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課堂常規

課堂常規就是課堂上要講的紀律,其中有要求學生遵守的,也有要求教師遵守的。

(1)課前準備的要求。

①上課預備鈴響後,學生即進入教室。

②備好各種學習用具,如課本、筆記本、語文和外語的字典、數學的圓規、三角板等。

③保持安靜。

(2)上課過程中的要求。

①上課鈴響後,教師應立即進入教室。教師登上講台後,班長或值日生呼喊“起立”口令;教師答禮後,班長或值日生呼喊“坐下”口令。

②學生要專心聽講,積極思考,發言先舉手,答問要起立,不隨便說話,不做小動作。

(3)下課及課間的要求。

①下課鈴響後,教師應及時下課,不拖堂;經班長或值日生呼喊“起立”口令,教師答禮後,學生才能離開教室。

②課間不得在教室或走廊追逐打鬧。

(4)課堂整潔的要求。

①要保持教室清潔,安排好值日工作,值日生要認真負責。

②不準隨意移動座位或隨便調換座位。

教學組織工作的常規

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有一係列教學組織工作。這些組織工作,也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常規。

(1)學期初要做好的教學組織工作有: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討論學校工作計劃並訂好教研組的工作計劃;鑽研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安排好教學進度。

(2)學期中要做好的教學組織工作有:根據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進度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檢查;組織期中考試;分析前半學期的教學質量;作好期中教學小結,提出後半學期的要求和措施。

(3)學期末要做好的教學組織工作有:組織和安排總複習和學期考試;進行質量分析;作好教學總結,對教學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安排下學期教師的教學任務,以便教師利用假期適當備課。

(4)寒暑假要做好的教學組織工作有:製訂新學期(學年)的教學工作計劃;組織教師休息或適當備課。

教務行政工作的常規

教務行政工作是教學工作開始前的準備工作,是保證正常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教務行政工作的主要內容有編班、編排課表、編排作息時間表和每周活動總表、學籍管理、圖書儀器管理、教務檔案資料的分類與保存、教務表冊的印製等,這些工作已形成常規,不可忽視。

(1)編班。現行教學班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做好編班工作,對於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培養優良班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合理的編班要以有利於教師教學、有利於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利於班集體的形成為基本出發點,編班的一般原則有:

①每班要男女混合。

②人數相差無幾。小學每班40~45人,中學每班45~48人,男女生約各占一半。

③成績好差搭配。好中差均勻分配,不要編快慢班。

④每班配備骨幹。不僅要配備幹部,還要把在體、音、美方麵有專長的學生合理分配。

⑤同一地區集中。如農村同一村莊、城市同一街道的學生,除個別有糾紛者外,應編在同一個班,以便開展校外活動和召開家長會。

⑥後進學生分散。頑童、後進生、留級生,應分散編到各班去,但也不宜平均分配。

班級一經編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要輕易讓學生換班。

(2)編排課表。課堂教學是按固定的課表進行的。編排課表要有科學根據,要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和衛生學的要求,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常情況下,要兼顧到下列幾個問題:

①要注意到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編排課表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學生在每一天都保持學習的高效率,應根據學習精力的變化曲線,合理安排。因此,凡是要多用腦筋、費精神的科目,最好排在上午一、二、三節。音樂、體育、圖畫、寫字、自習等可排在下午。盡量做到作業多的課排在自習課的前麵一節,理科課程與文科課程交叉搭配排,作業多的課和作業少的課搭配排,文化課與音、體、美等課交叉搭配排。

②要合理使用教師的精力,使教師有很好的工作效果。編排課表時要考慮到教師能夠比較好地利用時間,便於教師有時間備課和批改作業,有時間參加教學研究活動,或進修提高。也要考慮到同科教師能互相聽課。同一進度教師的課,一般應把老教師的課排在前頭,便於新教師能先聽課而後講課。對一些有特殊困難的教師應盡可能給予照顧。

③要注意到教具、場地、教學儀器和其他設備的充分利用。如理化實驗室,體育的場地、設施、器材等要充分利用,課時安排不要衝突,以免影響教學質量。

④要將團隊活動和班會活動一並排入課表,使學生能有準備地參加這些活動,並搞好這些活動。

⑤編排課表時要注意聽取教師特別是教研組長的意見,課表一經正式排定,就不宜隨意變動,否則就會影響教學秩序。

(3)編排作息時間表和每周活動總表。作息時間表是全校的總調度表,規定了全校的上課、下課、用餐、娛樂、休息、睡眠的時間。應按季節的不同,及時調整。一般可編排三套作息時間表,即春秋令時間表,根據晝夜平分的特點來編排;夏令時間表,根據晝長夜短的特點來編排;冬令時間表,根據晝短夜長的特點來編排。

每周活動總表主要是合理安排每周的會議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每周五個下午,除上課、自習外,應將班會,團隊活動,教工的黨、團和工會活動,政治學習,學生的課外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學科活動、科技活動、大掃除等合理作出安排,並固定下來,使全校師生心中有數,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事、參加什麼活動。

(4)教務檔案資料的分類與保存。為掌握學校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基本情況及有關數據,以便製訂工作計劃和向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必須加強對教務檔案資料的管理。這些資料可按以下項目分類:

①上級文件。包括中央、省、地、市、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下達的文件。

②請示報告。包括本校招生、基建、人事、設備購置、師生獎懲等方麵向上級寫的報告的底稿。

③規章製度。包括各種規則、製度、工作條例、獎懲辦法。

④計劃總結。

⑤試題試卷。

⑥報表統計。

⑦外來資料。指兄弟學校、兄弟省市的交流資料。

⑧教師業務檔案。包括教師來校的時間,每學期所任課程、年級、節數、考勤記載、進修考核情況、公開課教案、評議記錄、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目錄及自製重要教具名稱等。

(5)學籍管理。全校學生的學籍名冊,分班分年級印好後,要裝訂成冊,歸檔保管;要建立學生的學籍卡片(或叫學籍表),記載學生每個學期、學年的學籍內容,按班級編號,裝訂成冊,妥善保管;學生自一年級入學至畢業的學習成績,要準確地登記在統一的學籍卡上;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畢業登記表,要分班、分級歸檔保管;學生轉學、休學、複學、退學、肄業、畢業等證件的存根要分期、分年保管;學生證、校徽號碼登記簿,要裝訂成冊;曆屆學生的去向情況要及時登記。

(6)教務表冊的印製。學校經常使用的教務表冊,有以下幾類。

①教學類:包括教學進度表、教科書調查表、各班周課表、教師任課表、全校總課程表、教室日誌等。

②考勤類:包括教師、學生的請假單,教師、學生的缺課記錄,教師請假統計表等。

③成績類:包括學生成績表、年組成績表、各科記分冊、學生成績通知單、成績登記表、成績統計表等。

④證明類:包括畢業證書、轉學證書、肄業證書。

⑤記載類:包括曆屆教職員生人數統計,曆屆畢業生名冊,曆屆休學、退學、轉學學生名冊,曆年各級學生成績不及格人數、留級人數統計表,曆年最優生及三好生名冊等。

⑥注冊類:包括注冊登記表、學籍表(卡)。

⑦圖書儀器類:包括購書薄,借書證,儀器、標本、器械、藥品總登記簿等。

(7)圖書、儀器管理。圖書和儀器是學校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料和教學工具,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有重大作用。圖書、儀器管理,也應建立常規。中學應設專職人員負責,小學則由教師或行政人員兼管。圖書室(館)、實驗室屬教導處管轄。

圖書室(館)的任務主要是購書、保管和流通三大方麵,同時要健全圖書借閱和賠償製度。購書環節主要是要做到所購圖書要適用,不可濫購一氣。圖書的保管,主要是做好圖書登記、編目、分類、上架等工作,並注意防蛀、防潮。圖書的流通,要從方便師生出發,建立合理的借閱製度,作好新書介紹工作。為保護圖書,要建立賠償製度,並嚴格執行。

教學儀器是加強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的物質條件,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實驗室的任務是配合教學,整理和裝置必需的教學儀器,以便師生能順利地進行教學實驗。一般中學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分別設置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室,小學應設置自然常識實驗室。儀器的購置,要根據教學需要和經濟條件,逐步充實;儀器的存放,要依據教科書的體係,科學分類。對於易燃、有毒等危險藥品和貴重儀器,要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每次實驗之後,要及時清理。每學期要定期清查,發現破損,要及時修整、補充,如有遺失,要及時查究。管理人員要和教師一道,共同研究建立與健全儀器管理、使用和操作製度。

8.教學的有效管理

有效的教學取決於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和有效進行的前提。如果沒有課堂教學管理,或者課堂教學管理不當,就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學校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人高等師範教育工作者們較多關注的隻是課堂教學的改進,而相對忽視課堂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加強學校課堂教學管理,適時調整管理策略以適應優質課堂教學的需要,是當前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影響教師有效課堂教學管理的基本因素

教師是課堂教學和課堂教學管理的決策者。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有效課堂教學管理的關鍵。勝任教育教學的教師需要具備三方麵的知識:學科知識,即教師所具備的特定學科的知識;條件性知識,即教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實踐性知識,即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學科知識是教師的基礎性必備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必備的特殊的專業知識。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小學教師還是中學教師以及師範生,對條件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滿意。然而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師職業獨特性的體現。教師職業的獨特性突出體現在具有其他受過同等學曆訓練的人所不具備的豐富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上。學校是教師專業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中小學,他們上學前均已擁有不同程度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並且有相當部分是所任職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和骨幹教師。為此,學校必須對現有學生業已形成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進行診斷與調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教師專業化教育,使他們各種知識結構得以合理建構,才能確保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規格有別於普通高等師範院校。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由於部分從事成人高等師範教育的教師尚未能真正將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來認識,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沒有完全地、充分地體現教師教育的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的雙專業特色,尤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誤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管理是班主任的事,與己無關,因而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為人師的學生)展示其教學和管理的雙示範性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學校畢業生在中小學教育中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化教師教育優勢的主要原因。實踐證明,教師管理能力的高低、管理作用發揮得如何,已成為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當前,學校的教師課堂教學管理水平如何?據我們實地調查,發現仍有相當多的教師課堂教學管理水平比較低。影響學校的教師有效課堂教學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