年初,應聘赴廣東中山大學任教,講授教育學與西洋史。“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因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與魯迅一起憤而辭職。同年10月,蔡元培創辦大學院,任院長,他應聘出任秘書長。翌年任中央研究院秘書處主任。蔡元培的日常事務工作多由他具體操辦。

1933年6月18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與魯迅不顧生命危險,冒雨前往萬國殯儀館,參加老友的入殮儀式。1934年起,他出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創辦《新苗》院刊。他的《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以及《懷忘友魯迅》和《魯迅年譜》等是在這段時間撰寫的。1936年魯迅逝世,他十分珍惜魯迅的文稿和遺物的征集和保護。以後,他又四處奔走,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多方募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積極籌建“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為永遠紀念魯迅,宣傳和發揚魯導精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在台北寓所慘遭反動派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