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48年9月參加大連大學的籌建工作,任工學院院長兼科學研究所所長。1950年7月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任院長兼黨組書記。早在建校之初,屈伯川就提出“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關係我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展科學研究不僅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也是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根本大計。”

正是在他的積極領導和精心組織下,大連理工大學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就以成功設計了我國“三大港口”而聞名全國。陸續承擔了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軍港、第一個現代化漁港、第一個現代化油港的設計任務,並為國家引進大型化肥生產線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此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首次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1960年建校11年時就使大工成為中國首批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57年5月,在“反右”前夕,他總結思想改造和肅反運動中“左”的教訓後,在動員幹部教師幫助黨整風的座談會上動情地說:“不要再傷害知識分子的感情了。”由於這個和其他原因,在反右運動中,他被視為犯了“嚴重政治錯誤”而受到批判和處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再次衝擊。1979年才得到徹底改正。

1979年3月再度出任大連工學院院長。1979年學校建校30周年時,屈伯川在總結辦學經驗時說,“我們的教育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們培養的人,不但要有較高的科學水平,還要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健康的身體。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人才的特點,就是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於這一點,如果有所忽視,我們就要犯大錯誤。”

根據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時,與美國總統卡特達成的協議,1980年,中美兩國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準備在中國創辦一個培訓中心,國家經委、科委和教育部的有關負責人正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地點而為難,屈伯川得知這一信息後,當機立斷,連夜趕往北京,力爭把這個中心辦到大連去。

1980年8月18日,“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在大連理工大學正式開學,是中國第一個與國外合辦的國家級管理人才培訓基地,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管理思想、理論和經驗的第一個窗口。

1981年9月起任大連工學院名譽院長(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並幫助大連市籌建大連大學。發表了《高校要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1983年5月,聯合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上書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關於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主要內容是建議國家拿出50個億,重點資助50所高校,使這些學校到90年代,在儀器設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建議受到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後來逐漸形成共識,1989年,獲國家教委“老有所為精英獎”。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211工程”。1998年,中央又提出了“建設若幹所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985工程”。

屈伯川等四位共和國著名老一輩教育家的上述建議,在高教界被尊稱為“835建言”。它同王大珩等四位共和國著名老一輩科學家提出的,得到鄧小平支持的“863計劃”一樣,被傳為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知識分子上書建言、形成高層決策的佳話。屈伯川博士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半個多世紀,為大連理工大學這所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正規大學的創建、發展和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長期的高等教育實踐中,準確把握教育規律,銳意改革創新,形成了一套全麵係統、切合中國實際、頗具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係,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寶貴財富。

1997年1月,《屈伯川教育文集》由他在延安時代的學生,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題寫書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屈伯川博士在1997年2月逝世後,他的家屬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內髒器官捐給大連醫科大學(原大連大學醫學院,大連醫學院)“供教學科研使用”,骨灰“送給大連理工大學,同綠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學校綠化園地”(今屈老銅像南麵的樹林裏)。

1999年,大工建校50周年,大工新圖書館一座建築麵積2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多功能圖書館落成。為了緬懷屈伯川博士,在大連理工大學全校師生和校友的要求下,經中共中央批準,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新館命名為“伯川圖書館”,這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大門的南麵,屹立著香港校友捐款籌建的屈伯川博士的半身銅像。

2006年,在由中央電視台、亞太MBA聯合會聯合國內二十家主流媒體及亞太地區百所知名管理學院共同舉辦的“國際MBA群英會暨2006中國MBA人物評選活動”中,獲“推動中國MBA教育特別貢獻獎”,為第二高獎項,與時任美國商務部副部長,主管1980年中美管理項目,現任美國工程院院長的JORDANJ.BARUCH(巴魯奇)並列,僅次於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代表中央直接負責此項目的經濟學家袁寶華。湯有祥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民辦教育領域還是一片荒涼。拓荒者是需要非凡勇氣的,要有一種百折不撓、敢作敢為的精神品質。湯有祥,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所私立高中——浙江安吉上墅私立高中的創辦者,就是這樣一位曆經24年風雨曆程的民辦教育探索者,可以堪稱為中國民辦教育的領跑者。

浙江省安吉縣城經濟開發區內,浙江宇翔外國語專修學院宏大漂亮的校園顯得冷冷清清。三年了,這所當年熱熱鬧鬧的浙江省重點工程,如今卻被冷落在秋陽裏“曬太陽”。

這所學院是在安吉上墅私立高中發展的基礎上創辦的。它的創辦者湯有祥,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民進中央聯絡委員、浙江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浙江安吉上墅私立高中校長、上墅教育集團董事長,先後榮獲“21世紀封麵人物”、“新世紀中國改革人物”、“全國民辦教育十大傑出人物”、“世界成功人士”等稱號。他創辦的安吉上墅私立高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稱號,被教育部評估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2001年,浙江宇翔外國語專修學院被作為浙江省重點工程項目立項批準,投資1.2億元建成。2002年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高等教育學曆文憑考試試點學校並開始招生。三年中該校發展迅猛,每年招生在500人以上,學校呈現蒸蒸日上的態勢。

就在湯有祥準備大展宏圖時,2005年,教育部決定停止專修學院的高等教育學曆文憑考試招生,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幾乎將他擊倒。

這所民辦高校紅火了三年,卻因政策性原因被停止招生,校舍絕大部分被閑置起來,前景不妙。從1984年創辦安吉上墅私立高中至今,湯有祥經過的坎坷磨難無以數計,一道道難關都被他趟過來了。這一次,他能邁過這道難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