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種學製都是針對傳統的班級授課製的弊病提出來的,由於它們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因而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擴大知識範圍,鍛煉實際工作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麵,這些形式都未能解決學科教學的係統性、邏輯性問題,使教育的作用降低,教師的主導作用服從於學生的自然興趣,或是讓位於機械的作業指定,結果對學生掌握係統知識帶來了負麵影響。
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說明: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都有它的曆史背景,其中不少教學形式雖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實際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教學組織形式。不管怎樣,從對現代教育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教學組織形式來看,還應屬班級授課製,我國現階段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以班級授課製為教學的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的革新
班級授課製是把學生按年齡、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按照學校的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有利於擴大教育規模,大麵積地培養人才;第二,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三,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但班級授課製也有明顯的弊端,例如,它無法兼顧到同一課堂裏實際存在的個體差異,隻強調全班學生要在同一時間內按同一教學進度去學習同樣的內容,因而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獨創性。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索問題的能力由於這種組織形式而受到製約。
當前,麵對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許多人都意識到,單純的以教師講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講授,或是以兒童為中心,按兒童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以獲取知識,這兩種形式都不能使教學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因而有些人在思考,能不能將兩者結合起來。福建省某中學教研室通過深入教學實踐,艱苦探索,創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小、個”(“大班導學、小組議學、個別輔學”)課堂教學形式,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大班導學”,即教師麵向班內全體學生的教和導,教學著力點是導,其功能是導,即激勵、啟發和導向,創設自主學習、探索的條件和環境,抓住重點,指導方法,教會學習,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小組議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學生之間有組織、有指導的小組互學、互研、互助活動。學生在互幫互學中,各展所能,共同解決問題,共享成功喜悅。“個別輔學”,即學生在獨立練習與思考過程中,教師走下講台,深入到學生或小組中去,因人製宜、因題製宜給予個別詢問強化、輔導解析。此種教學組織形式兼顧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了他們不同的層次的需求導致對知識接受的不同要求,因此教學成果十分顯著。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另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正在悄悄出現,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就是“遠程教學”。遠程教學其實有很多形式,有電視大學的形式,也有電腦網絡教育形式。遠程教學的特點是教師不在學生跟前,學生也不必非在教室內上課,在自己家中依然可以進行。由於遠程教學不受地理、校舍以及師資條件的限製,因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可以預料,隨著信息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遠程教學形式將會顯示出越來越大的生命力。很有可能有一天,遠程教學特別是其中的網絡教育形式,會對現在的班級授課製提出挑戰,並最終取代班級授課製形式。
“小班化教學”的出現
“小班”是教學組織的一種空間形式,通常指的是一個班級學生數在30人以下。由於班級規模的縮小即意味著教學成本的提高,因此“小班”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聯係在一起的。 19世紀後半期,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高要求導致對教育普及的需要不斷強烈。各國公共教育製度開始興起,學生入學人數急劇增加,學校規模迅速膨脹,例如早期美國一些城市小學,班級人數都在60人以上,到20世紀50年代,班級人數仍在四五十人左右。到了6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衛生條件的改善和提高,人口的自然出生率開始下降,這在一定程度造成學校入學人數的逐年減少,再加上對教育投入的增加,所以這些都為班級規模的縮小奠定了物質基礎。當班級人數減少到一定程度,如在20至25人之後,我們就把這種較小的班級人數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活動方式稱之為“小班化教學”。實行小班化教學以後,教學活動及其效果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