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注重基本原理的分析。

基本原理是建構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對學生往後的學習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原理的意義易於遷移,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範例教學強調選擇課本中那些帶有普遍意義的內容,通過討論範例,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原理、規律及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態度,以便逐級建構學科知識的認知體係。

③重視課題的智力作用及其未來意義的分析。課題內容對學生智力活動有什麼作用,以及對學生為什麼通過這些分析,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智力活動,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④重視內容結構的分析。每一課題內容都有一定結構,組成整個內容的有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間關係怎樣?有哪幾個層次?通過這些分析,不僅有利於學生清晰地理解教材內容,而且有助於學生獲得係統知識,把握知識結構。

⑤)重視教材特點的分析。教材的每一具體內容都有各自特點,某一特點隻有采用某一適當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具體內容特點的分析,對於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學導式教學法

學導式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把學生視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活動視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及自己的智慧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發展他們的智能。

(1)學導式教學法的功能。

①培養自學興趣,養成自學習慣。

②培養探索興趣,養成鑽研精神。

(2)實施學導式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是實施學導式教學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組織實施學導式教學法的時候,必須充分依靠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創造精神。

②了解和把握學生認知課題的現狀。教師應該全麵了解和把握學生自學的各種具體情況。教師經過對學生各種學習情況的分析、研究,抓住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帶普遍性的問題,在節骨眼上適時進行啟發和指導,使學生困惑、納悶的思維豁然開朗,另見天地。

③)相機誘導,適時點撥。教師應該針對學生提出的關鍵問題迫切要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相機指點,講清思路,啟迪思維,讓學生自致其知。

8.啟發式教學法應用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在現代教學論中已經不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

啟發式教學的途徑

(1)奮其誌。

誌,是智力發展的精神動力。目標遠大,才能精力充沛,這是搞好學習的精神支柱。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該學科當前發展的現狀,向學生指明哪個山頭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裏,從而誘發學生為美好前途而奮發的雄心壯誌——學習動機。

(2)激其情。

教師一踏進課堂就應是情緒飽滿的、熱情、鎮定的,要滿懷激情去講課,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就要求教師在跨進課堂之前拋棄一切雜念,切不可把冷漠、厭惡、怒氣等消極情感帶進課堂。

(3)發其智。

教師應加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積極采用各種有效措施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引其疑。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於無疑處覓有疑,善於激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一組遞進型的疑題,使學生沿著教師指引的邏輯思路,步步深入,達到恍然大悟、觸類旁通的目的。

(5)啟其思。

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引路、搭橋、開竅、點撥、評講,不斷激發直覺思維和靈感,努力做到舊中見新,易中有難,平中出奇,難而可及。

(6)廣其知。

教師要采取措施擴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特別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新成就武裝學生。

(7)添其翼。

想像是智力的翅膀,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想像、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8)煉其毅。

學生要取得優異成績,沒有刻苦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單有興趣和熱情是不夠的。

(9)倡其辯。

教師要引導學生橫向交流,開展無拘束的自由討論,活躍思維。

(10)授其法。

現代教學論倡導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學會“獨立走路”,早日進入科研前哨陣地。

(11)增其識。

一個有作為的人應具有相當的膽識,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豁達大度的氣質,使他們具有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德。

啟發式教學的心理結構

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主動地把整個心理活動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心理結構5個因素與教學環節相融洽,教師要在各個環節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學質量。

(1)動機的激發。

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好奇心。

(2)知識的攝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觀察力。

(3)知識的領會。

即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即對知識的理解。這要有直覺思維、發散思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毅力,以及縱橫馳騁想像力的參與,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維力。

(4)知識的鞏固。

記憶是該環節的核心因素。

(5)知識的運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9.自學輔導教學法應用方法

所謂自學輔導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自學習慣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學輔導課堂教學的程序

(1)課堂教學的分類。

根據教學內容可分為概念課、例題課和小結課等,按組織形式可分閱讀課、練習課、討論課、複習課、講評(講授)課、測驗課和綜合課等,一般是采用兩三種課結合的綜合課。

(2)每節課的主要環節。

①組織教學:這個環節貫穿始終,以保證自學教學任務的完成。

②布置學習內容:明確本次學習的任務,確定全班步子。

③指導學生閱讀練習:學生的閱讀、練習是自學輔導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要認真指導,並給予時間保證,一般應占30~35分鍾。

④觀察檢查學習效果:教師要認真觀察,確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以便確定下一步的任務,是否討論、小結或布置新任務。

⑤及時強化認識:教師發現學生的自學、作業正確與否,及時強化,對多數人的共同錯誤可在下一節課開始時加以概括小結,予以強化。

⑥布置課後學習任務:可包括預習內容、要求,課外閱讀資料等。課內未完成的練習,課後完成,因人而異。

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的具體做法

自學輔導教學大概分為4個階段:

(1)主要是傳授學生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基本會閱讀教材,能正確理解詞義,並學習概括段意。這個階段需1~2周時間。

(2)主要讓學生適應自學輔導教學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自學習慣。這個階段大約2個月。

(3)在學生比較適應自學輔導教學形式,初步形成自學習慣的基礎上,加強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這一階段需半年至一年時間。

(4)學生完全適應自學輔導形式,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自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獨立性。

自學輔導教學的質量指標

自學輔導教學的成敗,其考核指標為4個方麵:

(1)學業成績。

(2)自學能力的成長。

培養自學能力是自學輔導教學的核心和目標。關於自學能力涉及的因素,專家作了如下描述:“觀察力是基礎,記憶力是橋梁,思維力是核心,操作能力是檢驗知識技能掌握的客觀標準。”

(3)自學能力的遷移。

自學能力的遷移,這是自學輔導教學的又一個核心。

(4)各學科的全麵發展。

各學科全麵發展,是自學輔導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這些指標通過客觀測試驗證是成功的。

自學輔導教學的原則

(1)寓有效學習心理學原則於教材之中的原則。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為主的原則。

(3)強動機原則。這條原則要求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加強思想教育,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及求知欲,把學生潛在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4)班集體與個別化相結合的原則。

(5)啟、讀、練、知相結合的原則。啟,就是啟發引導;讀,就是閱讀課文;練,就是做練習;知,就是當時知道結果,即及時反饋,及時強化。

(6)自檢與他檢相結合的原則。

(7)變式複習原則。

10.結構定向教學法應用方法

結構定向教學思想

結構定向教學思想,是根據教育、學生學習,以及能力、品德的本性提出的。這一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教育的係統論觀點及經驗傳遞說,學生學習的接受構造說,學生能力、品德的類化經驗說。結構一定向教學思想,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學生形成、發展一定的能力與品德的心理結構,要加速能力與品德的心理結構的形成,必須依據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實施定向培養。

實施結構定向教學的前提

(1)端正教學的指導思想,明確教改的正確方向。

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為指導,深入分析教學、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的實質。結構定向教學的根本點在於要求依據教學實質及學生的學習規律,依據“三個麵向”的指示,提高教學成效,加速人才培養。

(2)廣泛深入開展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

結構定向教學的成效最終是以學生規律掌握的程度為轉移的,故必須掌握以下幾方麵的規律:

①由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故必須研究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的形成發展規律。

②知識是能力的組成要素,必須研究掌握各學科中各知識的掌握規律。

③技能是能力結構的組成要素,必須研究掌握各門學科中的各技能及其掌握規律。

④研究掌握各種思想及行為規範的接受規律。

⑤必須研究掌握學習遷移規律,包括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的遷移。

(3)依據學習規律合理解決宏觀、微觀教學方法問題。

結構定向培養最終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步驟、一定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

①宏觀教學法。指各科教學的總體設計,其核心是教材組成要素及層次、序列的處理。這是關於教學全局性的決策(或稱戰略決策)。

②微觀教學法。指各種教材的具體傳遞過程的處理,教學過程即教學過程具體安排,其核心是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執行,是關於教學的局部性決策或叫(戰術決策)。